離子魚



中國臺灣海軍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與中國大陸海軍的近海對抗中,舊式慢速護航艦遭后者魚雷艇和炮艇沉重打擊,被迫從大陸沿海退卻到海峽中線。隨著中國大陸海軍裝備技術的發展,魚雷艇開始被導彈艇取代,炮艇和導彈艇的新組合殺傷效果更加明顯。即使引進美國二手驅逐艦作為主力,中國臺灣海軍依靠艦炮也難以對抗反艦導彈,加之沒有美國海軍航母那樣的遠程打擊能力,迫使其尋找新的手段以抵御中國大陸海軍快艇戰斗力的發展。中國臺灣海軍在西方尚未重視反艦導彈的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將反艦導彈作為對海作戰裝備發展的重點。
中國臺灣海軍反艦導彈到現在已經發展了三代,均以“雄風”命名,英文編號為HF。首代HF1為成品引進仿制的近程型,第二代HF2則是引進設計技術和關鍵成品,在國外技術支援下發展的中程型,第三代HF3則是利用引進成品組合設計的超音速中程型。這三代反艦導彈裝備在中國臺灣海軍自產作戰艦艇上,應用技術與性能指標基本跟上了國際發展主流,實際裝備時間也與國際同類裝備大體相近。
HF1在海峽對抗中的戰術優勢
中國大陸海軍導彈艇和反艦導彈來源于蘇聯20世紀50年代后期的技術轉讓。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海軍同樣面對類似的武器,其裝備的“伽伯列”反艦導彈在海戰中戰果突出。為了應對中國大陸海軍的快艇威脅,中國臺灣海軍從以色列引進了“伽伯列”1/2反艦導彈和導彈艇技術,并在引進“伽伯列”2成品基礎上制造了HF1和配用的“海鷗”級導彈快艇。排水量47噸的“海鷗”級導彈快艇裝載2枚HF1,作為中國臺灣海軍主力導彈快艇,先后生產了超過50艘。
“伽伯列”是以色列海軍在遭遇蘇聯“冥河”反艦導彈打擊后,專門以對抗小型快艇為目標開發的反艦導彈?!百げ小睂楅_始研制時,主動雷達制導頭的小型化和靈敏性都不高,對抗快速機動目標的能力也有限,尺寸和性能都不適合對抗快速小目標,并不能滿足以色列海軍的作戰需要。以色列為了對抗阿拉伯國家的導彈艇,選擇了小型化彈體和短射程的設計思想,導彈本身和發射裝置的結構都比“冥河”簡單?!百げ小睂棽捎闷街币沓R幉季?,為適應導彈的外形,采用前開蓋的特殊寶石面發射箱?!百げ小睂椀挠行涑淘谂炤d雷達作用范圍內,采用技術較為簡單的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由艦上雷達照射并引導導彈攻擊。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的靈活性比較差,但對海面目標的測量精度高,結合“伽伯列”導彈大尺寸的翼面布局,對高速度且外形低矮的小目標的殺傷效果較好。根據技術指標分析,“伽伯列”2導彈正常情況下的脫靶量小于2米,能夠有效攻擊運動中的蘇制“蚊子”級導彈艇,其戰斗部對小目標也有足夠大的毀傷威力,但卻缺乏對抗中型水面目標的能力。
“伽伯列”導彈在l968年開始裝備以色列海軍,飽受大陸反艦導彈威脅的中國臺灣海軍在l971年決定引進“伽伯列”1,并裝備在改裝的美制驅逐艦上。而此時距離“伽伯列”導彈大放異彩的1973年海戰還有兩年的時間。中國臺灣海軍在1971年引進了50枚導彈和18具發射箱,但直到l977年才進行首次發射試驗,同年又開始引進性能更好的“伽伯列”2,并在后者的基礎上開始仿制HF1。HF1與“伽伯列”2外形和尺寸接近,戰斗部和制導系統也基本相同,但HF1的重量比“伽伯列”2略大。HF1的有效射程只有36千米(“伽伯列”1射程為20千米),裝備“海鷗”級導彈艇時由于受雷達高度限制,有效射程進一步減至30千米以內。
HF1彈體長3.43米,彈徑0.34米,翼展1.37米;全彈重537千克,高爆戰斗部重量只有90千克。HF1采用與“伽伯列”2相同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本身的尺寸小,戰斗部威力不大,對護衛艦等級目標的毀傷效果有限,但對導彈艇這類輕防護的快速小目標則比較有效。“伽伯列”2發射后首先進入100米高度,在距離載艦7~8千米處降低至20米高度水平巡航,接近目標后啟動制導頭搜索雷達反射信號,末段可選擇低空水平或小角度俯沖攻擊方式。
