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遠
摘 要:總結多年來應急管理工作的經驗,規范工作內容和要求,預防和降低各類突發事件的風險,提高應對能力。本文從危險辨識、應急預案管理和應急信息技術幾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應急預案;應急評估;風險識別
引言: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整個社會來說,加強應急管理、應對各種危機,及時處理和化解各類矛盾,已經被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全面提高應急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技能,扎實推進應急管理工作已經成為社會、政府、企業管理的核心職能之一。
應急管理工作要以科學的方法抓預防和應急準備,以科學的手段作好預警預報和傳遞信息,以科學的方法分析模擬事故影響及后果,以科學的判斷作為應急處置、救援方案的決策依據,以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提升應急工作的水平。
應急管理應從對風險識別開始,分析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評估風險的接受程度,采取控制措施,使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是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確定應急范圍和對象、編制應急預案的關鍵。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包括對危險因素和有害因素的辨識,以及對它們造成的后果和可能性的評價。危險辨識是確認危險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確定其特征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或場所的特征,評估事故后果。
應急預案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災害,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它是在辨識和評估潛在的重大危險、事故類型、發生的可能性、發生過程、事故后果及影響嚴重程度的基礎上,對應急機構與職責、人員、技術、裝備、設施、物資、救援行動及其指揮與協調等方面預先做出的具體安排。應急預案基本功能是對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謀劃、超前化解,把應急管理工作納人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從而化應急管理為常規管理,化危機為轉機,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給企業、政府和社會造成的損失。應急預案從應急功能和定位上分為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等;從應急目的和作用分為:救援預案、響應預案、處置預案(或方案);應急救援預案是應急救援準備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如在《安全生產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消防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均有明確規定。應急預案應明確在突發事故發生之前、發生過程中以及剛剛結束之后,誰負責做什么,何時做,以及相應的策略和資源準備等。總體應急預案是從總體上闡述處理事故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關應急職責,應急行動、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應對各類事故的綜合性文件。專項應急預案是是針對具體的事故類別、危險源和應急保障而制定的計劃或方案,是總體應急預案的組成部分,應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程序和要求組織制定,具有明確的救援程序和具體的應急救援措施,作為總體應急預案的附件。現場處置方案是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現場處置預案應具體、簡單、針對性強。現場處置方案應根據風險評估及危險性控制措施逐一編制,做到事故相關人員應知應會,熟練掌握,并通過應急演練,做到迅速反應、正確處置。應急預案應符合科學、實用、簡明、易行的總體要求,滿足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有關規定,適應突發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機理,涵蓋對緊急情況的處理程序和措施,應急措施要具體明確,具備可操作性。
應急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再是一個安全環保部門或是生產運行部門單一部門管理的業務,而是一項關聯性很強的工作。應急工作在某種程度上不再象一些傳統管理工作那樣責任分明、界限清楚,比如,自然災害造成的裝置破壞會直接影響生產工藝的安全,生產工藝的安全發生問題也直接波及到人員的生命、環境和財產安全;同樣,社會事件、公共衛生事件會在局部引起恐慌,人們的心理、生活活動就會受到影響,給安全生產帶來危害。所以建立應急體系必須量化和分解應急工作計劃和目標,落實責任部門、責任人、職責權限、時間和資源,確保應急工作計劃和目標的實現,并能持續改進。
應急信息技術是預警、響應、處置及恢復一體化的技術集成,是規范管理、及時響應、科學決策的技術支撐的主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對于應急管理時效性強、信息量大、情況復雜多變的特點,構建起網絡化的信息管理、傳遞、決策指揮輔助系統成為當前的首要工作。目前,應急管理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主要以應急平臺建設為主體,在平臺體系中集成了應急信息數據庫、監測與預警系統、事故模擬訪真系統、數字化應急預案、移動指揮系統、事故模擬訪真技術和數字化應急預案等。
總之,企業做好應急管理工作,需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以及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各級領導、各部門要把應急管理工作擺在企業生產經營的突出位置,貫穿在工作部署、生產經營、培訓教育、群體穩定等各個環節,制定并落實其體的措施和辦法。積極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社區和相關方開展工作聯系,形成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地企聯動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劉景凱等,《企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