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網貸平臺安全問題突出,這與網貸平臺越位經營、風險控制缺失、信息披露不真實等原因密切相關。解決網貸平臺突出的安全問題需要從網貸平臺本身、借款人、投資者等方面的風險來源采取對應措施。明確網貸平臺作為一般服務業中介機構的定位、令其規范經營是控制網貸平臺風險的最重要措施。通過網貸平臺項目違約率的考核能促使網貸平臺加強風險控制,推行社會信用代碼制能幫助投資者有效控制來自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此外,對投資者開展風險教育亦有利于降低網貸平臺的風險。
關鍵詞:網貸平臺;風險;成因;控制
一、當前網貸平臺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網絡點對點借貸(Online Peer to Peer Lending,簡稱P2P)是指資金供應者通過第三方中介的網絡平臺將資金出借給無特定關系的資金需求者的借貸行為。這種借貸行為不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等傳統的金融中介,而是在借貸公司的網絡平臺上完成,最早于2005年出現在英國。我國的P2P網貸平臺在2007年出現,最近幾年其數量呈幾何式的增長,據和訊網的報道,目前網貸平臺的數量接近1千家,2013年的成交規模達到了1058億元。然而在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同時也伴隨著網貸平臺大面積的倒閉, 2013年以來的一年左右時間已經有85家網貸平臺倒閉,部分投資者因此而血本無歸。2014年1月,深圳中貸信創、上海鋒逸信投、杭州國臨創投三家P2P網貸平臺倒閉,控制人跑路,用平臺待收款項信息統計,估計投資者的損失總共超過2億元。
網貸平臺的快速倒閉或是因為風險控制不佳、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鏈的斷裂,或是成立之初經營者就動機不純最終卷款潛逃。無論是什么原因導致網貸平臺的大面積倒閉,都暴露出目前網貸平臺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如何對網貸平臺進行適度監管、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網貸平臺風險成因
網貸平臺的大面積快速倒閉與網貸平臺越位經營、平臺標的項目信息披露不真實、風險控制缺失等原因密切相關。
1.網貸平臺定位不當,涉嫌非法經營
有人認為網貸平臺的倒閉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準入門檻,筆者對此持不同觀點。目前開設網貸平臺確實比較容易,一個想要經營網貸平臺的人現在只需花不到一千塊的錢就可在淘寶網上買到所需的網貸平臺系統,注冊網貸網站后即可開工,這個過程不需要資質審查。盡管如此,缺乏準入門檻并非是帶來網貸平臺安全問題的根本性原因。如果用注冊資本來設限制性的門檻,試想有500萬注冊資本的網貸平臺卷款潛逃的可能性就一定比零注冊資本的網貸平臺可能性更低嗎?未必如此。事實上如果蓄意卷款潛逃的話,注冊資本越大的網貸平臺騙走投資者的資金可能越多。例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控制人卷款潛逃的網貸平臺中貸信創實收資本為2000萬元,國臨創投實收資本為600萬元,上海鋒逸實收資本為1000萬元,這些網貸平臺的注冊資本并沒有為其構成可靠的安全保障。至于用國有資本來開設網貸平臺以提供平臺的安全保障這種設想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背道而馳,更加不可為了。
筆者認為目前平臺大面積倒閉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最重要原因是網貸平臺定位不當,越位經營甚至是涉嫌違法經營。網貸平臺應該定位于中介公司,是為貸款人和借款人牽線搭橋的,它不是一種金融機構,自身不應該直接從事資金的借貸。如果僅僅是撮合個人之間的借貸,網貸平臺的中介行為是不會給投資者添加額外的風險的。但是不少網貸平臺乘監管缺失之機在打擦邊球,其行為已經脫離了中介的性質。例如:有的網貸平臺開展自營業務,將借款需求打包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投資者,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有的網貸平臺讓投資者先在平臺設立的賬戶中充值再去選擇合適的項目出借資金進行投資,這些資金在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時就沉淀在平臺賬戶上形成資金池,為網貸平臺挪用資金創造了條件。更有甚者,個別網貸平臺以中介之名行詐騙之實,其經營者本身在平臺上發布虛假信息,以高利息回報為誘餌套取投資者的資金,以新貸還舊貸構建龐氏騙局,最終卷款潛逃。
