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9年7月,按照集團公司的總體部署,建設工業與建設股份實施了軍民分立。五年來,建設工業以“211戰略”為引領,不斷汲取125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豐厚養分,大力實施改革調整,著力重塑企業文化,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特種機械產品應用研究制造基地和國內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五年來,公司先后榮獲“中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國慶60周年首都閱兵裝備保障工作突出貢獻單位”、集團公司“211戰略”第一步優秀獎先進單位、“集團公司優秀‘四好班子”“60年影響重慶經濟60企業”等諸多榮譽。
輝煌歷史飲譽華夏
125年前的1889年,在外敵大舉入侵、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兩廣總督張之洞“師夷長技以自強”,上奏清光緒帝,引進德國制造槍炮的機器在廣東石門興建槍炮廠。從此,開啟了建設工業的百年基業。
125年來,建設飽經滄桑,卻成就了輝煌。建設歷經了從廣東石門到湖北漢陽、再到湖南辰溪、再到重慶謝家灣、最后到巴南花溪工業園區的“四次搬遷”;實施了從德國和前蘇聯引進槍械制造技術、從日本引進摩托車和汽車空調壓縮機制造技術的“四次引進”;創造了“漢陽造”、摩托車、車用空調壓縮機和特種機械產品的“四次輝煌”;鑄就了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三座豐碑”;迎來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的親臨視察。
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兵器工業的先驅、中國近代24家軍工企業之一,125年來,建設功勛卓著,贏得了眾多殊榮。建國以來,公司先后獲得了“全國優秀企業(金馬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一系列殊榮,公司產品榮獲了“國家優秀產品金獎”“中國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
改革創新再展雄風
2009年7月在企業軍民分立時,建設工業舉步維艱,面臨經濟規模小、經營效益差、資產負債率高、產品結構單一、機構多、冗員多、歷史負擔重等諸多問題,員工工資低、士氣低、人心渙散,企業處于生死存亡的邊緣。在嚴峻的形勢下,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以集團公司“211戰略”為指引,制定實施了“1155”發展思路和“139”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了“七個調整”“五精工程”和“五億增收”工程,公司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成功搬掉了“三座大山”,實現了從“求生存”向“求發展”的轉變,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大力實施“精益工程”,生產任務全面完成。過去五年,建設工業用精益統領各項工作,深入實施“精益工程”,不斷優化制造體系。一是加大技術改造。公司累計投入技改資金4億多元,新購各類設備541臺/套,淘汰了老舊設備615臺/套,特種機械產品建立了從毛坯、機加、熱表處理到總裝的全新生產線,生產設備數控化率由軍民分立時的13%提高到現在的48%,主要零部件生產線加工設備的數控化率達到了90%以上;民品建立了從毛坯、機加到熱處理的生產線。二是優化生產布局。公司積極改進生產流程,不斷優化物流路徑。五年來,累計調整設備1 500余臺/次,順利完成了“3+1”條生產線建設,基本形成了內裝、外貿、小批量和高新產品并行的生產格局,基本實現了由大批量、單一品種輪番生產向變批量、多品種并行生產的組織方式轉變。三是調整采購體系。公司累計收回17個產品174個零件實行自制,每年減少外協支出約4 000萬元,既盤活了內部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又降低了質量和安保風險;持續優化供應商體系,基本形成了“一主一輔一備”的競爭格局,大大增強了保供能力,零部件采購計劃月均達成率從47%提高到97.5%。四是提升基礎管理。公司全面推行可視化工廠建設,開展了裝具標準化改造,完成了“十大頑疾”專項改善與現場6S管理死角整治,現場管理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五年來,通過深入實施“精益工程”,大大提高了制造能力,徹底改變了生產長期以來“前松后緊”的頑疾,在產品品種和數量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每年生產任務均全面完成;公司“精益工程”于2012年通過了集團公司3.0級達級評估,并榮獲了集團公司2011、2012年度精益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大力加強研發創新工作,產品優化、核心競爭力增強。