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吉海



“蟬聲不到興安嶺,云冷風清暑自收。
高嶺蒼茫低嶺翠,幼林明媚母林幽。”
這首詩是老舍在20世紀60年代游內蒙古大興安嶺時記行詩之一。記行詩給了我們以很大的驚奇與期待。
今年6月,記者深入到祖國北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調研采訪,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回,內蒙古大興安嶺果然名不虛傳,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
美麗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它東接黑龍江省,南抵吉林洮兒河,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440多千米,總面積10.67萬平方千米,相當于三個臺灣、一個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2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7.44%,活立木總蓄積9.5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當然,內蒙古大興安嶺的魅力,絕不是取決于幅員的廣大,而是取決于林海山水的壯美和人文文化的積淀、靚麗。
出發前,記者有的放矢地在內蒙古森工集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45個下屬企事業單位里選擇了阿里河、甘河、克一河、得耳布爾、莫爾道嗄、阿爾山6個基層單位作為采訪落腳點,深入一線采訪了康達嶺、安格林、天池3個林場以及2個儲木場。
6月5日一早,我們從黑龍江大興安嶺首府加格達奇出發,乘越野車,僅40分鐘左右車程就來到了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業局)所在地——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從這里開始,在森工集團(林管局)宣傳部同志的陪伴下,6天行程2 800多公里,深切體驗到內蒙古大興安嶺縱橫千里、雄渾寥廓、風光旖旎、千山一碧、蒼翠欲滴、山巒起伏、林海蒼茫、美不勝收的盛景!
記者隨身攜帶的相機幾乎沒了喘息的時間,6天共拍攝近2 800張照片,記載了內蒙古大興安嶺的點點滴滴。所見所聞記者感慨萬千,總體感到:想到的沒有聽到的多,好聽的沒有好看的多,計劃的沒有落實的多!
鏡頭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的前世今生
成立于1952年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是林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主體,多個領域履行著政府職能。1995年,林區將所有經營職能整合,組建了中國內蒙古森工集團(下稱森工集團),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首批57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由內蒙古國資委監管。下屬企事業單位45個,其中包括16個森工公司、3個營林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個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23個其他企事業單位,在冊職工20萬人。
大興安嶺滿語意為“金色的山”。可是“金色的山”為什么又分為內蒙古大興安嶺、黑龍江大興安嶺?
我們在周恩來總理就大興安嶺管理問題寫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三位領導人的信中,找到了答案——“……一時頗難說通,而當時中央政府直管困難更大”。無奈之下,便沿用了這種一分為二的管理體制。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歸黑龍江省屬。其實,大興安嶺主體都在內蒙古自治區版圖境內。周恩來心里清楚,把大興安嶺分成兩部分管理,既不恰當,也不經濟。然而,政治是政治,經濟是經濟,政治和經濟有時是一回事,有時又完全是兩回事。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有19個林業局。林區的首腦機關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下稱林管局),所在地在牙克石市(原喜桂圖旗)。牙克石是由滿語“雅克薩”音轉而來,意為長滿森林的河灣。
黑龍江大興安嶺首府設在20世紀60年代開發建設的加格達奇區(鄂倫春語意為:生長樟子松的地方),管轄10個林業局3個縣4個區,受會戰指揮部和行政區所在省(自治區)雙重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大興安嶺林管局企業管理體制(計劃、財務)單獨運作,直屬林業部,與行政公署合署辦公。199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成立。
鏡頭二:內蒙古大興安嶺自1952年
開發建設以來,為共和國作出了
巨大貢獻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了2億多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副產品,直接上繳利稅費18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3.8倍。經過60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形成以生態建設、森林經營、林產工業、礦業開發、森林旅游、對外經貿、多種經營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并兼有林政資源、防火、技術監督等行政事業管理職能。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共和國的長子,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財政來源。從抗美援朝到國民經濟恢復以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產值占內蒙古全部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大木頭的利稅額曾名列全國前三位,林業為新生共和國的國有資產的原始積累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急需木材。