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君+王輝+李曉煜+陳衛軍+夏秋瑜+趙松林
摘 要 為明確椰肉中酶活性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控制酶的活動,研究低溫、巴氏、80℃烘干、超高溫及微波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中脂肪酶(LPS)、過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25℃、低溫、巴氏、80℃烘干、超高溫和微波處理均對椰肉中的LPS、PPO和POD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對椰肉進行6 d以內的短期貯藏時,80℃烘干處理對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顯;而對椰肉進行6~12 d長期貯藏時,超高溫處理效果顯著。通過對新鮮椰肉進行不同的處理,可以達到抑制椰肉內酶活性,提高椰肉品質的目的。
關鍵詞 椰肉 ;不同處理 ;脂肪酶 ;過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分類號 S667.4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Enzyme Activity of Coconut Meat
During Storage
SHEN Xiaojun1) WANG Hui1) LI Xiaoyu2) CHEN Weijun1) XIA Qiuyu1) ZHAO Songlin1)
(1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Wenchang, Hainan 571339;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zyme activity in coconut meat and inhibit its enzyme activity pointedly,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pasteurization, drying at 80℃, ultra-high temperature and microwave treatments on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PS, POD and PP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w temperature, pasteurization, drying at 80℃, ultra-high temperature and microwave treatments inhibited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PS, POD and PPO in coconut meat. When the coconut meat was stored below 6 days, drying at 80℃ treatment had the best effect on inhibiting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PS, POD and PPO. Meanwhile, ultra-high temperature was the optimum treatment when the storage time was extended to 12 days. Us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fresh coconut meat could reach the object of inhibiting its enzyme activity and improving its storage quality.
Keywords coconut meat ; different treatments ; LPS ; POD ; PPO
椰子(Cocos nucifera L.)是熱帶地區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和食品能源作物,廣泛分布于世界上近100個地處熱帶的國家和地區,享有“寶樹”和“生命樹”的美譽。椰子的主要產品是椰肉,椰肉營養豐富,香甜可口,既可生食,也可制成椰片、椰絲、椰角、椰蓉、椰子餅,或加工成椰子油、椰子汁、椰子粉、椰子糖、椰子酒、椰子醬、椰子糕等營養豐富的特色食品[1]。
本實驗組研究表明,新鮮椰肉中存在著一定量的脂肪酶(LPS)、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等,因此新鮮椰肉中酶和微生物的活動非常活躍,一般新鮮椰子剖開后,椰肉在常溫下放置2 h以上就開始發哈,酸價降低,而生產椰子汁、椰子糖、椰子粉、椰子餅等椰子食品對椰肉的新鮮度要求很高,因此椰肉的新鮮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椰子產品質量的提高。雖然我國椰子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尤其在椰子加工方面,已擁有比較完善的加工產業鏈,其綜合加工利用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但國內椰子產量遠遠不能滿足整個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每年需向東南亞國家進口椰子10余億個來滿足生產缺口,由于果實體積較大,造成運輸效率低,一些企業曾嘗試將椰肉取出后冷凍運輸,但在運輸過程中會發生變質的現象[2]。同時,剝椰衣、破椰殼、削種皮、清洗白椰肉等椰子的粗加工工藝目前大多依賴于手工操作,機械化程度低,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削好種皮的白椰肉到椰肉加工車間還需要一定的運輸和等待時間,因此白椰肉開始加工的時候,難免存在一定的腐敗變質,從而影響椰肉加工產品品質,也制約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椰子加工業的發展。