2.網貸平臺對借貸項目信息審核不嚴,風險控制不到位
投資者根據網貸平臺提供的標的項目的信息做出投資選擇,這些信息會提示投資者標的項目經過了平臺哪些方面的審核,但是不是經過了審核,審核的結果是否真實只有網貸平臺知道。雖然有的網貸平臺也會展示一些審核過程中涉及的一些證明材料,但這些展示的圖片都是經過“抹黑”處理的,關鍵信息都被涂黑了,比如展示的借款者的房產證復印件把字第號、房屋所有權人的姓名、房屋坐落的地址等關鍵信息全抹去了,所以投資者想通過網貸平臺公布的材料信息判斷其真實性是比較困難的。投資者對標的項目安全性及可行性的判斷完全仰賴于網貸平臺對項目所做的審核,如果網貸平臺對項目的審核是不嚴格的甚至是虛假的審核,投資者的資金就喪失了最重要的一道安全屏障。事實上,有的網貸平臺因為缺少可供投資的項目,在生存及競爭的壓力下,為了獲取可供投資的項目而對借款人的信息故意審核不嚴,甚至有故意縱容相同的借款人在平臺上發布多個不同虛假借款信息的行為,完全無視投資者的利益保障。網貸平臺對項目審核不嚴,必然導致平臺項目違約率的提高,這類網貸平臺最終將為自己的短視行為付出代價,自食其果而被投資者所遺棄,然而它們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再也無法追回。
此外,有相當多的網貸平臺缺乏金融業及相近專業的從業人員,由于工作人員缺乏信貸常識,使其對網貸平臺項目的審核質量在保障投資者資金安全方面存在問題。
3.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真實性存疑
網絡借貸是通過網絡平臺牽線,貸款人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貸款人對借款人的了解是通過網絡平臺項目標的所附的信息而得到的,比如項目標的會注明擬借款人的性別、年齡、收入狀況、借款用途、是否提供抵押等信息,貸款人根據這些信息做出判斷該項借款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投資。由此可見,貸款人出借的資金是否安全在網絡平臺本身正常經營的條件下主要就取決于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只有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貸款人在此基礎上作出的貸款決策才是符合其安全預期的。
借款人為了通過平臺籌到資金,必然充分展示對自身有利的一面而隱瞞不利的一面,存在故意夸大自身還款能力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實的、虛假的信息。而網絡借貸本身的特點又給這種虛假信息的提供創造了便利條件。傳統的借貸行為中,借款人和貸款人往往是同城的,借貸行為是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完成的,有利于保證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而網絡借貸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借款人和貸款人以及網絡借貸平臺通常是異地的,其所在地可能相隔十萬八千里,成本效益原則驅使具有異地性質的網絡借貸行為很少采用面對面的信息審核方式,讓借款人通過互聯網上傳資料并在異地完成審核是網貸平臺信息審核的主要方式。上傳材料的圖片與這些材料的原件相比,判斷其真實性的難度大大增加,于是這種互不見面、上傳資料異地審核的方式為動機不純的借款人擴大了舞弊空間。有的借款人在平臺上發布多個不同的虛假借款信息,這些借款人對投資者隱瞞了多頭借貸的事實,借助網貸平臺進行宣傳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承諾還本付息吸收資金,以達到其非法集資的目的。甚至有借款人利用異地審核的缺點偽造虛假身份信息,企圖蒙混過關通過平臺審核,以達到騙取投資者資金的目的。
4.來自投資者的風險
在網貸平臺上的投資者都是不滿于銀行存款利息之類的低回報才到網貸平臺上找項目的,投資者對高回報的追求常常使其將風險擺在第二位,他們更關注的是投資回報的高低而不是隱藏風險的大小。在網貸平臺尋找項目的這些資金具有資本的屬性,本質上是貪婪的,用鄧寧格的話來描述它們是再恰當不過了——“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網貸平臺為了讓投資者“膽壯”起來、“活潑起來”,就得提供高額的利息,平臺提供的投資項目其利息率幾乎沒有10%以下的,20%的利息率是常見的。一些網貸平臺在生存與競爭的壓力下被迫迎合投資者,一味追求高息回報項目,導致了風險的高度積聚,加速了其自身的滅亡,可以說投資者或者資本的貪婪屬性幫助成就了這些網貸平臺的宿命。
三、掌控網貸平臺風險的措施
