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飛+李偉+張芙蓉
摘 要:本文以提高外匯管理效率為切入點,結合人民銀行渭南市中心支行轄區外匯管理工作實踐,探索建立主體監管工作框架,積極尋求實施主體監管工作的主要途徑及突破口,以期對外匯管理改革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外匯管理;主體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8)-0091-02
隨著我國外貿經濟的快速發展,涉外經濟規模大幅增長,貿易方式日趨多樣化,跨境資金流動頻率日益加快且渠道多樣,具有資本和經常雙重性質的交易行為越來越多,以交易性質和交易行為為主要特征的行為監管方式,其監管成本越來越高,便利化的市場需求與效率較低的行為監管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2009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外匯管理方式和理念的“五個轉變”,其中外匯主體監管制度變革屬于外匯管理領域一次重大而深刻的變革。然而,當前主體監管改革的實踐尚處于試點階段,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基于這一現實需求,本文結合基層外匯管理工作實際,以提高外匯監管效率為切入點,探索建立主體監管框架及實現主體監管的關鍵途徑,以期對外匯管理改革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一、外匯主體監管制度的內涵
關于外匯主體監管的涵義,國內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此進行闡述。許芯、毛德君從涉匯企業的角度探討主體監管的思路及實現途徑,未涉及外匯指定銀行、個人外匯交易的外匯管理;曹曉飛從涉外貿易主體的角度構建外匯監管的思路、流程及政策設想,探討的整個框架僅限于經常項目業務范圍;康峰從外商投資企業角度闡釋主體監管的思路及政策設想,其市場主體僅僅限定外商投資企業,而未涵蓋其他市場主體外匯管理。綜上可以看出,國內關于主體監管的探討多局限于一部分涉匯主體,而未全面統籌考慮整個包括外匯指定銀行、個人等交易主體的外匯監管。而本文從涵蓋企業、個人、外匯指定銀行在內的所有涉匯主體的角度出發,給出外匯主體監管的內涵。
主體監管制度是指以涉外經濟主體為市場主體,將市場主體所有涵蓋跨境資金流入、跨境資金流出以及境內外匯匯兌、結匯資金流向的全口徑外匯收支信息統一采集,對市場主體不同性質的外匯業務進行集中管理,并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對市場主體實行分類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體監管的目標是在全面落實外匯管理改革要求、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前提下,實現對市場主體各類外匯經營行為的統一監管,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成效,實現對市場主體的“一站式”服務、全口徑監測檢查(核查)、綜合評估和分類管理。
二、外匯主體監管模式的框架架構
根據主體監管的內涵,其框架架構應包括:構建主體監管基礎設施——按市場主體設置監管組織體系——對外匯業務實行集中管理——對外匯主體進行全口徑監測分析——外匯主體綜合風險評估——基于主體風險特點的分類管理。
(一)構建完善的主體監管基礎設施。外匯主體監管模式的高效、順暢運行,需要構建合規、合理的基礎設施。第一,依據主體監管要求,建立相應的外匯政策法規體系。全面修訂完善現行各項外匯管理政策法規,為主體監管合規開展提供政策支持。第二,開發主體監管系統,為主體監管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主體監管工作的開展,涉及到市場主體資本項下、經常項下所有外匯業務辦理,全口徑外匯收支數據的收集、監測分析、指標組合邏輯比對、合理的閥值設置,異常資金流動的篩選、分類管理等,需要監測和分析的具體業務以及資金流動筆數和規模相當龐大,因此,需要依托專業化的系統平臺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第三,加快機構設置的調整,滿足監管工作新要求。合理的機構設置是高效履職的基礎性保障。當前,外匯管理機構是按照行為監管要求設置的,對經濟主體在不同項下的外匯交易行為,由不同部門按照各自政策來監管。從主體監管的角度看,現行機構管理的主體存在交叉,同時現行機構的業務職能都不能完整體現主體監管的內涵。為進一步提高主體監管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應打破原有機構設置,按照主體監管要求對相關職能進行重新優化組合。將現有外匯管理部門(崗位)整合為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監管部門(崗位),分別針對不同市場主體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外匯監管和服務。
(二)按照職能調整后的機構設置對市場主體外匯業務進行統一管理。依據職能調整后的機構設置,建立以市場主體為單位,依托主體監管系統平臺,建立集主體登記、業務辦理、數據整合、核查分析、指標閾值預警、綜合評估、分類管理為一體的主體監管業務流程。
(三)外匯主體綜合風險評估。綜合風險評估是對市場主體外匯收支業務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確定市場主體的整體風險等級。基本做法是,以市場主體為中心,依托監測系統進行非現場監測,識別異常交易行為,篩選異常主體,鎖定排查范圍;對涉嫌異常交易的市場主體,進行深入跟蹤核查處理,可通過要求其提供異常交易情況說明或者約見負責人、相關人員進行談話;也可深入到辦理外匯業務的外匯指定銀行進行現場核查,調研外匯收支憑證、資金匯兌、劃轉憑證,對涉嫌異常交易的有關信息深入核實;需要獲取涉嫌異常交易的市場主體外部信息的,也可通過與海關、稅務、發改委、工商、公安等部門進行溝通,全面獲取有關信息,準確判斷涉嫌異常交易的市場主體是否存在違規行為。在非現場核查、現場核查的基礎上,證實確實存在外匯交易違規行為事實的,根據有關外匯管理政策法規,直接移交外匯檢查部門立案查處。外匯局根據非現場核查、現查核查結果,外匯檢查部門立案查處結果,綜合評估市場主體整體風險等級。