公司軍民分立時,建設工業的主導產品結構單一,只有兩個系列。五年來,公司累計科技投入1.88億元,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狠抓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一是加快新產品開發。民用槍已經形成獵槍、玩具槍、運動槍三大系列共計40款產品。民品累計開發了轉向管柱、連桿、CVT等15類74個零件,其中,6類29個零件已在2013年實現批量生產。二是加強工藝改進。五年來,公司實施重大工藝研究項目86項、一般工藝改進126項、“小改小革”779項,工藝優化累計降低成本2 793萬元。特種機械產品,先后應用了毛坯精化、精密成型、細長管精鍛等新技術,優化了集成、熱表處理、亞溫淬火等工藝,取消了人工去毛刺、倒棱、拋光等工序。民品方面,應用并掌握了精鍛、擠壓等關鍵技術、熱鍛工藝核心技術和調質、等溫正火、滲碳淬火、噴塑等特殊過程工藝。三是全面推進創新工作。公司壯大創新團隊,組建了以博士和非行政職務人員為主體的科研領軍人才隊伍;加強產學研合作,成立了北京研發分中心,公司與10多所院校、數十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基本建成了合作開放型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創新獎勵力度,堅持每年召開創新總結表彰大會,五年累計獎勵780萬元,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熱情。四是強化軍工核心能力建設。目前,公司已由單純的產品創新向工藝創新、管理創新擴展,產品更加豐富、譜系更加完善,核心能力明顯增強。
大力優化組織人員結構和薪酬分配機制,機構扁平、員工精簡、實現“三能”。一是大力優化組織結構,做到精干高效。公司撤銷了三級機構,將生產車間改為分廠,整合歸并職能相近部門,精干輔業,推動部門市場化經營;保障民品創業發展,新成立了傳動配件公司、民用槍研發銷售公司,還首次引入“國有民營機制”,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規范了段/室、班組設置。通過逐年的調整優化,公司二級機構由43個減少到38個,段/室機構由168個減少到123個,班/組數由243個減少到160個,基本上實現了扁平精干。二是大力優化中層管理人員結構,做到“能上能下”。公司建立了動態淘汰機制,大膽提拔任用優秀年輕新人,五年來,累計新聘任31人次,解聘28人次,調整150余人次,徹底改變了過去“干部只上不下”的現象,增強了干部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三是大力優化員工隊伍結構,做到“能進能出”。五年來,通過調整,成功搬掉“人員臃腫”這座大山,公司用工規模減去接近一半。如今,公司職工年齡結構基本合理,知識和專業結構得到改善,大專學歷以上占比達50%,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由原來的12.7%增加到16.8%,后勤輔助人員比例由原來的22.1%減少到15.6%,一線基本生產人員占比由39.1%增加到47.3%。四是大力優化薪酬分配機制,做到“能高能低”。公司實施個性化激勵:建立了分廠“6211”全員績效分配模式;增加了技術、管理、后勤輔助類員工的績效工資比重,員工績效工資與公司當月的生產計劃完成率(即K值)掛鉤;將市場營銷人員工資與訂單簽訂額及貨款回收額直接掛鉤;在中干群體和職能后勤部門實施了以崗位價值和績效考核為基礎的寬帶薪酬制度;對經營性單位及子公司的干部推行“工效掛鉤,按績取酬”的績效年薪制。公司初步建立起多元化、差異化和市場化的分配機制,打破了分配的“大鍋飯”現象。
大力加強內部管理,降本增效成績顯著。公司認真落實集團公司“成本領先”工程的要求,狠抓降本增效工作。2010年,公司實施了“五個千百萬”降本增效工程,實現降本增利5 670萬元;2011年,實施了“兩個三千萬”工程,降低存貨資金占用3 683萬元,實現降本增利3 163萬元;2012年,實施“七個減半”工程,實現降本增利3 286萬元;2013年,又大力實施“七大管理提升”項目,實現降本增利3 454萬元;今年,公司成立了增收節支辦公室,1~6月累計增收節支已達1.02億元。五年來,建設工業通過不斷提升內部管理,累計降低工裝消耗3 918萬元、能源消耗2 865萬元、油輔料消耗792萬元、設備備件822萬元、采購成本2 588萬元、“五費”643萬元及財務費用4 500萬元,累計減少廢品損失500萬元。公司降本增效成績突出,成本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降低了近47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的轉變。
