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蘭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改革和老齡化現象的現實越來越嚴重,我國當前的社會養老保險就需要改革、需要創新服務社會,文章對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健康發展的幾種方向與模式,從一個獨特角度和視角探索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上進一步完善的目標。
關鍵詞:養老保險;老齡化;保值增值;勞動就業
一、我國的養老保險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我國統計局13年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接近13.7%,其中65歲以上人口接近9.1%。這一切都顯示我國已開始步入老年型國家。所以為了更適應我國現有人口經濟實際結構,就要改革和完善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當然近年來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也一直在增加,其中包括有固定工作的農民工、城鎮企業職工以及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尤其是新農保、城居保制度的整合力度的增加都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進步。但是畢竟我國現階段人口結構的變化、經濟的發展都給我國現有的保險制度提出了挑戰,這就需要我們針對現有的問題及時調整和分析。
(1)收支矛盾大,基金資源來源單一
當前保險費的收入、財政補貼、利息收入是我國養老保險的主要基金來源。其一,由于現階段我國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加上很多地區出現了收不抵支的現象,這就直接加劇了我國保費欠繳的不良情況,而且原有的保費積累也在逐漸減少。其二,再加上現階段我國投入基金的保值增值幅度又不明顯,而且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加重,彈性收繳與剛性支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養老金的收繳和支出的矛盾日益突出也直接反映了我國現階段要面臨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問題之一。
(2)基金管理效率低,公共養老金替代率高
養老金替代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公共養老金的高低,它們之間有著正比例的關系。即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和公共養老的支出比例是相輔相成,同向增高或減少的。再加上我國規定養老金在提前留夠2個月支出以外的基金應該全部用于購買企業債券、國債、投資股市、銀行儲蓄等等。不能投入到營業性機構和金融機構,這就導致了基金收益甚小,無法真正滿足現階段我國實情對養老金的需求量。沒有很好的建立有效增值機制和在投資經營上比較差。其次還有有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造成大量貪腐現象。
(3)養老金“雙軌制”監管力度不夠,空賬現象嚴重
我國養老金有著我國實行的是養老金“雙軌制”的退休制度,即企業職工實行“繳費型”,機關和事業單位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我國在這種“雙軌制”養老保險制度下,而間接造成了企業與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養老金上存在明顯差距就成了廣大企業職工不滿的導火索。由于轉制等原因,制度最初的歷史債務問題、雙軌制的公平問題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我國廣大非國有企業的繳費積極性。所以現實就要我們必須在制度設計上作進一步的完善。
二、我國養老保險的未來發展
(一)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基金監管體系
在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結構上,要保證收支分開,專款專用。同時要建立省級及以上的監管系統,對其做到統一管理。對于基本養老保險,作為政府應該成立獨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于企業以及其他保險也應該由政府直屬機構進行監管,實行統一集中的監管模式。
(二)建立農民工的養老保障體系
由于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勞動市場的發育狀況等是決定這一個社會保險應該能否覆蓋哪些人群。然而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的養老保險就會逐漸的覆蓋所有與工業化、市場化的領域,然而農民工一直是這一過程中被忽略的強大群體。所以立即建立覆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體系就十分必要。這樣,不僅可以緩解農村老齡化危機,更能提高養老金的基金來源。只有農民工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內,他們才能更好的盡孝,提高父母輩養老福利。
(三)借助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特性調整保值增值
只有建構新的養老保險基金模式框架,才能真正解決養老金中人們最關心的保值增值問題,即通過政府強制個人賬戶儲蓄計劃的同時在基金的投資運營方式下企業和個人有權選擇入資本市場或保險市場投資,這種方式從理論上可以較好的解決問題。當然如果要真正的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還需要金融市場和投資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四)企業階段性延遲退休年齡,機關單位降低工資替代率
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普遍偏低(世界上大多數男65歲,女60歲),我國當前男60、女55(工人50歲),并且工資替代率一直較高。在我國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和醫療技術進步的下人們的壽命也普遍延長,這一切就使得我國將承受巨大的養老保險壓力。如果一些企業采用彈性退休年齡,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當前一些事業機關單位實行100%的替代率,我個人建議應該降低這些事業機關單位的工資替代率。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要有效發揮養老保險基金的三大功能,同時應該聯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建立獨立的監管機構,時時保持與其他制度的協調性,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我國養老保險金的最初目的功能,覆蓋全部人群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積極養老"的全方位探索》,華宏鳴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年9月
[2]《中國夢之養老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論》,張怡恬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