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斌學+李廣炎+吳永章
摘 要:資源型城市高度依賴于資源稟賦,單一的經濟結構致使信貸高度集中,隨著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信貸結構也面臨優化調整的選擇。本文以金昌市為例,分析資源型城市優化信貸結構的特點,探討信貸結構優化的對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信貸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8)-0069-03
金昌市是甘肅省內典型的“因礦設企、因企設市”的資源型城市,因鎳產量全國第一被譽為“祖國的鎳都”。與全國絕大多數礦產城市類似,金昌的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接續產業。為避免“礦竭城衰”,近年來,針對工業依存度高和工業結構自身的不合理性,金昌市以循環經濟為突破口,大力開展產業承接轉移,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和民營經濟,不斷壯大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截至2013年末,三大產業比例由以往的4:85:11發展為6:72:21。雖然各商業銀行針對信貸資源高度集中于支柱企業的狀況,緊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實施信貸資源優化戰略,但信貸結構調整依然受制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的難點。
一、信貸資源配置的主要特點
經濟是金融的基礎。由于資源型城市較為單一的資源性產業結構,信貸資源的配置與其他城市有較大的區別,以金昌市為例,主要表現為:
(一)信貸高度集中于資源型企業和資源型產業,反映了資源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制約了信貸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金昌市轄內的金川公司是以礦產采、選、冶為主的資源型企業,對地方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在70%以上,基本上主導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受資源型產業結構的影響,信貸資源也高度集中于資源型企業,資源型企業的信貸需求決定了全市信貸的變化情況。統計顯示,資源型企業貸款占全市信貸融資總量平均在75%左右,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況。當前,為防范流動性風險,各商業銀行不斷加強信貸管理,提高了信貸門檻,因資源型產業和企業均屬地方優勢產業和國有大型企業集團,風險相對較低,依然是信貸投放的重點對象,信貸集中度將長期存在。
(二)信貸主要投向以采礦和制造為主的重工業,反映了經濟發展方式的“高碳”性,對信貸資源的配置形成倒逼。資源型城市以資源開采、初加工為主,是典型的“兩高”行業。同時,與資源型企業密切相關的配套產業和企業,也集中在水泥、鋼鐵、化工等“兩高”行業,地方經濟增長對“兩高”行業的依賴度較高。但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獲得、不可再生等特性,資源型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2013年末,金昌市主要資源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實現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企業90%以上;由于資源型企業的效益較高,對信貸資源吸納能力更強。至2013年末,以服務資源開發為主的采礦業、制造業和電力熱力供應等行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78.7%,占當年貸款凈增額的64.21%,對信貸資源的配置形成倒逼壓力。
(三)消費信貸增速較快,但占比很小,表明資源型城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難以成為信貸投放的主渠道。消費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也是貸款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由于金昌市屬于商業欠發達資源型城市,盡管近幾年消費信貸保持了高速增長,但總量偏小、占比偏低的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2013年末消費信貸增長了33.25%,高出同期貸款增長率近10個百分點,但只占全部新增貸款的12.5%。
(四)中長期貸款占比低,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動力不強,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信貸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空間受限。一般來說,項目建設反映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潛力,也是未來信貸投放的主渠道。相比信貸總量的大幅增長,金昌市中長期貸款增長較為緩慢,但與高速增長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相比不對等,這也體現了新建項目與信貸政策的沖突,銀行信貸無法準入或不敢介入,也很難成為信貸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資源型城市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第二產業的比重偏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經濟金融化水平比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和經濟發展。
二、資源型城市信貸結構優化的難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決定著金融業的發展,也制約著信貸資源配置的優化。資源型城市的資源稟賦,使得經濟發展得其利亦受其累,信貸結構的優化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一)調整信貸結構的主動性不足。資源型行業具有高利潤、高收益特點,更符合信貸資金的逐利性和安全性要求。在信貸資源有限,特別是信貸規模處于嚴格調控的情況下,信貸資源更多追逐于這類行業,從而對其他產業和企業形成“擠出效應”,導致其他產業和企業的信貸資源獲得不足,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信貸資源的過度集中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失衡。
(二)合格的承貸主體相對稀少。受先天性因素限制,資源型城市突出單一產業結構重圍的道路較為漫長。以金昌市為例,循環經濟“金昌模式”已在全國樹立了典范,但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的循環經濟存在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產業關聯度不強等問題,產業鏈上的個別項目仍然是國家限制行業,不符合商業銀行信貸準入政策,或者達不到銀行規定的最低規模標準,容易形成“斷鏈”現象。同時,部分項目的承貸企業自身效益較差,銀行信貸不敢介入,對信貸資金的吸附能力有限,固有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特征決定的信貸資源調整的難度較大。
(三)金融市場發展較為緩慢。資源的開發一般由政府主導,具有明顯的國家意志和政府行為,資源型城市金融業主要是滿足資源開發過程中的資金需求,企業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信貸。由于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直接融資渠道狹窄,往往因信貸資源的高度集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信貸風險的高度集中。
三、資源型城市優化信貸的對策
資源型城市的信貸優化,決定于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所處的區位環境和產業優勢,但離不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以市場的力量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反之,信貸結構主動調整的力度越大,又能推動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大調整。