HF1的命中精度較高,但射程相對有限,導彈艇必須逼近目標才可發射。根據作戰環境,“海鷗”級導彈艇將在地面和空中引導下接近目標,在進入導彈射程后,首先用艦載SPG-21A雷達搜索并跟蹤目標,然后發射導彈并由雷達持續提供目標照射。HF1的制導方式與“海麻雀”類似,后者同樣具備打擊小型水面目標的能力。但“海麻雀”和HF1都必須依靠艦載雷達引導,從發射前到命中期間都必須提供持續雷達照射,限制了導彈艇的機動范圍和導彈射程。HF1的飛行速度只有M0.7,雖然目標特征較小,需要高頻照射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導彈發射的特征比較明顯,發射平臺在進入發射位置前就容易受到阻擊,而且導彈抗電子干擾的能力相對較差。最嚴重的問題是,當發射平臺受攻擊被迫規避時容易中斷照射,致使飛行中的導彈失去有效引導。
“伽伯列”導彈對抗小型目標的性能比較好,以色列海軍在使用中對其評價很高。即使在得到美國提供的“魚叉”導彈后,“薩爾”5輕型導彈護衛艦仍然混裝“伽伯列”導彈。中國臺灣海軍在與以色列的軍事交流中獲得了“伽伯列”2導彈技術和仿制許可。中國臺灣海軍裝備的HF1專門以小艇為目標,相比中國大陸海軍導彈艇當時裝備的SY-1/2反艦導彈,在海上對抗時能夠獲得比較明顯的優勢。中國大陸海軍裝備的SY-1/2的威力雖然遠大于HF1,但這兩型導彈是以驅逐艦這類大型戰艦為預定目標,攻擊100噸排水量小艇的脫靶量較大,即使不采取軟、硬對抗手段,僅依靠快艇本身機動就存在擺脫攻擊的可能。
中國大陸海軍裝備的SY導彈不容易命中“海鷗”級導彈艇,021和037快艇缺乏電子偵察和對抗能力,在近距沖擊中又很難發現和對抗HF1的攻擊。中國臺灣海軍在引進“伽伯列”和裝備HF1的20世紀70—80年代,在海峽對海導彈對抗中占有戰術優勢。HF1總共生產438枚,大部分裝備該型導彈的臺灣艦艇目前都已退役。
山寨“魚叉”的HF2
HF1畢竟是仿制20世紀60年代末期標準的“伽伯列”,而后者本身就是以色列面對特殊的海戰環境,用最簡單技術手段實現基本目標的應急裝備。HF1是一型較特殊的近程反艦導彈,其作戰目標太過偏門,技術局限性也比較大,只適合于小艇之間的近距搏殺,并不適合裝備護衛艦或大型導彈艇。以色列海軍在裝備“伽伯列”l/2的同時,也引進了美國“魚叉”導彈作為遠距反艦武器。HF1對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臺灣海軍還有價值,但在80年代開始明顯暴露出技術簡單和射程不足的缺陷。導彈艇還可以依靠靈活性打海上拼刺,而“陽”字號驅逐艦與射程有限的HF1組合,面對使用SY改進型導彈的中國大陸海軍則沒什么希望,新型YJ8更是可基本無視臺灣驅護艦的防御火力。endprint
事實上,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海上對抗中,中國大陸海軍很難在導彈艇對抗中獲得優勢,但驅護艦載中程反艦導彈的射程優勢比較明顯。采用單脈沖雷達制導頭的SY改進型在低空突防和抗干擾方面的進步相當明顯。中國大陸海軍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接收新型驅護艦,051/2/3系列戰艦的裝備規模擴大,反艦導彈也開始更新,在保持SY-1/2的大射程和大威力外,又開始裝備相當于“飛魚”的YJ-8中程反艦導彈。中國臺灣海軍面對中國大陸海軍的發展,通過從美國和歐洲獲得的新技術和成品,在國外技術支援下開發了HF2型反艦導彈。