Viduranga等[3]將新鮮椰肉經過系列熱燙處理工藝后,再經消毒、真空包裝和冷凍處理,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對椰肉榨汁并測定椰奶的脂肪酶、酸價、過氧化物,發現不同的熱燙處理工藝對椰肉的出汁率及所得椰漿的脂肪酶、酸價、過氧化物酶都有顯著影響。Raghavendra等[4]研究也表明,椰肉中的酶活性與椰肉的加工特性有著顯著聯系,椰肉預處理可有效抑制椰肉特別是榨汁后的椰奶中化學和酶的變化。但目前國內椰肉加工中幾乎都沒有針對性地對椰肉本身存在的酶進行抑制或者滅活處理,并且系統研究椰肉中脂肪酶(LPS)、過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其影響因素的報道也不多。本文通過對新鮮椰肉進行低溫、微波、超高溫、巴氏、熱風干燥處理,以不做任何處理的椰肉為對照,研究椰肉中酶活性的影響因素,明確不同處理后椰肉在貯藏期內酶活性的變化,為新鮮椰肉的加工提供依據,促進高品質椰子產品的生產,提高質量穩定性,增強產業競爭力。endprint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小王椰,來源于海南省文昌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基地,挑選直徑為20~25 cm、成熟度均一、飽滿、表面光滑、無損傷、無病斑、大小均一的椰子果作為試驗材料。
試驗儀器:恒溫水浴鍋,高速組織搗碎機,搖床,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電子天平,酸度計,微波爐,電熱鼓風干燥箱,真空封口機,超低溫冰箱。
1.2 方法
1.2.1 材料處理
將椰子果去椰衣,破殼,去種皮,洗凈,切成1 cm×1 cm×1 cm的小塊,對椰肉小塊進行6個處理:(1)對照;(2)低溫處理,放入-25℃冰箱中冷凍12 h;(3)微波處理,200 w功率3 min;(4)超高溫處理,121℃處理10 s;(5)巴氏處理,60℃加熱30 min;(6)熱風干燥,80℃烘干1 h。將每個處理后的椰肉小塊用聚乙烯塑料袋真空包裝,4℃低溫儲藏,每隔3 d測定LPS、POD和PPO三種酶活性,進行酶促動力學分析。
1.2.2 丙酮酶粉的制備
參考Viduranga等[3]的制備方法并略作修改。將處理后的椰肉用高速組織搗碎機破碎3 min,然后按料液比1∶4加入經4℃預冷的丙酮浸提30 min,抽濾,收集濾渣并繼續添加丙酮洗滌,重復洗滌2次,回收濾渣,即為丙酮酶粉。將丙酮酶粉在通風櫥放置至無丙酮味后,-25℃下保存待測。
1.2.3 LPS活性測定
酶液制備:稱取0.3 g丙酮酶粉,加入10 mL經4℃預冷的0.1 mol/L、pH 7.5的磷酸鹽緩沖液,室溫下浸提30 min,濾紙過濾既得酶液。反應底液配制:正己烷與椰子油按1:2混合既得,現配現用。取1 mL酶液和12 mL反應底液均勻混合后置于37℃搖床中反應1 h,準確計時后加入15 mL丙酮和乙醇的混合液(1∶1)中止反應,加3滴酚酞指示劑,用0.05 mol/L的NaOH滴定至微紅色,以不添加酶液的作為空白對照。以水解1 min產生1 μmol可滴定脂肪酸為1個酶活力單位(U/g)。每個測定設3次重復。
1.2.4 POD活性測定
酶液制備:稱取0.3 g丙酮酶粉,加入10 mL經4℃預冷的0.1 mol/L、pH 6.0的磷酸鹽緩沖液,室溫下浸提30 min,濾紙過濾既得酶液。反應底液配制:以99 mL 0.1 mol/L、pH 6.0的磷酸鹽緩沖液和1 mL 的1%四甲基聯苯胺溶液混合而成。取1支試管,吸取6.0 mL反應底液和400 μL酶液,混勻后加入400 μL 0.5 mol/L的H2O2進行反應,記錄每反應15 s后體系在450 nm下的吸光度值,反應持續3 min。以每克樣品每分鐘吸光度值增加0.001為1個酶活性單位(U/g)。每個測定設3次重復。
1.2.5 PPO活性測定
酶液制備:稱取0.3 g丙酮酶粉,加入10 mL經4℃預冷的0.1 mol/L、pH 7.8的磷酸鹽緩沖液,室溫下浸提30 min,濾紙過濾既得酶液。取1mL酶液,加入3.0 mL 50 mmol/l鄰苯二酚進行反應,記錄每反應15 s后體系在420 nm下的吸光度值,反應持續3 min。以每克樣品每分鐘吸光度值增加0.001為1個酶活性單位(U/g)。每個測定設3次重復。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LPS活性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LPS酶活性的影響(圖1)可見,在椰肉的貯藏過程中,各處理的LPS活性變化趨勢一致,貯藏前期顯著下降,中后期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可能是由于LPS酶活性的恢復[14]以及LPS主要產生于霉菌和細菌中,隨著貯藏期的延長,椰肉內的微生物不斷繁殖和代謝,加速了體內微生物脂肪酶的積累而造成[2]。不經過任何處理的新鮮椰肉的LPS活性最高,其值為0.79 U/g,是各處理椰肉的1.23~2.19倍;在貯藏3 d內,椰肉的LPS活性由原來的0.36~0.79 U/g迅速降低為0.04~0.21 U/g,可見各處理在貯藏前期對LPS活性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貯藏至6 d時,各處理LPS活性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80℃烘干(0.54 U/g)和-25℃低溫(0.46 U/g)處理的LPS活性明顯低于對照處理(1.34 U/g)。Antonelli等[5]研究發現,新鮮牛奶經巴氏殺菌后在4℃下貯藏第5/6天后自由脂肪酸含量變得很高;貯藏至9 d時,80℃處理LPS活性持續上升,其余處理LPS活性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超高溫和微波處理的LPS活性最低,分別為0.34和0.20 U/g;在貯藏9~12 d時,LPS活性逐漸上升,且各處理之間活性差異較大。