(一)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經濟結構調整是信貸結構優化的基礎。首先,資源型城市應加快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材料工業,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吸納信貸資金。其次,要發揮產業和財政等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作用,在國家總體產業政策的基礎上,體現資源型城市特色,爭取差別化優惠政策,特別是要科學制定循環經濟節點上準入、限制類行業和企業的規模,提高政策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制定和實施對新能源、新技術開發及中小微企業、“三農”、就業再就業等領域的風險補貼激勵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主導性和示范性作用,通過貼息、補助、擔保、直接投資、土地抵押等手段,實現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功效,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優先發展產業和弱勢產業,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二)切實增加信貸投放主體和承貸客體。針對資源性城市金融資源稀缺的問題,積極引進股份制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發揮地方性金融機構作用,支持相關重點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協調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關系,靈活運用區域差別信貸政策,充分利用資金價格的差別定價機制,對優先支持或限制支持的行業、企業,設立信貸支持的最低或最高比例。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聯席會等有效形式,構建全方位的政銀企信息交流機制,完善區域性金融溝通協調機制,實現銀行、企業、區域經濟共贏。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選擇好信貸資源配置的產業范圍,加大對資源綜合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尤其要堅決把信貸資源從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騰退出來,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強的工業企業的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大力支持發展具有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以增強產業凝聚力、提高創新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為重點,用足用活信貸政策,大力推動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有色金屬、無機化工、能源等方面的優勢,培育壯大支柱產業。立足資源性城市的工業強勢,依托資源產業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集群,建立與資源產業相配套的深加工企業,提高資源附加值和綜合利用率,使資源開發從開采型向效益型和環保型轉變。同時要把握外貿外匯政策有利進口的戰略機遇期,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不動搖,大力實施境外資源控制,為企業和城市經濟轉型“打樁筑基”。
(三)積極營造信貸資金“洼地”。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制度,按信用制度的內在規律和要求,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規范銀企關系,建立起以市場價格機制為基礎的資金融通機制。二是要建立完善抵押擔保評估等中介服務體系,推動社會擔保體系的完善和規模的擴大,切實降低中小企業抵押融資成本。三是積極開展企業信用外部評級和中小企業信用評分,開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四是規范和引導非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在保證資本充足、嚴格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大力支持由自然人或企業法人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探索設立包括私有資本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社區金融機構,鼓勵發展農戶之間的資金互助組織,積極放寬民間投資領域,提高各類資金在經濟增長中的使用效益。五是繼續加大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發揮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獎懲雙向措施推動落實貸款風險補償、擔保體系扶持、中小企業還貸周轉金等政策,提高銀行業機構支持弱勢群體和薄弱環節的積極性,營造信貸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良好環境。
(四)發揮各類資金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一是發揮招商引進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同功能,促進招商引資、民間資金和銀行資金的有效協調融合。招商引資、民間資金主要是解決項目資金問題,銀行通過貸款、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等,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合理需要提供及時、足額、穩定的資金支持。二是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功能,鼓勵和扶持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購并重組,尤其要提供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企業重組的渠道和平臺,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競爭力。三是大力發展除間接融資、證券融資外的第三條道路——商業信用,鼓勵規范發展延期付款、分期付款、預付貨款和抵押融資等商業信用,重點通過規范發展商業承兌匯票業務,滿足迫切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五)建立科學信貸資金流動監控評價體系。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交流、預警體系。充分利用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加強對商業銀行資金投向的跟蹤監測,及時分析變化趨勢和實際效應。建立利稅大戶、資信良好企業、新興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通報制度,分產業、行業、地區、企業等建立指標性限制比例與信貸控制比例,防范信貸集中風險;二是明確信貸市場目標定位,建立信貸結構優化機制。應促進各商業銀行準確定位,細分客戶市場,以特色優勢建立客戶梯級結構,選定客戶群體和目標市場;三是改進信貸資金管理制度,健全信貸發放責任與權益相對稱的機制,完善系統內資金管理體制,加大對資源型城市合理資金需求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陳繼明,周誠君.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0,(11):82-83。
[2]杜斌,王雁芬,胡成官.對資源型城市信貸結構調整的思考[J].金融參考,2004,(9):13-16。
[3]李東衛.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信貸投放約束及對策[J].環境經濟,2010,(1):83-87。
[4]李寵華,杜英,馬燕玲,劉曉榮.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分析—以甘肅省白銀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1):32-36。
[5]趙霞.資源型城市金融穩定的外生性特征與路徑思考[J].華北金融,2013,(10):65-67。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sources-based Cities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Credit Structure
——A Case of Jinchang City in Gansu Province
YAN Binxue LI Gaungyan WU Yongzhang
(Jinch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Jinchang Gansu 737100)
Abstract:The resources-based citi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single economic structure leads to the highly centralized credi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heir credit structure is also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Taking Jinchang city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optimizing the credit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n optimizing the credit structure.
Keywords: resources-based city; credi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