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調運枕木給鐵道交通部門是一項軍事任務,林區工人夜以繼日地用帶鋸趕制枕木,支援鐵路建設。恢復交通所需電柱從這里調運,恢復煤炭生產采礦所需的坑木由這里供應。還有軍工用材,如槍托、手榴彈柄、軍工箱等均由林區承擔制作和調運任務。此外,內蒙古大興安嶺還承擔了恢復公路交通和工業民用建筑所需木材的調運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主要木材生產基地的大興安嶺林區,保證了抗美援朝前線的木材需求。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期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組織了全林區所有的林業局,調運出了大批枕木、方材以及柱木、原木,總計不下10萬立方米的木材運往朝鮮戰場。在1959年國慶“十大工程”的建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慶“十大工程”是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中國美術館、北京展覽館、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十大工程”的建設從設計到竣工均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抓的,他提出,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要互相呼應。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開濟先生曾參與了當年的設計,他回憶說,人民大會堂的柱子是圓的,歷史博物館的柱子是方的。所用木料都是從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調運來的。
20世紀60年代,中國援建坦贊(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都來自大興安嶺林區。1976年9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還接受了建設“毛主席紀念堂”木材供應任務。接到通知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迅速組織力量,由烏爾旗漢、圖里河、伊圖里河、阿爾山、綽爾等為主的林業局,調運了以落葉松和樟子松為主要材種的木材,保證了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的需要。
鏡頭三:劉少奇主席的親切關懷,
林區人民受到了巨大鼓舞
6月7日,我們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林業局)的博物館。這個全國林業第一館,記錄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工人為祖國發展壯大作出的巨大奉獻。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林業局)黨委副書記劉兆明向記者介紹說,當年林業伐木工人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吃的水是用麻袋裝著的冰塊子或雪塊子化成的,睡的是小桿搭成的大通鋪。由于勞動強度大,汗水把白茬光板羊皮襖、棉襖、棉褲、氈疙瘩和靰鞡都濕透了,又沒有換穿的,所以,收工后常常是十幾個人圍著鐵爐子,身子脫得精光擠在一起烘烤衣褲和靰鞡。
伐木工人的生產、生活是相當艱苦的——“吃水用麻袋/開門用腳踹/男女同穿戴/五方六月吃干菜。”這首打油詩是對當時伐木人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莫爾道嘎的博物館里,陳列著當年伐木人使用過的工具。“博物館”是木刻楞房子。墻上掛著馬燈、飯盒、皮襖、皮褲、狗皮帽子、手悶子……桌上放著搖把子電話、卡尺、板斧、快馬子、油鋸……地上擺著爬犁、冰車、扳鉤、壓角子、抬杠……看著那些陳列品、老物件,我們禁不住心潮激蕩、浮想聯翩。
貯木場副主任趙坤告訴記者,當年伐木人吃的是窩頭、凍白菜湯。大米白面等細糧很少。食堂師傅做菜的方法極為簡單,將凍白菜、大頭菜就凍切碎放入鍋里,添水、放鹽,待煮熟后,再在菜湯里放入一勺豆油,俗稱“后老婆油”。這還不是人們頓頓都能吃上的,蔬菜供應緊張時連咸菜疙瘩、大醬都吃不上,吃飯只能就著鹽水一口一口地吃下肚。
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林業局)宣傳部長曲作昌、森林公園總經理王博義分別介紹說:1961年,國家主席劉少奇來到林區看望職工,當聽說林區吃蔬菜困難、部分職工患浮腫病時,當即吩咐各林業局要辦農場種菜,并指示糧油部門供應林區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1斤黃豆。工人們都激動地說:這是劉主席送給我們的“營養豆”。此“營養豆”一直供應到糧油市場放開、“糧食供應本”作廢為止。遵照劉主席的指示,各林業局紛紛搞起種植業和養殖業,不同程度地緩解了人們吃菜難的難題。
針對林業職工大多單身、家屬都在外地這一現狀,劉少奇主席說:“你們是林業生產的主人,要把家屬接來,在林區安家落戶,因為林區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你們。”在劉主席的直接過問下,各個林業局將家屬接到林區列入為一項重要的議事日程,開始建房、造屋,創造居住條件。家屬們來了,有一些家屬又將自己的姐妹、親戚和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單身漢又回到自己的老家,娶回了媳婦,從此,林區便逐漸熱鬧、紅火起來。
鏡頭四: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
資源繼續保持“三增長”態勢
“三增長”即森林面積增加、活立木總蓄積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2013年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林區活立木總蓄積量五年里增加了6 257萬立方米,年均增加1 251萬立方米,新增的活木總蓄積若按1米寬、1米高排開,相當于我國10條長江的長度。響亮的數字,又一次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負使命、昂揚站在祖國生態建設的最前沿。