LPS能夠引發油脂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甘油分子和脂肪酸分子,其中產生的小分子游離脂肪酸具有嚴重的酸腐氣味[6], 直接影響椰肉的貯藏品質;由圖1可知,對椰肉進行6 d以下的短期貯藏時,80℃烘干和-25℃低溫處理對脂肪酶抑制作用明顯,而對椰肉進行6~12 d的長期貯藏時,超高溫和微波處理效果顯著。
2.2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OD活性的影響
由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OD酶活性的影響(圖2)可知,在椰肉貯藏過程中,各處理的POD活性總體呈下降的趨勢。沒經過任何處理的新鮮椰肉POD活性(168.67 U/g)最高,而經超高溫、80℃烘干和巴氏處理的新鮮椰肉POD活性最小,僅為44.78、39.22和37.11 U/g;在貯藏3 d時,超高溫、80℃烘干和巴氏處理POD活性略有上升,而對照、-25℃低溫和微波處理POD 活性顯著下降,其中微波處理POD活性由原來的160.33 U/g迅速降為56.22 U/g;貯藏至6 d時,POD活性均有增加,且各處理之間差異較大,對照POD活性最大,而80℃烘干POD活性最小,分別為176.56和58.89 U/g。這可能是由于過氧化物酶蛋白質部分和輔機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并未完全破壞,導致酶活還能恢復[7];貯藏至9 d時,微波處理POD活性持續上升至140.44 U/g,其他處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巴氏、超高溫和80℃烘干處理POD活性較低,分別為80.56、57.33和21.56 U/g;貯藏至12 d時,各處理POD活性均降低,80℃烘干、巴氏、超高溫處理POD活性降至最低,為5.33~20.56 U/g。師桂英等[8]通過對百合種球低溫處理過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發現,POD活性在冷藏處理前期、中期持續下降,后期持續上升至127 d冷藏結束。張紅艷等[9]發現在自然貯藏下,伏令夏橙果肉的POD活性呈顯著下降趨勢。endprint
過氧化物酶可有效地清除生物體內的過氧化物,是細胞內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保護系統的主要成分之一,還參與植物正常代謝和應急條件下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同時過氧化物酶又能催化過氧化物對酚類物質的氧化,導致組織褐變[10]。為了抑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微波、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 d以內的短期貯藏,而超高溫、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12 d的長期貯藏。
2.3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活性的影響
由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酶活性的影響(圖3)可見,各處理PPO活性在貯藏前期明顯下降,中期逐漸上升,而在后期呈下降趨勢。未經處理的新鮮椰肉的PPO活性為14.11 U/g,是經過不同處理新鮮椰肉PPO活性的1.44~8.45倍;貯藏至3 d時,PPO活性均降低,其中80℃烘干處理的椰肉PPO活性下降最緩,由1.67 U/g 降至1.17 U/g。此時-25℃低溫和超高溫處理PPO活性也較低,分別降至3.44和3.11 U/g;貯藏至6 d時,僅有巴氏處理PPO活性持續下降,其它處理PPO活性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微波處理增加最顯著。此時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較低,為3.67~4.78 U/g;貯藏至9 d時,微波處理PPO活性迅速升高至11.78 U/g,與未經處理的椰肉PPO活性幾乎相等。此時,-25℃低溫和80℃烘干處理PPO活性最低,分別為3.22和3.56 U/g。直到貯藏12 d結束時,對照、微波、巴氏、超高溫處理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80℃烘干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均略有上升。超高溫、80℃烘干、-25℃低溫和巴氏處理PPO活性最低,僅為3.56~4.67 U/g。