中國臺灣海軍在利用HF1建立基本反艦導彈火力后,為了改善驅逐艦級中型水面艦的作戰能力,在美國拒絕向臺灣提供“魚叉”的時期,利用美國的隱蔽技術支持和歐洲成品,“自行研制”了符合主流裝備思想的HF2中程反艦導彈。HF2從1982年開始利用引進國外成品和技術研制,到1985年實現首次發射,艦艦/岸艦型在1988年開始試驗,生產型HF2在1991年投產。空射型HF2C在1993年開始研制,1994年與AT-3一起公開展示。該型導彈原計劃裝備AT-3和IDF,但在引進AGM-84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HF2采用與“魚叉”基本相同的布局和規格,彈尾串接固體火箭助推器,巡航動力為組裝的法國ARDIZONIV型渦噴發動機,彈體中段翼面后下方安裝有皮托管式進氣道,彈體前上方設置獨立的紅外制導系統光學探頭。HF2彈體長4.85米,彈徑0.4米,翼展1.2米,彈翼采用了折疊結構以適應邊長較小的矩形發射箱。HF2彈翼的翼面折疊線距翼根約0.15米,翼面折疊后的彈體截面邊長約0.67米。HF2雷達制導頭天線罩直徑約0.39米,紅外制導頭光學窗口直徑約0.07米,含紅外制導頭的彈體最高點直徑約0.5米。HF2的彈體直徑較大,突出的紅外制導頭使彈體外形不規則,彈體的外廓尺寸已接近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的直徑,發展潛射型的技術難度較大。
HF2主發動機在亞音速穩定巡航時的燃料消耗率低,液體燃料維持動力系統運行時間也比固體火箭長。HF2彈體雖然比HF1更長更粗,戰斗部和制導頭重量也比HF1大得多,又有獨立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但其全彈重只比HF1多160千克,最大射程卻比HF1增加了110千米,有效射程也增加了44~74千米,并在80千米距離上可實現射后不管,具備HF1完全無法滿足的火力圈外攻擊能力。
HF2發射時首先啟動火箭助推器,工作4~5秒后于100米左右飛行高度脫落,噴氣發動機啟動以維持飛行速度,并降高至巡航飛行高度。HF2導彈在20米高度進行巡航,接近目標后降低到5~7米高度突防,制導頭的開機距離為10~15千米,掃描偏轉角度為30°~45°。HF2的最大理論射程可達150千米,但因其巡航飛行速度只有M0.85,無中繼修正時的有效射程只有12~80千米,采取中繼修正后的最大射程可以增加到120千米,基本達到后期引進的RGM-84D“魚叉”的射程標準。不過,“魚叉”制導頭的掃描范圍較大,無中繼有效射程要明顯超過HF2。HF2的理論數據相當好,大部分指標甚至超過了RGM-84D。但在引進RGM-84D后的幾次協同打靶演習中,頻繁出現“魚叉”命中目標而HF2脫靶的難堪效果。
采用沖壓發動機的HF3
HF2的技術性能比較平衡,綜合性能達到了“魚叉”和YJ-82的標準,殺傷威力和突防能力均較突出,在同類導彈中屬于較有特色的先進型號。其技術狀態比較穩定,裝備規模也比較可觀,只要根據技術變化調整成品性能,應用到2030年并沒什么大的問題,裝備壽命與SS-N-25、YJ-82和“魚叉”基本相同,中國臺灣海軍理論上并沒有替代該型導彈的需要。不過,HF2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巡航飛行速度低,從發射到命中所需時間較長,一旦戰場環境不利于發射艦占位就容易影響作戰效果。中國大陸海軍通過引進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得到了具備超音速飛行性能的3M80反艦導彈,較新型的051C/052B/C和054也開始服役。這些新艦的攻、防火力都有跨越性提高,航空兵作戰能力更是迅速得到加強。臺灣海峽的力量對比已經形成失衡狀態,中國臺灣海軍失去了空中優勢和規模優勢,已經難以繼續采用20世紀80年代規劃的對等對抗戰術。面對中國大陸海、空攻勢作戰力量的迅速發展,中國臺灣海軍的任務已經由控制海峽制海權,轉變為防御性的抗登陸和維持東岸交通線。面對中國大陸海軍新一代水面作戰艦艇,HF1發射平臺的生存能力有限,HF2的突防有效性也大幅度削弱。從提高突防能力、建立體系對抗和對等裝備因素出發,確實存在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需求。中國臺灣地區以此目的開發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就是HF3。