記者深入林區采訪的第一站就是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業局)。他們在營林項目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取得了佳績,如今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家西伯利亞紅松良種繁育基地。林業局黨委副書記林洪泉介紹說,多年來,阿里河始終重視科技發展,著力把科技發展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尤其在西伯利亞紅松研究上,邁出了歷史性的關鍵一步!使西伯利亞紅松這個樹種在大興安嶺地區徹底扎了根,為我林區乃至全國在引進優良樹種、改善現有林木組成、增加未來林區可持續發展經營系數、加快生物多樣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和人才基礎。
阿里河從1996年便開始了西伯利亞紅松育苗造林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西伯利亞紅松在大興安嶺引種初獲成功,2005年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項目獲國家批準開始籌建,投入資金237萬元,建設成了一個占地70公頃培育基地,截至2006年,共培育實生苗100余萬株,并且摸索出種子貯藏、催芽、苗木田間管理的寶貴經驗。苗木一部分用于造林,一部分用作砧木和營造子代測定林。
2009年,《西伯利亞紅松良種繁育造林技術推廣示范》作為國家科技推廣項目正式立項。目前共完成嫁接任務7 000余株,嫁接成活率達95%以上。完成定植面積230畝,其中實生苗150畝,定植株數27 000余株,成活率達88%,嫁接苗80畝,定植株數2 400株,成活率達90%。
鏡頭五:產業結構與人居環境共同
優化,經濟指標與幸福指數和諧發展
在全面建設小康林區的征程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按照國家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和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先行林區”的目標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3598”發展戰略,傾力建設內蒙古最大的森林碳匯基地、商品林儲備基地、綠化種苗培育基地、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綠色林特產品培育加工基地,爭做生態林業建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占地面積1 456畝的大楊樹林業局生態產業研發中心,通過引種和自行培育優質種苗兩種渠道,成功種植有機藍莓920畝,每株藍莓產果量可以達到2.7斤,藍莓品種有美登、北陸、北村等,并且開始積極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試種了各種有潛力促進林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農林作物。2010年開始,研發中心開始試種野生榛子,目前有平歐大果榛和野生平榛共10 000多株,去年已經開始陸續掛果,長勢良好;綠化樹種云杉、樟子松、花冠木等發展也很可喜,苗木銷售已經開始走出林區;造林樹種興安落葉松、楊樹等苗木的繁育發展也已經走向規范化,苗木年產量可達到千萬以上;研發中心還成功種植了草莓、樹莓、藍靛果等經濟作物。研發中心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個集科研開發、示范帶動、生產規范、綜合服務一體化的現代化生態產業園區。
鏡頭六:全國森林防火戰線上的
一面旗幟
內蒙古大興安嶺在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的同時,把森林防火工作作為事關生態建設、改革發展、社會穩定的政治任務來抓,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歷屆領導班子和廣大群眾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實際行動保護了國家寶貴的森林資源,為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得耳布爾森工公司(林業局)黨委召開的座談會上,記者觀看了宣傳片,看到防火處各項軍事化管理工作井井有條,還觀看了防火隊員的防火演練。
得耳布爾森工公司(林業局)黨委書記李建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1958年建局以來,不斷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責任制度,認真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嚴格火源管理措施,強化撲火準備和應急處置,積極建立和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及撲救阻隔體系,組建專業撲火隊伍,形成戰備過硬、業務精良、敢打敢拼、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嚴、細、新、實”的工作態度,做到了“領導重視,嚴明制度,科學管理,群防群治”。
主抓森林防火工作的副局長王永義在局防火處采訪座談會上表示,經驗推廣落實是關鍵:得局始終將森林防火工作作為林業工作的首要任務,真抓實干,大膽創新。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宣傳教育,嚴格管控火源,做好撲火預案,劃分防撲火戰區,通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森林防火制度和措施。
防火處主任苗光義還分析了“一票否決”“三抓”“三不準”“四個親自”“五長”負責等制度、“四個重點”、抓好“八種教育”、采取“三為主,三結合”的辦法開展“三清”“三不放過”檢查、認真抓好“四個落實”與實踐相結合產生的實際效果。
“55年來,局領導班子雖然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在落實防火責任上卻是一環扣一環,越扣越緊,越抓越嚴,不得有半點馬虎大意啊!”得耳布爾林業局黨委副書記劉偉說。
今年3月15日,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發來賀電,祝賀得耳布爾林業局實現連續55年無重大森林火災。內蒙古自治區防火指揮部發賀電并決定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內蒙古森工集團(林管局)按照《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火獎罰辦法(修訂)》的規定,獎勵人民幣30萬元,并授予了錦旗。