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物質接觸,催化多酚類物質氧化成鄰琨,再進一步氧化聚合成黑色素,影響產品營養、風味及外觀品質。選擇合適的PPO活性的抑制方法來控制椰肉貯藏過程中的褐變,對提高椰子加工產品的質量有重要意義。結果顯示,在椰肉貯藏期間,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對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明顯。劉倫沛等[11]對低溫影響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的研究也有類似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酶受多因素的影響極易失活變性。酶蛋白所具有的的特異活性構象是分子中許多集團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環境改變或一些集團的相互作用被減弱時,就會引起結構從一種有秩序的構想過渡到一種雜亂構象,酶的空間結構一旦遭到破壞,活性中心的構象也就隨之發生改變,酶因之失活[12]。不同酶具有不同的最適宜的溫度及pH值,一般溫度超過35~55℃,以及溶液的pH值小于4或大于9時都會引起失活。邢建宇等[13]發現,高溫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李芳等[14]研究顯示,擠壓滅酶法可以使燕麥麩的脂肪酶完全失活。苦瓜中的過氧化物酶在70℃以上時基本失活[15],同時苦瓜中的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也可以用微波來使其失活[10]。另外,微波可有效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16]。孟祥河等[17]研究了微波對胡蘿卜、草莓、獼猴桃醬的影響,發現微波對PPO和POD的活力鈍化程度取決于水果的種類和加熱條件。
本文著重研究低溫、微波、超高溫、巴氏、熱風干燥處理對椰肉中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有效控制椰肉中各種酶的活性變化,從而達到較好的貯藏保鮮效果,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結果發現,對椰肉進行6 d以內的短期貯藏時,80℃烘干處理對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顯,而對椰肉進行6~12 d的長期貯藏時,超高溫處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夏秋瑜,李 瑞,趙松林,等. 椰子的利用價值及綜合加工技術[J].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2007(3):37-38.
[2] 王 揮,陳衛軍,龍雪峰,等. 椰子不同部位LPS、PPO以及POD活性分布的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6):101-103.
[3] Viduranga Y. Waisundara, Conrad O. Perera, Philip J. Barlow. Effec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of fresh coconut kernels on some of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the coconut milk extracted[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2): 771-777.
[4] Raghavendra SN, Raghavarao KSMS.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for the destabilization of coconut milk emulsio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0(97): 341-347.
[5] Antonelli ML, Curini R, Scricciolo 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free fatty acids and lipase activity in milk: quality and storage markers[J]. Talanta, 2002(58): 561-568.
[6] 周擁軍,郜海燕,陳杭君,等. 貯藏溫度對栝樓籽油脂酸敗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10,31(2):237-240.
[7] 韓 濤,李麗萍. 果實和蔬菜中的過氧化物酶[J]. 食品與發酵工業,1999,26(1):69-73.
[8] 師桂英,徐 瓊,賀新紅,等. 百合種球低溫處理過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變化及其與休眠解除的關系[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7):156-165.
[9] 張紅艷,周開兵,夏仁學. 伏令夏橙自然貯藏過程中可溶性蛋白質和酶活性的變化[J]. 湖北農業科學,2004(3):67-69.
[10] 唐小俊,池建偉,張名位,等. 苦瓜的微波滅酶技術[J]. 農業機械學報,2008,39(4):200-203.
[11] 劉倫沛,張文華. 紅毛丹果皮多酚氧化酶的酶促動力學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5):12 662-12 665.
[12] 周理紅,徐梓榮. 酶的失活機理及穩定化技術[J]. 浙江畜牧獸醫,2004(6):7-8.
[13] 邢建宇,楊建軍. 脂肪酶的失活動力學與疏水特性研究[J]. 應用化工,2010,39(5):710-712.
