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衛+劉蘊緯
摘?要?目前,隨著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對景觀設計的認識度越來越深入,城市建設向低碳型轉變的根本思路已經確立,生態低碳型園林景觀將成為我國未來城市園林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建立和諧、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通過分析和探討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體現,并概括我國園林景觀中低碳理念應用的一些基本原則,對于我國園林景觀建設向低碳型轉變具有十分現實的
意義。
關鍵詞?園林景觀;低碳理念;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3-056-2
低碳型園林是我國未來園林發展的一個方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的平衡和穩定,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加強低碳型園林景觀的建設不僅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且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灌輸和實施,無論是對社會、對國家,甚至是對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都有重要的作用[1]。
1?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體現
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體現首先主要表現在園林植物的配置上。擴大園林綠化面積,科學合理的分配園林植物,從而達到吸碳放氧的能力最大化。園林綠化景觀的設計除了考慮到植物的分布和結構,同時也考慮植物的固碳能力,協調各個植物的固碳能力優勢互補,使園林景觀的設計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的體現出低碳理念,減少能源消耗和浪費,有效的做到低碳要求;其次,低碳型水體景觀的營造。水是生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結合地形地貌,對水體景觀的設計要符合園林要求,實行就地取材,避免鋪張浪費或者是增加建設難點,造成資源浪費。對于水體植物的選擇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水體植物必須具備自凈能力,營造水體環境的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再次,低碳理念在硬質景觀注重的體現,如園林材料的選擇上遵循高效循環利用和新型材料的研制和開發,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壽命。并且可在能源也在不斷的推廣和應用,能源高消耗問題正在逐步的找準對策一一解決;最后,在施工、養護管理中也體現了低碳理念。園林建設從設計到施工都是本著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的原則進行,充分結合當地環境,節約資源,加強園林建設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和穩定性。
2?園林景觀中低碳理念應用的原則
2.1?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灌輸低碳理念
園林景觀中低碳理念的應用時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是園林景觀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的起點和發展方向。要實現園林景觀向低碳型轉變就需要充分的考慮碳排放量因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從而維護生態平衡穩定。在園林景觀中應用低碳理念,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2.2?關注生態環境,提高園林景觀的使用率
園林景觀是可以長期使用和存在的,這就要求設計中要關注生態環境,使園林景觀的建設符合生態發展規律,和諧的調節景觀與環境之間的分配,在尊重環境,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從而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園林景觀的存在意義,延長園林景觀的使用壽命。
2.3?低碳型園林材料的選擇
材料是保障園林向低碳型轉變的一個基礎,是減少能源消耗的一個關鍵。低碳型園林材料的根本作用就是降低碳成本,使園林建設在低碳理念中加強對材料的控制,選擇低碳型材料,從而達到低碳的目的。
3?低碳景觀園林的規劃思路
3.1?正確處理建設低碳型園林與建設精品園林的關系
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目標,所以在本質上二者是沒有區別的,都是為了實現低碳、持續發展。
3.2?正確處理當前低碳園林中的一些措施與園林長遠發展的關系
對當前園林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是為了園林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園林建設中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具有局限性,否則只會影響園林后期的發展,從實際出發,在解決當前園林問題時為園林長遠發展提供一個空間。
3.3?低碳型園林的建設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
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消耗大、資源有限、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等成為了時代性的話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建設低碳型園林時要盡可能的避免這些問題,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清潔資源、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
發展。
3.4?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地方生態平衡,強化地方園林景觀生態的多樣性
每個地區的生態環境都是有區別的,所以在園林的建設上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建設具有特色的、地域性的園林景觀,合理的開發和保護地方生態平衡,從局部逐步的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同時,要強化地方園林景觀的多樣性,加強景觀之間的協調、修復能力,維護生態的穩定,實現低碳型園林的轉變。
4?總結
低碳型園林景觀的建設是未來園林的一個發展趨勢,有利于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穩定,實現可持續化社會的發展。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貫徹低碳理念,有效地減少能源的消耗問題,提高園林的固碳能力,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城市面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注入新的
活力。
參考文獻
[1]?夏堃堡. 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 環境保護,2008,(3):33-3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