鏡頭七:風景這邊獨好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林區主要工作由“伐木”變為“護林”,企業處在艱難的產業轉型之中。其中在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旅游休閑基地方面,搞得紅紅火火。
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距海拉爾市約430千米,距額爾古納市區約300千米,地處大興安嶺北段原始森林腹地,占地面積57.8萬公頃,是國內目前面積最大的原生態森林公園。景區內山巒起伏,古樹參天,植被豐富,溪流密布,保存有我國最后一片寒溫帶明亮針葉原始森林景觀。
夏季的林海、松風、藍天、白云,冬季的冰峰、雪嶺、嚴寒、霧凇,勾勒出了一個原生態的北國“西雙版納”。紅豆坡的滿目蒼翠,曲徑通幽的獨有韻味,大興安嶺的深邃遼闊。
蒼狼白鹿島在激流河景區內,這一對以蒼狼白鹿為名的小島,面積約8平方千米,四周被水環抱,水面清澈平靜,各種水鳥游弋其中。島山森林茂密,郁郁蒼蒼;島上建立有哈薩爾王天然獵場,還建有俄羅斯式尖頂木刻楞別墅群河夜總會、桑拿浴室等娛樂設施。景區內豐富神奇的旅游資源,大大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美麗壯觀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北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距海拉爾區350千米。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系蒙古語,其意思為“熱的圣水”。森林公園內有大興安嶺第一峰——特爾美山(海拔1 378米)和大興安嶺第一湖達爾濱湖;有獨具亞洲特色的火山爆發時熔巖流淌凝成的石塘林和天池。石塘林獨具特色的自然地貌,猶如波濤洶涌的熔巖海洋,是國內少見的奇特景觀。還有杜鵑湖、哈拉哈河、阿爾山滑雪場。阿爾山天池在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之后,居全國第三,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特大溫泉”。
此處,還有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具有獨特的北國風光,其礦泉資源得天獨厚,世屬罕見,舉世聞名,礦泉群集飲用、洗浴、治療于一體,被稱為天下奇泉,還具有當今旅游業崇尚的“陽光、空氣、綠色”三大要素。
達爾濱國家森林公園、阿里河的嗄仙洞、得耳布爾的卡魯奔山等也世屬罕見!
鏡頭八:習總書記深入林區看望
職工群眾
正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看望了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職工群眾。
阿爾山森工公司(林業局)常務副局長丁鳳和、副局長張金河說,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林區主要工作由“伐木”變為“護林”,企業處在艱苦產業轉型之中,困難職工多,住棚戶區的職工多。74歲的郭永財在阿爾山林業局工作了30年,6口人住在38平方米的簡陋板夾泥房里。“總書記到的時候全家人都有點不敢相信。”郭永財的女兒郭海波說:“我們把總書記迎進院子,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踩著厚厚的積雪,總書記親切地詢問,生活怎么樣,年貨準備好了沒有,有什么困難沒有,非常和藹。總書記來到我們家就像走親戚。”
“2009年,國家啟動國有林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內蒙古國有林業系統涉及居民15.26萬戶。目前已經完成10萬戶,2017年底前,剩余的5萬戶也將完成改造。”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內蒙古森工集團(林管局)黨委書記張學勤說:“總書記的到來讓林區職工備受鼓舞,這不僅是對林業工人的關愛,更增添了我們保護林區生態、改善生產生活、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的信心。”
視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就是要重視生態建設,就是要加強生態建設,一定要保護好生態,保護生態是林業的主要職能,發展經濟、搞活經濟不能以破壞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林區是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忘了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林業工人。總書記堅定地鼓勵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務林人,林區的政策會越來越好,林區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總書記的關懷,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務林人群情振奮,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內蒙古森工集團(林管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起武深有感觸地說:“如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這艘綠色航母正承載著20萬務林人對全面實現小康生活的無限希望,扛起保護生態環境、譜寫美麗中國的責任擔當,堅決貫徹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更大的干勁和勇氣推動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繼續為保護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基地作出貢獻,繼續在‘創新發展、轉型崛起、富民興林的新征程中破浪前行……”
6月9日午后采訪即將結朿,我們的車子經過海拉爾市南行穿越呼倫貝爾大草原向著此行的最后一站一一阿爾山林業局所在地伊爾施疾馳著,記者仿佛隱隱約約地聽到了長調牧歌。
還是讓我們從漫無邊際的草原上拾起讓無數詩人騷客擊節激賞、嘆為觀止的思緒,自愧弗如地以老舍先生詩賦作為此行的結尾吧——
“嶺上森林嶺下田,牛肥草香乳如泉。
層樓燈火添新景,小市歌聲入遠煙……”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