HF3作為中國臺灣海軍裝備的最先進反艦導彈,采用了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和液體沖壓巡航發動機的組合動力,理論有效射程可以達到與HF2相當的標準,低空巡航飛行速度也能夠達到M2,其基本作戰性能可以具備與3M80抗衡的能力。HF3的彈體上、下方都有整流罩,不但可以連通艙段間的纜線和導管,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彈體進行加強。有外刊資料宣稱HF3采用了雷達+紅外復合制導,但公開展示的彈體上沒有明顯的紅外制導頭光學窗口??紤]到整流罩高度較低和彈體氣動加熱溫度較高,很難保證整流罩前端設置的紅外制導頭的工作效果。因此,目前還沒有證實HF3有紅外制導系統的切實證據。
HF3研制項目在1996年首次公開,1998年“擎天”發動機樣彈開始試驗,樣彈在2000年開始性能試驗。根據目前得到的數據資料,HF3的巡航飛行速度約M2,巡航飛行高度為20~200米,最大射程宣稱可達到130千米。據稱,HF3可以選擇低空突防+末段俯沖、低空發射+高空巡航+低空突防以及全程掠海這三種不同的飛行彈道。按照現有數據和同類彈標準估算,HF3宣稱的130千米射程應是低空巡航+末段俯沖的指標,全程采用掠海高度飛行的射程估計在90~l00千米,至于曾經的所謂300千米最大射程,即使是采用12000米高空巡航也基本不可能實現。endprint
嚴格說來,中國臺灣海軍并不需要超音速反艦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突防性能比較好,但以現有的技術標準,滿足超音速性能的彈體尺寸和動力要求都很高。臺灣研制HF3的基礎是所謂的“擎天”超音速載具,技術來源則是引進自美國的超音速靶彈。理論上,超音速靶彈與導彈的技術指標相同,動力和姿態控制方式也基本相同,差異只是后者有制導系統和戰斗部。如果得到比較可靠的動力系統,在靶彈基礎上改造導彈的技術難度不大。但靶彈畢竟不需要考慮導彈的戰術指標,普遍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應用技術落差。
美國海軍很重視蘇聯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威脅,但卻缺乏真實模擬的手段。美國利用蘇聯解體后的經濟困難,引進Kh31的靶彈改進型MA31以模擬3M80。投資改造MA31證明美國當時的靶彈性能無法模擬3M80,而當時的公開資料又已經證明MA31仍然無法模擬3M80。美國在使用中發現MA31雖然是標準戰斗彈的基礎,動力系統也比較先進,卻仍然不具備真實模擬3M80彈道的能力。尤其是3M80低空高速反攔截機動彈道,更是反輻射導彈出身的Kh31無法實現的模擬要求。由此可見,超音速靶彈和真正的反艦導彈并不是一回事。HF3動力系統依靠引進的美國沖壓發動機技術,該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和成品標準較好,但原型發動機的功能只是作為超音速靶彈的動力裝置。
HF2研制時可利用西方豐富的導彈成品和技術,但美國和歐洲并沒有實用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現有的幾個項目還處于技術開發的過程中,自然也就沒有現成技術和經驗可供臺灣參考。由此推測,利用性能還不如MA31的靶彈動力為基礎的HF3,相比真正意義上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依然存在性能差距?!扒嫣臁背羲佥d具所采用的沖壓動力系統,在動力工作時間和推力標準上都能夠滿足要求,但很難滿足低空工作穩定性和機動過程中的動力控制要求。很多例子都已經證明,半路出家的改裝遠不能和專門研制相比。至少到目前為止,HF3的實際性能還要先打個問號才好。
平庸背后的威脅與對抗
HF1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環境的需要,中國臺灣海軍裝備的該型導彈也已開始淘汰,其實際作戰價值接近為零。HF2的技術和戰術性能比較平衡,尤其是采用了雷達/紅外復合制導系統,在同時代反艦導彈中是很有特色的型號,理論上也有較好的精度和抗干擾能力。