大力調整市場和產業結構,三大板塊基本形成。面對市場和產業單一、抗風險不強的不利局面,2012年,公司果斷啟動了“五億增收”工程。一是持續推進高新產品增收。公司大力推銷高新產品,新產品銷售成績顯著,2012年實現收入1 500萬元,2013年實現5 049萬元,2014年預計超過7 000萬元。二是持續推進外貿增收。公司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外貿增收成績突出,2012年外貿實現銷售收入2 846萬元,2013年實現8 030萬元,2014年預計超過1億元。三是持續推進民用槍增收。公司積極發展民用槍,民用槍市場開拓取得突破,2012年民用槍實現收入649萬元,2013年實現1 510萬元,2014年預計達3 000萬元以上。四是持續推進民品增收。自2010年發展民品以來,公司的市場開拓初見成效,轉向管柱、CVT、齒輪軸、連桿實現了量產,銷售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實現收入669萬元,2013年實現1 256萬元,2014年可達4 000萬元。五是持續推進建筑業增收。公司加大建筑市場開拓力度,建筑收入穩步增長,2012年實現收入1.71億元,2013年實現收入2.2億元,2014年預計達2.5億元以上。目前,公司已由過去單一的國內市場發展為國內、國際、民用槍、民品、建筑等五大市場,由單純的特種機械產品板塊發展為特種機械產品、民品及建筑業三大板塊,市場和產業實現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
大力實施“精品工程”,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公司持續推進“精品工程”。一是在特種機械產品方面,公司加強教育培訓,開展了“提升質量,人人有責”大討論,連續舉辦“質量警示展”,提升了全員“精品”意識。公司強化質量體系建設,完善了QKPI績效評價體系,搭建了六大質量數據管理平臺,強化了質量問題整改和歸零管理,加強了技術狀態管理,嚴格過程控制,實施了“廢品減半”,強化了供方質量管理和入廠檢驗,供應商產品質量提升;持續開展了質量改進活動。強化質量責任,建立了質量獎懲制度,引入了質量工資,提高了員工責任心。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加強了售后服務力量,堅持主動聯系,每年售后服務滿意度均在98%以上。五年來,公司未發生重大質量問題,客戶代表靜檢、可靠、精度驗收拒收率比2010年分別下降68%、70%和82%;各類產品例行試驗100余次100%合格;主導產品交驗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并逐年提高,產品實物質量良好,產品屢獲國內外比賽金牌。二是在民品方面,公司完善了民品質量管控體系,構建了“檢兩頭、管中間”質量管控模式,建立了一套文件化的制度體系,順利通過了TS16949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基本建成適應市場競爭的質量內控管理平臺,公司成功進入了奇瑞、耐世特、易力達、西儀等客戶體系。
大力調整資產結構,資產負債率大幅降低。2009年軍民分立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126.8%,嚴重資不抵債,每年利息支出達5 000萬元以上。經過5年的努力,到2014年上半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降至72.58%,達到了正常企業水平,今年上半年公司財務費用僅為51萬元,成功搬掉了“債務包袱”這座大山。這5年,公司在調整資產結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非主業資產處置力度。2009年以來,共處置非主業資產18項,實現收益近4億元;收回1 278畝土地款8.5億元,既盤活了資源,也為公司解決歷史負擔和“七個調整”提供了資金支持。二是持續實施非主業退出改革。公司先后關閉了建設賓館、運輸公司、技工校、幼兒園、印刷廠等非主業單位,移交了退休人員醫療保險關系和供水、供氣等企業辦社會職能,每年減少社會負擔支出2 000多萬元。三是積極爭取財政補貼。公司認真研究優惠政策,充分消化各類財稅政策,五年來共爭取3.59億元的財政補貼,為公司增加了可觀的效益。