(四)基于綜合評估結果的分類管理。在綜合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市場主體實施差別化的管理措施。對正常類市場主體,采取便利化管理措施,便利企業正常經營活動順利開展。對關注類市場主體,實施審慎管理,加大對該類市場主體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力度;采取窗口指導的方式,督促市場主體遵守外匯管理政策法規;提高該類市場主體非現場核查的頻率,在此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現場核查,深入掌握市場主體各項外匯業務動向,準確研判外匯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對異常類市場主體,實施嚴格的管制性外匯管理措施,提高非現場核查頻度,加大現場核查力度,引導企業規范業務流程,強化自我約束;要求大額外匯業務進行事前報備;將具有違規交易的市場主體移交外匯檢查部門進行立案查處。
三、實現主體監管的關鍵途徑
(一)優化機構設置,為主體監管工作有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打破原來根據行為監管方式設置的部門現狀,重組整合外匯管理部門內部組織架構,將外匯管理業務部分劃分為綜合業務部門(崗位)和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崗位)、企業監管部門(崗位)、個人監管部門(崗位)。綜合業務部門(崗位)主要職責是牽頭全局綜合性工作,承擔主體分類管理委員會和行政處罰委員會日常工作;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崗位)主要負責開展國際收支統計及數據核查、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工作,依法對金融機構加強業務管理、實施現場和非現場檢查;企業/個人監管部門(崗位)主要職責是辦理企業/個人外匯業務,落實企業/個人分類管理要求,開展有關非現場監測(核查)工作,依法對企業(個人)實施現場和非現場核查(檢查)。
(二)提高數據采集質量,有效開展主體監管工作。當前,市場主體外匯收支、匯兌數據多分散于外匯局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各業務系統中,各個業務監管系統相對獨立,且數據統計口徑缺乏一致性,實施主體監管,獲取全面、規范、有效的信息,需要從多個分散的業務監管系統中逐一采集,這樣導致信息綜合分析效率較低。因此,為有效開展主體監管,建議提高數據采集質量,需要做好下面工作:首先,建議提取金宏系統、資本項管理目信息系統、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服務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的市場主體基本信息,用以構建主體基本信息框架;其次,全面、規范統一各業務系統數據采集口徑,確保系統數據規范可比對。數據信息的采集主要來源于各外匯業務系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外匯收支及匯兌數據通過國際收支系統采集,海關定期提供進出口報關數據,資本金流入、流出、匯兌以及外債余額、外債提款等信息可通過資本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采集。有效解決主體監管缺乏系統數據支撐的現狀。
(三)構建市場主體交易數據之間多層次的關聯關系,利用數據間的交叉關聯功能篩選異常或可疑主體。一是建立各業務系統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散落于各業務系統的數據可邏輯比對,初步發現交易主體異常或可疑交易。例如,通過選取服務貿易單筆大額支出、貨物貿易進口付匯率和資本金大額支出指標,篩選出利用資本金支付大額服務貿易款,或者是支付貨款而無對應貨物流的情況。二是根據地區外貿經濟發展特點,結合國際收支形勢及外匯管理工作重點等因素,合理設定數據指標的閾值檔位,篩選出符合特定條件的主體,發現表面合規的可疑交易業務。
(四)完善主體分類管理標準,提高主體監管效率。分類管理充分體現了主體監管的理念。分類管理采取差別化的管理措施,一方面便利合規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加大對異常或可疑交易主體的管理力度,促進異常或者可疑交易主體規范業務流程,強化自我約束。但當前,外匯管理部門關于分類管理的標準尚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僅對于貨物貿易外匯監管結果、資本項目外匯監管實施分類管理,沒有形成包括服務貿易、個人外匯交易在內的統一的分類管理模式,為了提高主體監管效率,有必要探索建立一體化的市場主體分類管理方式。
參考文獻
[1]曹曉飛,魏維.構建涉外貿易主體外匯監管的思路、流程及政策設想[J].金融縱橫,2010,(10):70-72。
[2]國家外匯管理局常州市中心支局課題組.現行監管模式下構建外匯管理主體監管框架的有效探索[J].金融縱橫,2013,(5):46-51。
[3]康峰,吳華芳.外商投資企業主體監管思路及政策設想[J].西部金融,2011,(4):39-40。
[4]毛德君.順勢而為 構建主體監管新框架[J].中國外匯,2010,(7):64-65。
[5]蒙智睦.外匯管理體質改革與外匯主體監管模式構建[J].區域金融研究,2012,(9):25-28。
[6]許芯,譚崢,張堅.全口徑企業主體監管思路及實現途徑探析[J].金融與經濟,2013,(6):51-53。
A Discussion on the Supervision Framework for Foreign Exchange
Subjec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NG Xiaofei LI Wei ZHANG Furong
(Wein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Taking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o establish subject supervision framework, actively finds out the main way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implementing subject supervisio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subject supervision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