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世界上以巴赫命名的合唱團似乎不少——誰叫巴赫這么出名呢?現在,我們又知道了一個英國巴赫合唱團,他們在2014年4月光臨了上海的東方藝術中心。
一查歷史,這個合唱團原來成立于1876年,是個老牌合唱團了。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演唱以巴赫為代表的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二是演唱英國曲目,而且在傳統上與英國皇室有著特殊的淵源,合唱團中曾有皇室人員加入,查爾斯王子就是他們的贊助人,合唱團因此經常出現在皇室的慶典禮儀上。
這臺音樂會的曲目值得一提。上半場的“開胃菜”是:亨德爾為喬治二世加冕典禮而作的《神父扎多克》、英國作曲家休伯特·帕里為愛德華七世加冕登基而作的《喜悅》(此作也曾在1981年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婚禮、2011年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婚禮上演唱)、剛去世的英國當代作曲家約翰·塔文納的遺作《情歸何處》的世界首演、英國作曲家路易·維埃納的管風琴獨奏曲《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鐘聲》、巴赫的經文歌《頌揚上主》。下半場的“主菜”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
如此豐厚扎實的曲目足夠吸引人,而更令觀眾眼睛一亮的是,合唱團的陣容大約有一百三四十人,將偌大的東藝舞臺填得滿滿當當,這可能是近年來光臨上海舞臺的最為龐大的外國合唱團。音樂總監大衛·希爾擔任指揮。
上半場合唱團的演唱由菲利普·斯克里文用管風琴伴奏,這讓東藝那音量宏偉、氣勢磅礴的管風琴有了用武之地,而且顯得“經濟實惠”“以一當十”。當然因為建筑結構和音場的原因,少了些教堂特有的音效韻味(管風琴原本就是掛在教堂里的)。合唱團的演唱也有這樣的情況,一開始他們可能有些不太適應東藝的音場,加上自身狀態和臨場發揮的原因,在音準、音色、齊整度、聲部進入轉換等方面,與高標準的一流合唱團相比存在著一點距離。但他們的演唱非常投入、認真和虔誠,富有情感的感染力,而且隨著演出的進行,各聲部的特色和融合度漸入佳境,尤其是對作品尾聲的處理頗見功力,氣息和音量的把握細膩入微,非常出色,可謂“豹尾”。印象最深的是約翰·塔文納《情歸何處》的尾聲,深情綿長,余音繞梁,感人至深。
下半場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用兩架鋼琴伴奏替代樂隊,顯然是受演出成本所限。勃拉姆斯的這部安魂曲,管弦樂隊的分量很重,幾乎可以與聲樂平分秋色,因此兩架拿掉琴蓋的鋼琴伴奏就顯得捉襟見肘,缺乏作品中應有的表現力和豐富的層次感。比如第二樂章,原譜中樂隊鼓聲在哀樂般的樂隊和合唱背后的陣陣直逼,鋼琴伴奏就幾乎沒有什么表現,或者說是難以“還原”了。好在合唱團的表現明顯超過上半場,穩定、扎實,顯示了一個老牌合唱團的內在功力。女高音伊萊恩·泰特音色清麗圓潤,男中音艾利克斯·阿什沃斯渾厚中富于戲劇性,都頗具作品中的角色感。指揮大衛·希爾要記上一功,整場音樂會中,他使出了渾身解數,肢體表現極為豐富,傾情傾力,將一百幾十人的聲音融為一體。客觀而言,這個英國巴赫合唱團,女高音聲部最好,男高音聲部一般。最后加演的曲目是中國民歌《茉莉花》,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但其效果是——合唱團才唱了第一句,場內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