[14] 李 芳,劉 英,陳季旺. 燕麥麩皮滅酶方法的研究[J]. 食品科學,2007,28(4):204-207.
[15] 劉金磊,蘇 濤,李典鵬,等. 苦瓜過氧化物酶的提取分離及性質測定[J]. 廣西科學,2007,14(4):407-410.
[16] 張慧君,宋春麗,李文娟,等. 微波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的研究[J]. 食品與機械,2012,28(3):199-202.
[17] 孟祥河,周 鍇,李志泰,等. 微波加熱對果泥PPO、POD活力的影響[J]. 應用科技,2000,27(2):30-32.endprint
過氧化物酶可有效地清除生物體內的過氧化物,是細胞內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保護系統的主要成分之一,還參與植物正常代謝和應急條件下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同時過氧化物酶又能催化過氧化物對酚類物質的氧化,導致組織褐變[10]。為了抑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微波、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 d以內的短期貯藏,而超高溫、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12 d的長期貯藏。
2.3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活性的影響
由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酶活性的影響(圖3)可見,各處理PPO活性在貯藏前期明顯下降,中期逐漸上升,而在后期呈下降趨勢。未經處理的新鮮椰肉的PPO活性為14.11 U/g,是經過不同處理新鮮椰肉PPO活性的1.44~8.45倍;貯藏至3 d時,PPO活性均降低,其中80℃烘干處理的椰肉PPO活性下降最緩,由1.67 U/g 降至1.17 U/g。此時-25℃低溫和超高溫處理PPO活性也較低,分別降至3.44和3.11 U/g;貯藏至6 d時,僅有巴氏處理PPO活性持續下降,其它處理PPO活性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微波處理增加最顯著。此時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較低,為3.67~4.78 U/g;貯藏至9 d時,微波處理PPO活性迅速升高至11.78 U/g,與未經處理的椰肉PPO活性幾乎相等。此時,-25℃低溫和80℃烘干處理PPO活性最低,分別為3.22和3.56 U/g。直到貯藏12 d結束時,對照、微波、巴氏、超高溫處理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80℃烘干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均略有上升。超高溫、80℃烘干、-25℃低溫和巴氏處理PPO活性最低,僅為3.56~4.67 U/g。
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物質接觸,催化多酚類物質氧化成鄰琨,再進一步氧化聚合成黑色素,影響產品營養、風味及外觀品質。選擇合適的PPO活性的抑制方法來控制椰肉貯藏過程中的褐變,對提高椰子加工產品的質量有重要意義。結果顯示,在椰肉貯藏期間,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對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明顯。劉倫沛等[11]對低溫影響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的研究也有類似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酶受多因素的影響極易失活變性。酶蛋白所具有的的特異活性構象是分子中許多集團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環境改變或一些集團的相互作用被減弱時,就會引起結構從一種有秩序的構想過渡到一種雜亂構象,酶的空間結構一旦遭到破壞,活性中心的構象也就隨之發生改變,酶因之失活[12]。不同酶具有不同的最適宜的溫度及pH值,一般溫度超過35~55℃,以及溶液的pH值小于4或大于9時都會引起失活。邢建宇等[13]發現,高溫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李芳等[14]研究顯示,擠壓滅酶法可以使燕麥麩的脂肪酶完全失活。苦瓜中的過氧化物酶在70℃以上時基本失活[15],同時苦瓜中的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也可以用微波來使其失活[10]。另外,微波可有效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16]。孟祥河等[17]研究了微波對胡蘿卜、草莓、獼猴桃醬的影響,發現微波對PPO和POD的活力鈍化程度取決于水果的種類和加熱條件。
本文著重研究低溫、微波、超高溫、巴氏、熱風干燥處理對椰肉中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有效控制椰肉中各種酶的活性變化,從而達到較好的貯藏保鮮效果,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結果發現,對椰肉進行6 d以內的短期貯藏時,80℃烘干處理對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顯,而對椰肉進行6~12 d的長期貯藏時,超高溫處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夏秋瑜,李 瑞,趙松林,等. 椰子的利用價值及綜合加工技術[J].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2007(3):37-38.
[2] 王 揮,陳衛軍,龍雪峰,等. 椰子不同部位LPS、PPO以及POD活性分布的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6):101-103.
