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峰
摘 要:混交林是一種具有多種效應的營造方式。如果樹種搭配得當,混交方式合理,不但可提高林地的生產力,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此外,成功的混交林,在種間的相互作用下,可以提高林分的立木質量。因此,積極探討營造混交林的技術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營造;混交林;方式;方法
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塊造林地里,栽植兩種以上的樹種,使其混交生長,互相促進,創造適合它們生長的自然環境?;旖涣?有塊狀混交、帶狀混交,還有行間混交和株間混交等形式。營造混交林是一種科學的造林方法,好處很多。能提高防風效能。闊葉純林,冬春無葉期地表祼露,防護作用小;針闊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喬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樹冠,下有叢生茂密的灌木,比營造純林有更顯著的防風作用,同時淺根性樹種與深根性樹種混交還可避免大風吹倒樹木。能充分利用養分。
改變以往造林模式,向營造混交林轉變,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和促進人工林樹種的多樣性,模擬自然狀況,發展生態林業,以成為林業當前發展的方向。
一、關于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樹種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種間關系和林木生長也會因之而發生變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幾種:①株間混交:又稱行內混交。是兩個以上樹種在行內彼此隔株或隔數株進行混交。這種混交方法因不同樹種間種植點相距較近,種間發生互相作用和影響較早。如果樹種配置適當,種間關系表現有利;否則,種間矛盾就比較尖銳。此法造林施工麻煩,一般多用于喬灌木混交。②行間混交:又稱隔行混交。是兩個以上樹種彼此隔行進行混交。這種混交方法,種間有利或有害關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閉以后才明顯地出現。種間矛盾比株間混交容易調節,施工也較簡便,是常用的一種混交方法,適用于陰陽性樹種混交或喬灌木混交。③帶狀混交:是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構成一條帶與另一個樹種構成的帶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帶狀混交可以緩沖種間競爭,即使在兩個樹種相鄰處有矛盾產生,也可通過撫育采伐來調節。此法栽植、管理都較方便,多用于種間矛盾比較尖銳,初期生長速度懸殊的喬木樹種混交。喬木、亞喬木與生長較慢的耐蔭樹種混交時,可將伴生樹種改栽單行。這種介于帶狀和行間混交之間的過渡類型,稱為行帶混交。行帶混交的優點是保證主要樹種的優勢,削弱伴生樹種過強的競爭能力。④塊狀混交:又稱團狀混交。是把一個樹種栽植成規則的或不規則的塊狀,與另一個樹種的塊狀地依次配置進行混交的方法。規則的塊狀混交,是將平坦或坡面整齊的造林地,劃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塊狀地,然后在每一塊狀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樹種,相鄰的塊狀地栽植另一樹種。塊狀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種內和種間的有利關系,可滿足幼齡時期喜叢生的一些針葉樹種的要求,林木長大后,各樹種又產生良好的種間關系。塊狀混交造林施工比較方便,適用于矛盾較大的主要樹種混交,也可用于幼齡單純林改造,或低價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組混交:是種植點配置成群狀時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塊地上密集種植同一樹種,與相鄰小塊地密集種植的另一樹種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塊狀地間距較大,種間相互作用很遲。塊狀地內為同一樹種,具有群狀配置的優點。植生組混交種間關系容易調節,但造林施工比較麻煩,主要適用于林區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二、關于混交類型
混交類型取決于樹種搭配。樹種搭配是否合理,是營造混交林成敗的關鍵,因此,設計與營造混交林時,必須充分了解混交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林學特性,如樹種的根系結構、喜光程度、樹冠形態,生長快慢等,以便把對環境條件有不同要求的各樹種合理搭配起來,使之充分發揮相輔相成作用,盡可能減少不利因素,現探討以下幾種混交類型。
1、針闊葉樹種混交類型。生產實踐和實驗研究結果證明,落葉松與“三大硬闊”混交,是一種成功的混交類型,不但可以解決我省“三大硬闊”天然純林生長緩慢和干型不良的問題,而且,當落葉松與黃波蘿混交時,落葉松比其純林有明顯變化,同時對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危害和增強林分穩定性都有良好作用。
2、針葉樹種混交類型。試驗研究表明,落葉松與云杉混交,兩樹種在數量和生長上都有明顯增益效應,是成功的混交類型。落葉松與冷杉、紅松與云杉、樟子松與紅松等相互混交,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喜光程度和根系分布深淺的明顯差異,也會形成相對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對提高林分生產力有一定效果。為防止土壤酸化,營造這類混交林時,應混以適宜灌木。
3、闊葉樹種混交林類型。水曲柳與黃波蘿、水曲柳與胡桃楸,在水肥良好、土層深厚的立地條件下,采用密植混交,對改善干型、減少病蟲危害、提高林分生產量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4、喬灌混交類型。在我省西部干旱地區,在立地條件差、樹種比較單一的情況下,應大力提倡喬灌混交林,選用菌根灌木,如蝶形花科的胡枝子、錦雞兒,胡頹子科的沙棘等,與喬木樹種,如落葉松、樟子松、楊樹等混交,這對調節林木密度、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縮短郁閉年限、改善林分環境和提高林分生產力,都有良好效果。
關于混交方式的問題。試驗研究表明,在同一混交類型中,由于樹種配置方法和樹種組成比例不同,其生長差異很大。因此,如只考慮樹種搭配,不注意混交方式,仍不能取得最佳的混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