從上述網貸平臺安全問題的來源來看,風險來源包括:來自網貸平臺本身的風險,主要包括網貸平臺涉嫌違規經營及未盡職審核兩方面;來自借款人的風險,主要是借款人的信用風險;還有來自投資者本身的風險,主要指投資者在高息誘使下盲目投資的風險。因此,對網貸平臺投資風險的控制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在源頭上進行掌控。
1.明確網貸平臺作為一般服務業中介機構的定位,規范其經營
出于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的考慮,網貸平臺應該重新歸位于服務業的中介機構,嚴格遵守現有的金融法規,禁止一切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特別是注意不要利用平臺優勢為自身籌集資金并用于投資。我們不可能指望完全依靠網貸平臺的自覺性實現這一點,相關部門適度的監管是必須的。我國的商業銀行法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銀監會的職責之一就是對擅自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非法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予以取締。因此,對于有的網貸平臺違規經營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共存款的行為,銀監會應承擔起相應的監管責任。
2013年8月份,深圳的網絡借貸平臺“網贏天下”由于不堪擠兌壓力,宣布永久停止服務,從成立到停止運營前后總共只有4個月時間。在停止運營時,有上千名投資人無法提現,債權額近1.8億元。該平臺快速倒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該平臺開展自融業務,把平臺當成了自己的發債平臺,風險高度集中而最終失控。這一事件證明了禁止網貸平臺開展自融業務的必要性。
除了禁止網貸平臺開展自融業務之外,還應為平臺業務設立第三方資金托管機制,以防閑置資金在網貸平臺聚集形成資金池,因為在形成資金池的同時也積聚了資金被網貸平臺挪用的風險。目前網貸平臺上的項目所募集到的資金歸集在網貸平臺所設的賬戶中,資金控制權在網貸平臺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有很大的安全漏洞。為網貸平臺業務設立第三方資金托管機制,由第三方為客戶開設網貸交易專屬賬戶,賬戶上的資金只有投資人自己才能動用,網貸平臺不再直接經手客戶資金的存取業務,這可以從根本填補客戶資金被網貸平臺挪用的安全漏洞。
2.通過對網貸平臺項目違約率的考核促使網貸平臺加強風險控制
投資者應有可利用的信息對眾多的平臺進行安全性的比較,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平臺進行投資。筆者認為這方面最有價值的信息當屬網貸平臺項目違約率的信息,應對一個網貸平臺提供的借貸項目分別從金額或數量角度披露其違約率。該指標實質上反映的是網貸平臺對借貸項目安全性的審核能力,這種能力是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的同時保障其安全性的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一個網貸平臺缺乏審核能力或者雖有審核能力但缺乏責任心,那么它所提供的借貸項目違約的風險必然大于其它的平臺,表現出來的違約率的指標必然劣于其它的平臺。為了保證違約率信息的真實性,顯然該指標不能由網貸平臺自身來披露。應為每個人(或企業)按各自的身份證號(或企業組織代碼)設立唯一的社會信用代碼,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對借款人和貸款人的資金往來情況進行記錄時,也包含有作為中介的網貸平臺的社會信用代碼信息,那么以網絡平臺的社會信用代碼為篩選條件,就可以歸類統計出某個網貸平臺的交易總額以及發生于該平臺的違約項目的金額,從而得到該網貸平臺的項目違約率。為了完成不同的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之間數據的匯總統計,需要有一個權威部門進行協調,從目前的國情看,由銀監會設立相應部門做這個工作能使該工作順利地開展。順帶指出,既然從網貸平臺經營范圍的監管到平臺項目違約率信息的披露都少不了銀監會的作用,那么由銀監會成立相應部門行使網貸平臺的監管職責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有權威監管部門披露的網貸平臺項目違約率的信息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可以預見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疑慮將很大程度上被打消,在網絡借貸項目上進行投資的人數將大幅度增加,這勢必極大地促進網貸平臺快速、規范的發展。