[3] Viduranga Y. Waisundara, Conrad O. Perera, Philip J. Barlow. Effec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of fresh coconut kernels on some of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the coconut milk extracted[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2): 771-777.
[4] Raghavendra SN, Raghavarao KSMS.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for the destabilization of coconut milk emulsio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0(97): 341-347.
[5] Antonelli ML, Curini R, Scricciolo 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free fatty acids and lipase activity in milk: quality and storage markers[J]. Talanta, 2002(58): 561-568.
[6] 周擁軍,郜海燕,陳杭君,等. 貯藏溫度對栝樓籽油脂酸敗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10,31(2):237-240.
[7] 韓 濤,李麗萍. 果實和蔬菜中的過氧化物酶[J]. 食品與發酵工業,1999,26(1):69-73.
[8] 師桂英,徐 瓊,賀新紅,等. 百合種球低溫處理過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變化及其與休眠解除的關系[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7):156-165.
[9] 張紅艷,周開兵,夏仁學. 伏令夏橙自然貯藏過程中可溶性蛋白質和酶活性的變化[J]. 湖北農業科學,2004(3):67-69.
[10] 唐小俊,池建偉,張名位,等. 苦瓜的微波滅酶技術[J]. 農業機械學報,2008,39(4):200-203.
[11] 劉倫沛,張文華. 紅毛丹果皮多酚氧化酶的酶促動力學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5):12 662-12 665.
[12] 周理紅,徐梓榮. 酶的失活機理及穩定化技術[J]. 浙江畜牧獸醫,2004(6):7-8.
[13] 邢建宇,楊建軍. 脂肪酶的失活動力學與疏水特性研究[J]. 應用化工,2010,39(5):710-712.
[14] 李 芳,劉 英,陳季旺. 燕麥麩皮滅酶方法的研究[J]. 食品科學,2007,28(4):204-207.
[15] 劉金磊,蘇 濤,李典鵬,等. 苦瓜過氧化物酶的提取分離及性質測定[J]. 廣西科學,2007,14(4):407-410.
[16] 張慧君,宋春麗,李文娟,等. 微波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的研究[J]. 食品與機械,2012,28(3):199-202.
[17] 孟祥河,周 鍇,李志泰,等. 微波加熱對果泥PPO、POD活力的影響[J]. 應用科技,2000,27(2):30-32.endprint
過氧化物酶可有效地清除生物體內的過氧化物,是細胞內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保護系統的主要成分之一,還參與植物正常代謝和應急條件下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同時過氧化物酶又能催化過氧化物對酚類物質的氧化,導致組織褐變[10]。為了抑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微波、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 d以內的短期貯藏,而超高溫、80℃烘干和巴氏處理可以用于椰肉6~12 d的長期貯藏。
2.3 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活性的影響
由不同處理對椰肉貯藏期內PPO酶活性的影響(圖3)可見,各處理PPO活性在貯藏前期明顯下降,中期逐漸上升,而在后期呈下降趨勢。未經處理的新鮮椰肉的PPO活性為14.11 U/g,是經過不同處理新鮮椰肉PPO活性的1.44~8.45倍;貯藏至3 d時,PPO活性均降低,其中80℃烘干處理的椰肉PPO活性下降最緩,由1.67 U/g 降至1.17 U/g。此時-25℃低溫和超高溫處理PPO活性也較低,分別降至3.44和3.11 U/g;貯藏至6 d時,僅有巴氏處理PPO活性持續下降,其它處理PPO活性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微波處理增加最顯著。此時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較低,為3.67~4.78 U/g;貯藏至9 d時,微波處理PPO活性迅速升高至11.78 U/g,與未經處理的椰肉PPO活性幾乎相等。此時,-25℃低溫和80℃烘干處理PPO活性最低,分別為3.22和3.56 U/g。直到貯藏12 d結束時,對照、微波、巴氏、超高溫處理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80℃烘干和-25℃低溫處理PPO活性均略有上升。超高溫、80℃烘干、-25℃低溫和巴氏處理PPO活性最低,僅為3.56~4.67 U/g。