大力實施“精神工程”,員工精氣神大大提振。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轉變職工觀念。公司廣泛開展了樹立“四個觀念”“七大意識”活動和“實施139,當好主人翁”大討論,教育員工保持“兩個務必”、懂得“三個珍惜”、做到“四個零”、謀求“四個新”、認真落實“六個抓”,促進了職工思想觀念轉變、責任意識增強,“兩多一少”現象大大減少。二是全面重塑企業文化,增強企業軟實力。公司制訂了“136”企業文化建設思路,建立了“JS1610”軍工領先文化理念體系;編制了《公司制度流程匯編手冊》和《一體化管理制度與流程體系文件》;發布了《員工行為規范手冊》《中干行為規范手冊》和《員工手冊》,“五個堅持、五個力戒”“七個提倡、七個反對”正逐漸成為干部和職工的行為準則;完成了公司新LOGO的設計、《VI手冊》、司歌修訂以及新形象宣傳片的制作;“九個一”活動持續開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設軍工領先文化。三是關心關愛職工,增強企業凝聚力。公司改造了辦公場所,改善了辦公條件;加大了新設備投入,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對全體員工進行定期體檢,對女職工開展專項健康檢查;提高了職工用餐標準11%和公積金繳費比例3個百分點,提高交通補貼20%;堅持開展送溫暖、送清涼、送健康活動,2009年以來,累計走訪慰問、困難補助2萬余人次,經費支出348萬元。
大力夯實“四項基礎工作”,企業安全和諧。公司進一步加強安全、環保、保衛和保密四項基礎工作,確保不出問題。五年來,公司順利通過了各項檢查,死亡、重傷、消防、交通、職業衛生、重大環保事故均為零;未發生特種機械產品安全事故、重大治安事故及盜竊案件,實現了安保事故為零的目標;也未發生失泄密事件,為公司創造了和諧發展的氛圍。
五年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公司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面貌煥然一新。
一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企業實現扭虧為盈。五年來,通過內強管理、外拓市場,公司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成功搬掉了“嚴重虧損”這座大山。分立之前,特種機械產品每年虧損都在1.5億左右,2009年軍民分立時虧損更高達1.75億元;分立后,通過努力,2011年實現利潤241萬元,2012年實現利潤3 047萬元,2013年實現利潤8 843萬元,提前一年實現扭虧為盈,實現了由虧損向盈利的轉變。
二是企業、職工收入增長,員工精神大大提振。企業收入穩步增長:2013年達8.52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68%。在崗員工年人均工資大幅增長:2009年為2.6萬元,2013年為4.8萬元,2014年預計超過5萬元,實現了翻番。員工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對公司發展和未來更有信心。
三是企業形象較大提升,外部影響不斷擴大。五年來,公司“七個調整”“五精工程”“五億增收”工程得到了集團公司的充分肯定,2011至2013年公司業績評價連續三年為集團公司A類。
奔向未來意氣風發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國家建設先進國防科技工業的攻堅階段,是集團公司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也是公司“調整結構、引進合作、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戰略機遇期。公司將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戰略并購、核心能力建設、機制體制創新,做強做精特種產品,加快發展民用槍產品,做實做大空心軸系列產品,穩步發展建筑服務業,到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億元,其中,特種產品10億元、空心軸系列產品5億元、建筑服務業5億元,努力成為世界知名的特種產品應用研究制造基地和國內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一是做強做精特種產品。公司加快新品開發,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加快民用槍發展,以自營出口為載體,建立輻射全球的網絡營銷渠道,樹立形象,塑造品牌。二是做實做大汽車零部件。緊盯汽車產業發展,公司將圍繞主機廠產品研發,重點發展空心軸系列產品和轉向系統,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產品創新,逐步進入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市場,努力成為國內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三是穩步發展建筑服務業。公司將積極洽談項目,加強風險管控,穩步發展建筑服務業,確保“風險受控、平穩發展、效益提高”。
我們堅信:走向未來,建設工業一馬當先;創造未來,建設工業勇于奉獻!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