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嫡

從8月1日開始漲價的廣州停車費,迄今滿月。有媒體報道,一月來廣州的交通擁堵指數不降反升。對此,廣州市交委工作人員回應稱,漲價實施才一個月,還未完全發揮作用,七八月屬暑假期間,對交通擁堵指數可能也有影響。
自8月份廣州開始調整停車費以來,圍繞其治堵效果的爭論此起彼伏。在政策實施一個月之際,其預期效果與實際效果形成的極大反差——停車越貴越擁堵,激起了輿論火焰,各大網站、新聞媒體紛紛對該事件表態,其中一篇題為《廣州漲停車費滿月 “最高停車費”治堵效果未現》的文章被多家媒體轉載,新聞量居高不下。
隨后,受到中秋節和其他熱點新聞的分流,討論有所淡化,輿情傳播態勢逐步下滑。可以說,此次輿情發酵時間長、持續時間短。
通過城市輿情監測系統對該事件輿情傳播進行固定時間段監測和分析,我們發現,國內新聞媒體和門戶網站對此次事件的報道呈現三大特點:轉載報道較多,關注點聚焦;中性報道居多,批評聲音突出;全國各地媒體成為主力軍。
媒體對于廣州用提高停車費來治理擁堵的政策表示懷疑態度。有輿論認為,從廣州市停車費大幅漲價以后,交通擁堵指數不降反升的現狀來看,在民眾剛性出行需求之下,大幅提高停車收費,除了推動有限的停車位待價而沽、不斷漲價、增加民眾負擔以外,并非化解交通擁堵難題的良方。同時,對于提高停車費的效用還需要較長時間評估。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以及天涯論壇和百度貼吧等自媒體傳播平臺上,網民的討論較為熱烈,但意見領袖發聲較少。
有媒體認為,停車費上漲并不能解決城市擁堵,收取停車費與一些城市的私家車限購政策一樣,都是試圖從控制車輛區域內總量的方式來治理交通擁堵問題。但不論哪種嘗試,都證明了只控制持有量、而不限制出行量的方式在中國行不通,反倒讓群眾不滿。這就要求,城市須全方位治堵,而不能把希望局限在一個簡單的收費或搖號政策上。
除了漲價、收費的經濟手段,城市管理者也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完善公共交通,以多種手段解決問題,不能指望一勞永逸。
總之,停車費漲價不是治理擁堵的“萬金油”。治理城市交通擁堵,需要百年眼光的頂層謀劃,需要整體的綜合布局,更要擴修路、設計合理的出入口、多種交通工具便捷通達各處,而不是零敲碎打地修修補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