反艦導彈的制導方式比較豐富,雷達、紅外甚至電視制導都有應用。電視和毫米波制導的作用距離短,目前只應用于射程不大的近程導彈,紅外制導方式的隱蔽性好,卻因為探測距離和全天候搜索能力的限制,也主要用于近海作戰的近程反艦導彈。雷達制導方式的探測距離和全天候效能好,是目前廣泛應用于中、遠程反艦導彈的制導形式。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作用距離受照射雷達限制,無法實現遠程攻擊和發射后不管,目前已經基本淘汰,現有反艦導彈基本都采用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復合制導可以綜合多種制導方式,具備比較好的抗干擾能力,雷達制導型號大都選擇主/被動復合制導。HF2的整體性能與“魚叉”、YJ-82類似,但卻采用了同類導彈中較少應用的雷達/紅外復合制導,紅外制導系統應用的還是先進的紅外成像技術。
HF2制導系統集中安裝在彈體前段的引導艙中,前段是全彈徑的雷達制導頭天線罩,在天線罩后方的彈體上方突出艙體內安裝紅外制導頭。HF2的紅外制導頭采用鈍圓面透光罩,制導頭的尺寸與單兵導彈的彈徑類似,紅外搜索系統則采用了紅外成像方式,對海上目標具備比較出色的搜索與跟蹤能力。HF2雷達制導系統采用了單脈沖和變頻技術,紅外制導頭的成像跟蹤方式的抗干擾能力也很強。HF2復合制導的應用技術比較好,但受裝備階段電子技術水平和成品性能限制,雷達與紅外制導方式都是獨立系統,制導裝置的數據也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在技術上屬于轉換式雙模制導而不是嚴格意義的復合制導,但仍使其成為一種非常難對付的制導武器。
根據公開資料,HF2的雷達制導頭作為導彈的主制導系統,紅外成像制導頭在俯仰方向與雷達鎖定,水平方向也與雷達系統隨動。HF2在發射后進入掠海突防階段,在到達末制導開機距離時,雷達制導系統開始在水平方向搜索目標,紅外制導頭也同步進行目標搜索。雷達制導頭在跟蹤到目標后進行鎖定,紅外制導頭隨動雷達進行跟蹤,在雷達系統未受到干擾時始終采用雷達制導,只有在雷達跟蹤狀態被破壞后,通過自動轉換開關更換為紅外制導方式,當雷達再次跟蹤到目標后再執行系統轉換。HF2制導系統的工作方式比較簡單,同時只有一套系統承擔跟蹤任務,兩套系統互為備份卻不進行數據融合處理,制導系統的硬件和軟件工作環境比較簡單,效果雖無法達到最佳,仍然能夠在技術上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HF2雷達制導頭采用了單脈沖加頻率捷變技術,脈沖寬度較窄,工作體制可有效對抗點源式、距離拖引和瞄準式干擾,窄脈沖寬度還能夠有效消除質心干擾效應,應用邊掃描邊跟蹤方式時,通過對比干擾與目標的速度差,也可對抗常規的箔條沖淡干擾。紅外制導頭采用掃描式成像方式,紅外工作波段8~12μm,通過目標與背景的紅外差進行跟蹤。根據HF2紅外制導頭的工作特點估算,即使在距離目標10~12千米處開機搜索(掠海飛行的有效距離),制導頭單個單元的對應反射面積約40平方米。常規水面艦艇的紅外面積遠大于這個標準,這就能保證紅外制導頭在開機時接收到的就是成像信號,使紅外制導裝置的跟蹤距離與雷達系統基本同步。
HF2雷達制導系統應用了80年代后期較先進技術,數據處理系統有專門的反干擾程序,技術指標和抗干擾能力都比較好,具備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較先進水平,與中國大陸海軍裝備的YJ-82處于同樣的標準。HF2雷達制導頭應用的抗干擾技術,能夠有效對抗冷戰末期的常規電子對抗手段,常規電子干擾機和箔條對其干擾作用有限??垢蓴_系統可以通過變頻對抗主動干擾,并依靠對箔條速度和密度的識別,區別箔條與真實目標的不同反射特征。紅外成像制導技術的優勢是跟蹤穩定,并可對抗常規點源紅外干擾彈形成的干擾。HF2通過雷達和紅外制導系統的組合運用,實現了比較好的抗干擾能力。以上世紀中國大陸海軍驅護艦裝備的電子對抗系統來看,在缺乏有效的電磁和紅外信號預警的情況下,很難在正常作戰條件下對HF2實現有效的軟殺傷。endprint