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物質接觸,催化多酚類物質氧化成鄰琨,再進一步氧化聚合成黑色素,影響產品營養、風味及外觀品質。選擇合適的PPO活性的抑制方法來控制椰肉貯藏過程中的褐變,對提高椰子加工產品的質量有重要意義。結果顯示,在椰肉貯藏期間,80℃烘干、巴氏、超高溫和-25℃低溫處理對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明顯。劉倫沛等[11]對低溫影響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的研究也有類似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酶受多因素的影響極易失活變性。酶蛋白所具有的的特異活性構象是分子中許多集團相互作用的結果,當環境改變或一些集團的相互作用被減弱時,就會引起結構從一種有秩序的構想過渡到一種雜亂構象,酶的空間結構一旦遭到破壞,活性中心的構象也就隨之發生改變,酶因之失活[12]。不同酶具有不同的最適宜的溫度及pH值,一般溫度超過35~55℃,以及溶液的pH值小于4或大于9時都會引起失活。邢建宇等[13]發現,高溫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李芳等[14]研究顯示,擠壓滅酶法可以使燕麥麩的脂肪酶完全失活。苦瓜中的過氧化物酶在70℃以上時基本失活[15],同時苦瓜中的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也可以用微波來使其失活[10]。另外,微波可有效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16]。孟祥河等[17]研究了微波對胡蘿卜、草莓、獼猴桃醬的影響,發現微波對PPO和POD的活力鈍化程度取決于水果的種類和加熱條件。
本文著重研究低溫、微波、超高溫、巴氏、熱風干燥處理對椰肉中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有效控制椰肉中各種酶的活性變化,從而達到較好的貯藏保鮮效果,提高椰肉的貯藏品質。結果發現,對椰肉進行6 d以內的短期貯藏時,80℃烘干處理對脂肪酶、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顯,而對椰肉進行6~12 d的長期貯藏時,超高溫處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夏秋瑜,李 瑞,趙松林,等. 椰子的利用價值及綜合加工技術[J].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2007(3):37-38.
[2] 王 揮,陳衛軍,龍雪峰,等. 椰子不同部位LPS、PPO以及POD活性分布的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6):101-103.
[3] Viduranga Y. Waisundara, Conrad O. Perera, Philip J. Barlow. Effec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of fresh coconut kernels on some of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the coconut milk extracted[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2): 771-777.
[4] Raghavendra SN, Raghavarao KSMS.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for the destabilization of coconut milk emulsio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0(97): 341-347.
[5] Antonelli ML, Curini R, Scricciolo 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free fatty acids and lipase activity in milk: quality and storage markers[J]. Talanta, 2002(58): 561-568.
[6] 周擁軍,郜海燕,陳杭君,等. 貯藏溫度對栝樓籽油脂酸敗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10,31(2):237-240.
[7] 韓 濤,李麗萍. 果實和蔬菜中的過氧化物酶[J]. 食品與發酵工業,1999,26(1):69-73.
[8] 師桂英,徐 瓊,賀新紅,等. 百合種球低溫處理過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變化及其與休眠解除的關系[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7):156-165.
[9] 張紅艷,周開兵,夏仁學. 伏令夏橙自然貯藏過程中可溶性蛋白質和酶活性的變化[J]. 湖北農業科學,2004(3):67-69.
[10] 唐小俊,池建偉,張名位,等. 苦瓜的微波滅酶技術[J]. 農業機械學報,2008,39(4):200-203.
[11] 劉倫沛,張文華. 紅毛丹果皮多酚氧化酶的酶促動力學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5):12 662-12 665.
[12] 周理紅,徐梓榮. 酶的失活機理及穩定化技術[J]. 浙江畜牧獸醫,2004(6):7-8.
[13] 邢建宇,楊建軍. 脂肪酶的失活動力學與疏水特性研究[J]. 應用化工,2010,39(5):710-712.
[14] 李 芳,劉 英,陳季旺. 燕麥麩皮滅酶方法的研究[J]. 食品科學,2007,28(4):204-207.
[15] 劉金磊,蘇 濤,李典鵬,等. 苦瓜過氧化物酶的提取分離及性質測定[J]. 廣西科學,2007,14(4):407-410.
[16] 張慧君,宋春麗,李文娟,等. 微波鈍化馬齒莧過氧化物酶活力的研究[J]. 食品與機械,2012,28(3):199-202.
[17] 孟祥河,周 鍇,李志泰,等. 微波加熱對果泥PPO、POD活力的影響[J]. 應用科技,2000,27(2):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