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詩岳
2014年5月,“2013-2014走進大劇院——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將以“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的形式,首次登上“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并在上海大劇院為廣大愛樂者帶來維塔利·比薩連科和埃瑪紐埃爾·塞松的演出。這兩場音樂會將分別以大劇場八十元、中劇場六十元的公益票價進行售票。
以上海城市為依托并以春天這一季節為寄托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它不僅是上海音樂文化的標志,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新中國音樂五十多年發展的厚重步履與歷史文脈?!吧虾V骸钡膭撧k初衷即是給音樂新人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意在通過這個舞臺向大眾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此次參加“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版塊的兩位演奏家,都是各自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
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4走進大劇院——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本身就是一次以“普及古典音樂,推廣劇院文化”為舉辦宗旨的公益活動,而“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也是登上“上海之春”舞臺的第一個由企業發起的公益活動版塊。因此,該公益活動版塊也將以公益性為特色、普及推廣古典音樂和讓愛樂者受惠為最終目的。
普及古典音樂,陶冶藝術情操
觀歷史長河,偉人與古典音樂之間的故事屢見不鮮。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是一位十足的音樂愛好者,在他看來,沒有音樂的生命就是一個錯誤。另一位來自德國的哲學家叔本華稱贊音樂是“帝王式的藝術”。物理大家愛因斯坦也與古典音樂頗有淵源,他不僅熱愛古典音樂,還會彈鋼琴,小提琴的演奏技藝也堪稱一絕。愛因斯坦曾經表示,早年的音樂教育對自己影響深遠,沒有音樂自己或將一事無成,他的許多新發現的靈感都受到了音樂的影響。
坊間有這樣一種說法:蔬菜在種植過程中“聽”古典音樂,其品質將更優良。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尚待考證,但從中也不難看出人們對古典音樂積極作用的認可。由于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在作曲時,往往經過深思熟慮,講究音樂的理性邏輯,所以在眾多的音樂類型中,結構嚴謹的古典音樂常被奉為經典。
古典音樂含蓄意深,催人奮進,一首好的古典音樂就如同一本名著,是作曲家對自己某段人生最直白的表述,是演奏者心聲的表達。讀名著尚能提高個人修養,聽古典音樂何嘗不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呢?
雖然人們對古典音樂在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培養氣質方面有著清楚的認識,但是古典音樂在國內的普及推廣現狀并不樂觀。在古典音樂傳入中國的四百多年間,由于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其普及推廣難成氣候。
在《古典音樂的巨匠時代》中有這樣一句話:“古典音樂不是老古董,不是裝飾品,不是奢侈品,沒那么高不可攀,也不必附庸風雅。藝術本身就是為了質疑時尚的繁文縟節而生?!笔聦嵣希捎诠诺湟魳窌偸桥c高昂的票價相伴出現,因此對于國內的大部分人來說,古典音樂確實被打上了“奢侈品”的標簽,這也讓不少人與走進劇院聽聆聽古典音樂揮手作別。
此次“上海之春——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的舉辦,旨在“普及”二字。僅通過幾場音樂會就培養一大批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主辦者更希望通過推出這兩場票價親民的音樂會,吸引更多普通觀眾前往劇院欣賞古典音樂這一高雅藝術,消除以往人們對古典音樂“陽春白雪”的誤解。同時,主辦者也由衷希望以音樂會的形式,向首次接觸古典音樂的人介紹這一音樂類型,傳播古典音樂文化,增長音樂見識,感受音樂獨特的語言魅力,讓聆聽古典音樂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從而提升觀眾內在的藝術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滿足觀眾對“低票價,高品質”音樂會的需求
參加現場音樂會給人帶來的感受,是聽唱片等方式所無法體驗到的?,F場即視即聽之感,不容快進,需要沉下心體會,而非快餐式的浮躁。演奏家現場演繹時的投入,他們在細節上的一舉一動,都向觀眾展現出最真實、最真摯的表演,帶領觀眾投入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之中。觀眾在聆聽過程的專心欣賞以及演出結束時報以的掌聲,都是對演奏家最重要的回饋。這些正是現場音樂會的魅力所在。
當人們不為物質所擾,就會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去聽一場音樂會”這樣的想法越來越普遍。最近幾年,各式各樣的音樂會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以公益為名的演出。但在此類演出中,很多時候公益沒能真正落到實處,或是受惠面太窄,或是在降低票價的同時也降低了演出水準,商業利益遠架于公益之上。
本次“上海之春——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版塊將公益二字進行到底。在售票方面,不是分撥出少量門票進行低價優惠活動,而是以全場統一的公益票價進行售票,最大范圍惠民利民。這樣的價格,對于愛樂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樂迷無需在昂貴的票價前躊躇,從而能夠近距離欣賞大師們的演奏。與低票價相對應的,是高品質的音樂會。本次應邀前來的,均是受到國際樂壇認可的演奏大師,演出曲目的挑選也都經過深思熟慮。
5月3日晚,二十七歲的維塔利·比薩連科為觀眾獻上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肖邦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經典作品。這位俄羅斯的帥小伙曾在2008年摘得第八屆弗蘭茲·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金獎,富有激情的演釋總能讓聽眾欲罷不能。
四天之后的5月7日晚,巴黎國家歌劇院首席豎琴家,被稱為“頑童”的?,敿~埃爾·塞松為愛樂者們展現豎琴的美妙之聲,演奏曲目包括《法國組曲第三號》《浪漫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主題幻想曲、《即興曲》等多首豎琴名曲。最讓人期待的當屬演出終曲——由“頑童”本人改編后的《卡門》,相信不一樣的版本將為聽眾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這顆在豎琴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04年至2009年間,先后在三大國際音樂比賽中有所斬獲,同時,他也是首位先后在此三大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的豎琴家。
為音樂教育事業助力
音樂是一門古老而悠遠的人文藝術,它在表達人類情感的同時,對想象力的提升以及美育、德育的培養也有所幫助。在聆聽古典音樂時,聽眾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對聽到的樂章進行情景想象,這就是一次想象力的培養。人們常說,對一曲音樂來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奏家是二度創作,那么對于樂曲來說,聆聽者就是第三度創作。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每個人對藝術的欣賞都不盡相同。再者,古典音樂一直以高雅藝術為世人所稱頌,美妙的樂章、賞心悅目的演奏對美育的培養不用多說,其對內心情感的表達、對藝術修養的提高以及對于德育的培養都多有裨益。
另外,音樂不是以一個個體獨立存在,與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各類文化活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典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聽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是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與學習,從中體會不同的人文底蘊。
近年來,各大高校愈發重視對大學生的音樂教育,校園內各種音樂類活動越來越多。“高雅藝術進校園”等音樂活動的舉辦也吸引了眾多學生的關注,并且受到了高度評價。
此次“上海之春——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公益演出季”版塊,不僅為大眾獻上兩場精彩的音樂會,維塔利·比薩連科、埃瑪紐埃爾·塞松還將攜手左軍、黃蒙拉等演奏家,在上海師范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推出多場大師班活動。大師們將走進校園,通過演教結合的形式,為音樂學子們講解演奏技巧,近距離與愛樂者們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