HF2制導系統的理論技術優勢比較明顯,干擾難度較大,但其設計年代制約了技術發展的潛力?,F代海軍電子對抗系統已經完成了換代,由對抗圓錐掃描雷達發展成可對抗先進的單脈沖變頻雷達,尤其是質心干擾彈、投放假目標和投放式主動干擾機的裝備,更是從根本上改善了電子對抗的手段。
質心干擾通過與遮蔽干擾結合使用,在艦艇面向導彈方向快速布設箔條云,通過箔條云的遮蔽沖淡目標RCS回波強度,同時在箔條云范圍投放其他種類干擾彈,形成復雜的電子環境以破壞雷達制導頭的跟蹤。箔條干擾背景下,共同作用的其他雷達干擾手段中,消極假目標和主動干擾機的效果比較突出,也是目前新型電子對抗系統的主要手段。投放式假目標是有強發射效應的角反射體,釋放后可以形成比箔條云更真實的目標特征。當雷達制導頭抗干擾系統比對排除箔條干擾時,假目標的特征將會迷茫制導頭的窗口信息,使制導頭跟蹤目標向假目標轉移,如應用得力則可使制導頭直接跟蹤到假目標。投放式主動干擾機是利用先進電子技術,系統集中度較高的小型化轉發干擾機。干擾機直接轉發放大接收到的制導雷達信號,基本不受照射雷達變頻的影響,又沒有艦載固定干擾機被動誘導的危險,小尺寸和低成本也有利于大量投放。結合采用箔條彈和其他種類雷達對抗手段,可以在導彈的制導雷達開機前就開始實施對抗,分階段對應制導頭搜索、跟蹤和末段瞄準的不同狀態。HF3的雷達制導頭技術與HF2相似,巡航飛行速度較大雖然壓縮了反應時間,但依靠紅外監視和早期預警系統綜合作用,對HF2有效的干擾措施對HF3同樣有效。
對HF2的紅外成像制導系統進行干擾是個大麻煩。雷達制導技術的干擾方式比較傳統,技術來源和儲備豐富,但艦艇本身的紅外信號與背景差異明顯,可干擾點源式制導的紅外干擾彈,很難對成像紅外制導裝置有效發揮作用。紅外對抗同樣要結合遮蔽和誘騙:利用干擾彈施放紅外煙幕遮擋目標信號特征,如制導頭對目標信號接收效率為70~80%,紅外煙幕遮蔽效果只要達到80%,就能使制導頭接收信號強度降低至20%以下,基本能夠破壞遠距搜索狀態的點信號紅外成像。紅外煙幕施放同時再投放紅外干擾彈,利用多發(或單發多枚)紅外信號源的燃燒輻射,可在制導頭視野內產生多個明顯的紅外信號源。由于紅外煙幕遮蔽了真實目標的主要信號,干擾物燃燒的信號就成為制導頭可跟蹤的信號源,如雷達制導頭同時已經受到干擾,紅外制導頭接替工作后同樣將指向假目標。由于HF2雷達與紅外制導頭數據并未綜合,也就無法通過比對紅外和雷達信號特征來排除干擾,在切換過程中出現的位置誤差還會增加導彈自控的變動量。
研制HF3的動力與局限
HF3的具體技術性能參數還沒有公開,不過即使沿用HF2的雷達制導頭,也能夠獲得比較突出的制導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雖然低空超音速巡航不大可能設置紅外復合制導,臺灣也未必有能力實現HF3的末段有效機動,但如其末段巡航飛行高度控制在10米左右,僅接近M2的速度就可以形成很大的威脅。如果說SS-N-22的高速度低空突防被認同,SS-N-26也被看成是了不起的武器,那么HF3即使存在末段機動和威力這樣可能的缺陷,僅速度一項就會使其成為中國大陸海軍艦艇的重要威脅。
不過,中國大陸近年來在海軍裝備上的投資很大,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艦載電子對抗系統已經先后發展了三代,并普遍裝備了中、短距防空/反導導彈和近防炮,從單艦到編隊分層構建了細密的反導火力。中國大陸海軍艦隊增強防御能力的同時,不同平臺的系列導彈也廣泛裝備,對海作戰范圍和火力密度已經遠遠超過中國臺灣海軍,對不同排水量艦艇目標都有針對性的導彈武器。中國大陸海軍攻防作戰力量得到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臺灣海軍的裝備更新則長期停滯,對海和防空/反導系統已處于全面落后狀態。中國大陸海軍新裝備體系建設是以最強者為對手,中國臺灣海軍雖然處于海峽對抗的一線,但現役艦艇完全失去了對等海戰的實力。