違約率指標的考核必然促使網貸平臺強化所推平臺項目的風險管理,促使其認真審核借款人的信息,為投資者把控好項目來源上的風險。為此,網貸平臺需要有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勝任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核及評價,對借款人的基本情況、財務狀況、還款能力、信用狀況等方面進行正確的綜合分析評價,區分出借款人不同的信用等級,并據此匹配借款額度、借款利率等信用條件在平臺上向投資者推出借貸項目。為了輸送合格的網貸平臺從業人員,可以考慮舉辦網貸平臺從業資格考試,為合格人員頒發資格證書,考核內容包括金融法規、職業道德、信貸風險管理等內容,應與網貸平臺工作的特點和具體要求相結合。可以設立網貸平臺協會這樣一種自律組織來組織實施從業資格考試有關工作,并對從業人員進行注冊登記和年檢,以維護資格證書的權威性。
3.推行社會信用代碼制控制借款人信用風險
完善的征信系統有助于降低來自借款人的風險,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盡快推行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及企業組織代碼為基礎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為每個人和企業建立信用賬戶,將個人及企業在金融、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法等涉及信用方面的信息集中反映在各自的信用賬戶中。每一個借款人在借款時,包括在網貸平臺借款,均應要求其使用唯一的社會信用代碼。一項借款是否違約、是否改變借款用途等相關的信息都應在信用賬戶中進行記錄。貸款人可以通過在征信系統輸入的社會信用代碼查詢到該借款人的歷史信用記錄及其目前的借款狀況。這種信用查詢模式使得網貸平臺對推出借款項目的審核更加穩健,也使投資者對項目的選擇不會那么盲目。
目前實施的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筆者認為不留痕跡地抹去不良記錄并不妥當,因為不排除有人鉆此空子每隔五年在刪除不良記錄后發生一次不良行為。比較合理的是忠實地記錄一個人信用改變的狀況,例如一個人發生信用不良行為時,在其信用賬戶中記錄“不良”評定,在其改正不良行為時(如歸還拖欠的債務),則在其信用賬戶中記錄“撤銷不良”的評定。這類似于對違紀學生進行處分的檔案記錄,例如給予某學生警告紀律處分時將“警告”字樣記錄在檔,撤銷處分時則在檔案中記錄“撤銷警告”。忠實記錄一個人完整的信用記錄,有助于投資者全面、真實地判斷借款者的信用狀況,降低網貸平臺項目的風險。
4.注重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
為了投資者的資金安全,也為了讓平臺本身能長久經營,網貸平臺不應一味夸大平臺及項目的安全性,而應適當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例如監管部門可以要求網貸平臺在其網頁的顯著位置注明“借貸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提醒投資者風險與報酬是對等的。此外,還應要求網貸平臺開辟投資者風險教育欄目,投資者教育的內容包括:普及網絡借貸的基礎知識;解釋宣傳與網絡借貸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風險提示,告訴投資者在網絡借貸中需要注意的各類風險;提高投資者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包括如何防止網貸欺詐,如何進行爭端解決等。
按照風險與報酬的對等關系,投資者如果能理性地降低對平臺項目利息回報率的期望,就能有效地降低自身的投資風險,同時還能緩解網貸平臺尋找高額回報項目的壓力,在整體上降低平臺借貸項目的風險,并降低網貸平臺的項目違約率。長遠看,這樣做對網貸平臺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和訊網.2013年90家網貸平臺總成交490億,借款人數14.93萬[OL].http://iof.hexun.com/2014-01-24/161745664.html.
[2]和訊網.85家P2P公司倒閉,監管層閉門會議商討監管對策[OL]. http://iof.hexun.com/2014-03-09/162863805.html.
[3]多家網貸平臺陷兌付危機 業內稱六成平臺將倒閉[OL],2013年10月18日 01:40,中國證券報-中證網,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
ank_hydt/20131018/014017028707.shtml.
作者簡介:余景選(1971-),男,浙江景寧人,管理學博士,浙江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和成本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