中國臺灣海軍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還試圖在海峽作戰中阻擊中國大陸的兩棲艦隊。但經過跨世紀近20年的實力消長后,中國臺灣海軍水面艦隊在海峽已無生存和有效作戰的機會。中國臺灣海軍失去將主力艦隊投入海峽的能力,但海峽防御又是海軍所無法擺脫的任務。為了能夠抵御大量海軍力量在海峽的存在,中國臺灣海軍只能揀起當時蘇聯和中國大陸海軍裝備的思想,發展目標小又火力強的快艇以強化近海作戰能力。
中國臺灣海軍試圖發展的“光華”6號導彈艇,最初的規劃要建造30艘,每艘規劃裝備4枚HF2導彈,也是HF3服役后的基本裝載平臺?!肮馊A”6號稱有30節最大速度和隱身外形,單艦反艦火力能夠滿足打擊單艘驅逐艦的要求。但HF2的射程雖可觀,畢竟速度太慢,大射程時還需要得到其他平臺的目標指示和修正。臺灣導彈艇在海峽有效作戰必須保證突然性,在制空權很難保證的海峽戰場,S-70C和S-2T提供目標指示的條件并不可靠,沿海高地雷達站的指示引導精度也不夠高。面對實際作戰環境,臺灣導彈艇需要具備快速突擊和迅速撤退的能力,反艦導彈盡可能不需要中繼修正,一擊脫離才有在中國大陸海軍反擊下生存的可能,HF2顯然不能滿足這樣高標準的要求。
HF3能夠滿足反艦導彈的基本技術要求,更具備接近M2的低空巡航飛行速度。HF2的無修正最大射程只有80千米,在制導系統技術指標相當的情況下,HF3理論無中繼修正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20千米,在距臺灣本島30~40千米位置就能夠基本封覆海峽。導彈艇發射陣地位置處于島上“天弓”-1/2和“愛國者”的火力范圍內,撤退時還能得到岸防導彈和火炮的配合,比較適合在海峽內阻擊中國大陸海軍編隊的任務,生存能力也比目標明顯的護衛艦更高。中國臺灣海軍開發HF3的主要意圖是打造近海小型化的“毒蜘蛛”,采用類似冷戰蘇聯海軍對抗北約海軍的戰術,強化海峽戰區的近海反艦作戰能力,超音速反艦導彈自然就成為3M80的“影子”。
中國臺灣海軍導彈艇任務目標的轉變促進了HF3的發展。從戰術和協同作戰的角度分析,HF3并不是用來替代HF2的后繼型號,而是與HF2構成體系配套的裝備組合,類似于前蘇聯同時發展SS-N-25/26的戰術目標。HF3的戰術性能與HF2確實有很好的互補作用,理論上確實可以大幅增強中國臺灣海軍反艦攻擊能力,無論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忽視這個威脅顯然是不對的。endprint
軟硬結合的對抗系統
自從反艦導彈雛形在二戰后期開始應用,相應的對抗措施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從導彈與對抗技術的交替發展情況對比,反導防御始終沒有真正達到有效對抗的標準。反艦導彈只要成功發射,留給目標的反應時間就非常緊張,無論多先進的反導對抗系統,都無法做到對導彈武器的全面攔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落后的HY-2反艦導彈一度突破了西方中、遠程艦隊防御,在逼近目標后才被攔截。如果當時的HY2換成3M80,結局又會如何?!HF2的雷達開機時與目標的距離在20千米左右,紅外制導頭可作用距離約10千米,即使以M0.7速度作為依據,留給目標艦的對抗反應時間也僅有不足2分鐘。HF3的末段飛行速度設定為M1.8,留給目標艦的反應時間還會再降低50~60%。如果依靠目標艦自己的傳感器和電子支援系統,即使是擁有現代化的艦載全自動電子對抗系統,反艦導彈留給系統的反應時間仍然非常緊張。
反艦導彈擁有完善系統的制導裝置,目標則是特征明顯又緩慢運動(相對導彈巡航速度)的戰艦,單純依靠電子對抗和末段攔截手段并不可靠。從國外海戰戰例來看,“飛魚”兩次給當時的先進戰艦以重創,技術落后的HY-2在海灣戰爭中也曾經突破至目標的近距離?,F代戰艦依靠自身C3I系統對反艦導彈往往只能獲得幾分鐘的預警時間,對超音速掠海導彈的理論預警時間只有不到1分鐘。預警機和電子偵察這樣的技術措施雖有效果,但在現代戰爭中的及時性和覆蓋范圍都有缺陷。因此,戰艦在進入反艦導彈威脅海域后,被動防御根本無法保證反導防御的效能,積極行動和主動應對才是反導彈的核心手段,軟、硬反導對抗方式只能作為最后防御的措施。
現代海軍在進入戰區后必須融入C3I系統,利用戰場C3I獲得戰區的戰場環境,對可能出現威脅的目標進行早期反應和準備。如果以HF2作為例子,其無中繼有效射程在80千米左右,這就要求戰艦在進入作戰海域后,首先就要通過C3I系統提供的數據,利用導彈或引導其他武器對威脅目標進行攻擊,爭取在裝載HF導彈的目標進入發射陣地前,通過主動打擊消滅目標或迫使對方脫離接觸。中國大陸海軍艦艇裝備的YJ-82/83系列彈的射程較大,具備與HF2對等攻擊的射程要求,但在爭取先發攻擊的同時也必須進行防御準備。
根據中國臺灣海軍反艦導彈裝備條件,中國大陸海軍護衛艦在進入戰區后,首先就必須以150千米距離為警戒半徑,依靠空基C3I系統和艦載直升機進行預警識別,并將本艦的對?;鹆秶鷶U大到120千米以外。這種偵-搜-打擊一體作戰構成的作戰目標是實現主動進攻,通過遠程探測和遠程打擊將敵人消滅在形成威脅前,YJ-8系列和3M80不斷增大射程就是為此目的,YJ-6的增程設計要求也是為了提高遠程打擊能力。
防御手段則是利用艦載電子對抗系統,對遠距離目標進行遮蔽干擾,破壞導彈發射平臺的目標數據裝定。遠程干擾不適合采用主動電子對抗手段,除了依靠直升機或其他飛行平臺投放干擾物外,戰艦本身應該要盡可能利用遠程消極干擾彈,通過在較大距離上投放干擾彈來迷惑對方的搜索系統。根據近年來國外電子對抗系統的發展趨勢看,遠程干擾彈的發展速度和裝備范圍擴大的也相當快。
從導彈制導方式分析,除被動跟蹤方式外,導彈與目標的距離越大,制導頭接收到的目標特征就越小,干擾所發揮的誘騙和遮蔽作用就越明顯。依據電子對抗的基本原理,水面艦艇采取反導彈干擾措施時,距離戰艦越遠發揮作用的干擾彈,所需要形成的信號干擾強度就越低,發揮的效果就越明顯。反之,干擾彈作用距被保護目標越小,干擾物的信號模擬強度就越高,干擾所產生的作用就越低,失敗后能夠采取的補救措施就越難發揮作用。隨著導彈與目標距離的接近,真實目標暴露的信號特征就越強,干擾對抗手段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按照正常作戰環境要求,當敵方導彈平臺進入發射陣地前,艦載作戰系統就將會開始防御程序,實施偵察警戒并進行適當的反跟蹤機動,艦載電子支援和對抗系統也要開始準備,并在遠距離上投放箔條或施放假目標干擾瞄準。如果對方可能已經發射導彈,則必須利用艦上傳感器盡早發現目標,爭取在HF-2/3制導頭開機前的30千米距離外開始投放干擾,遠距離布設箔條云和雷達/紅外假目標,投放的干擾物在導彈距目標25~20千米距離上發揮作用,并視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艦載干擾機強化干擾效果。反艦導彈如果已經進入制導頭搜索距離,在5~20千米距離范圍投放中程雷達/紅外假目標,并發射主動干擾彈和采用角反射假目標,同時施放近程紅外干擾煙幕和發射紅外干擾彈。電子對抗手段如果沒有對反艦導彈發揮作用,在接近的最后5~7千米距離上仍然要加強干擾。但電子干擾和對抗同時也必須為近防系統留出窗口,以便依靠攔截導彈或近防炮進行最后一搏。
中國大陸海軍在上世紀90年代很重視中國臺灣地區軍事裝備的發展,其海軍和空軍二代裝備的更新,尤其是在90年代中期臺灣分裂趨勢最危險的時期,給中國大陸海軍裝備任務和目標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中國大陸為保證兩棲作戰需要,在軍事裝備和整體戰斗力還存在弱點的時期,還被迫試驗并準備了很多應急的“土”辦法。但僅僅不到十年后的本世紀初期,中國大陸軍隊的目標已經轉向了更強的對手,中國臺灣軍隊則由強敵退化成可以順便收拾的替補。中國大陸軍隊在按最嚴重情況準備的現在,對中國臺灣的軍事行動只是輔助性方向,絕對不能過于分散力量或在戰爭中承受過多的消耗。中國大陸軍隊一旦在海峽地區開展軍事行動,對中國臺灣必然會采用“大錘砸雞蛋”的速戰方式,但在具體作戰方式和戰斗消耗規劃方面,也要重視后者可能造成的威脅。尤其是在寬度有限的海峽戰區進行兩棲作戰的過程中,壓制和對抗中國臺灣海軍反艦導彈將是個絕對不能忽視的任務。
(編輯/筆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