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德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6)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逐漸脫離人工種植的方法,走向全面機械化生產的道路。經過數據統計可以看到,我國農機的需求量年年上升。

圖12007年至2011年全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及增幅情況
如圖1所示,自2011年后,我國的農機總動力繼續增加,2011年到2012年,我國農機營業收入分別增長為5。96%與6.25%,僅2013年,農機行業比去年同期增長28.74%,完成固定總資產1298.9億元,它的同期增長值高于全國其它機械行業的17.42的數值。經過預測,近幾年我國農機工業能每年保持15%左右的增幅。
雖然我國農機化的水平正在逐年提升,然而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農機化還有能繼續提升,特別是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策略的前提下,農機化的水平將進一步的提升。通過農機化全面提高,我國的農業水平能進一步提高。
(1)科學發展的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提出要用科學帶動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這意味著我國的產業結構將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國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都要通過提高科學的含金量,用科學的方法提升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農業半人工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生產效率低、生產的產品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因此在科學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指引下,國家要加大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支持。未來中國的農業將會使現全面的農機化,用農機化的生產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政策推動的因素。為了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我國對農業發展提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2012年,我國出臺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大量的農業開發合作項目與惠農政策。2013年,我國對種糧農民直接給出補貼政策,比如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等,給出每畝10元的補貼價格,對于水稻、棉花、馬鈴薯等也分別出臺補貼政策。同時,對于農民購置農機也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我國對農業的補貼不僅有經濟類的支持,還有科學和服務類的扶植。我國提出的惠農政策讓農民提高種植積極性,通過國家的扶植讓農民更愿意選擇用農機種植提高農業產量。
(3)經濟效應的因素。農民通過大量使用農機,使農產品的種植產量、加工產量質量等得到極大的提高。比如一名農戶為例,農戶使用聯合收割機能使小麥機收率達到99%、玉米機收率達到87%,使用農機產品能突破以往人工的收割效率,極大增加了農產品的收獲率。使用農機產品,能解放農村的勞動力,以往需要多人才能種植的農產品,目前僅僅只需要幾個人就能完成種植、施肥、加工、收獲的全部過程。以我國2013年的數據統計,自從我國政府大力扶持農機發展,使用農機產品的用戶總產值遠遠超過未使用農機產品時的總產值。
(4)模范用戶的因素。為了確保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我國對種植專業大戶進行重點扶植,其扶植的方式包括家庭與合作社共同種植、家庭農場建立等。農業種植大戶受到國家的扶植大量使用農機產品。農機產品極大提高農作業的產量、優化農作物的品質、提高農作物的收益。農業專業種植大戶使用農機產品逐漸擺脫過去的經濟狀況,走向致富之路。農業專業種植大戶的致富經驗給予農民提示,農民也意識到使用農機產品大量種植、大量收益帶來的經濟效益。
(1)農機產品結構欠缺。我國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機產品,結構出現極大的欠缺。總體來說,我國農業產品生產中,有時農民不愿意將已經淘汰的農機產品閑置,出于成本考慮他們愿意使用舊式的農機產品而不愿意使用新式的農機產品,使新式農機產品的新功能無法得到應用;目前我國農業種植主要還是依靠單人、獨戶的種植方法,沒有達到大面積、集成化的操作,農民無法購買全套農機產品,只能依據需要選購必備的農機產品,有時需要全村湊錢購買全村需要的農機產品輪流使用;我國落后的農業種植方法使農機產品結構出現問題,大量農機產品不能普及;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不高,他們對農機產品的選擇不夠科學,因此他們會選擇性能不良的農機產品,這使優質的農機產品無法得到推廣。
(2)地域土質的差別。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土質差別極大。比如在平原地帶,由于地域平坦、土質肥沃,農業種植用戶使用農機產品會極大提高農業產品的經濟效益;然而我國部分地區不適合大面積的種植農產品,于是農機產品很難在該地區普及。農機產品使用不平衡使部分農戶不能享受農機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位置,極偏遠的山區,目前依然使用最傳統的人工種植方法。
(3)種植方式的缺陷。先進國家的農業種植方式是集成化、農場化的種植。而我國由于地域結構的問題,農業種植化的方式有多種。比如部分地區已經實現集成化的種植方法,部分地方卻還使用最原始的人工種植的方法。我國還未實現農業組織化的種植。有部分地方開始自發的實現農業組織化生產也是由于農民自己的需要,可是民間的農業組織化方式有可能資金投入不夠、利益分配不勻的原因達不到全面組織化的效果。
(4)農業補貼的差距。我國為了發展農業種植,對農業采取補貼的措施,我國使用多少補貼方式扶植農業種植。比如補貼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補貼農具購置、給農民發放農機貸款。然而我國的農業補貼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比如說,有些補貼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有時農民難以申請到需要的貸款,且農民的種植如果沒有足夠的收入根本無法還上貸款。
(1)優化農業結構。要使農機全面化,就需要讓現有的農業結構變得合理,它包括要開發適合農機化生產的地區、優化農業種植生產的類型、優化農業種植的質量,只有各方面優化農業結構,才能發揮農機化種植的優勢。通過優化農業結構,它能使農機產品發揮最大的優勢,能通過低成本的方式獲得最大的農業種植收益,使農機化生產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而多余的勞動力人口能在其它更需要的勞動產業中發揮價值。
(2)推廣農機產品。農機產品對部分的農民來說,價格太高,農民難以承受得起,于是農民只能根據現有條件少量使用農機產品。國家和政府要看到農機產品大量使用以后的巨大收益,因此要盡力推廣農機產品。它包括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允許農戶先用機器,分期付款;提供更多貸款渠道;給農戶更多農機補貼等;同時允許農戶用落后的農機產品折舊的方法換得新的農機產品。農機產品如果全面化,就能提高農業產品生產的效益,因此我國政府及相關的部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推廣農機產品,讓農民能用農機產品完成農業產品生產工作。
(3)提高農業服務。要讓農機化全面提升,需要做好各種農業服務。農業服務的項目包括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了解農業組織化的必要性,能提出各種政策幫助農民逐漸實現組織化,使農機產品能得到推廣;做好農機產品升級、維修、更換服務等,使農民能根據農業生產需要使用各類農機產品;讓農業產品走上信息化軌道,農民使用信息化的方式能得到更新的農產品信息和出售的渠道等。提高農業服務質量能使農民能根據需要使用最新、最好的農機產品。
(4)搞好人材培訓。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材已經逐漸年增多,然而就目前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下看,我國培養的農業技術人才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國需要大量的農業規劃人才,他們需要用科學的頭腦能因地制宜的提出科學的規劃;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他們能向農民普及各種農業知識、農機款式等,通過普及知識讓農民用科學的方發開展農業活動;農業研究人員,他們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農機進行改造。只有培訓大批的農業人才,農機化全面提高才有堅實的基礎。
從總體來看,我國已經逐步開始走向農機化全面提高的方向,這與我國對農業發展與農機推廣的大力扶植有關,然而我國在農機化全面提高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才能讓農機化全面的提高。
[1]劉憲,李中華.我國設施農業及裝備技術發展問題探討[J].農機科技推廣,2011,(2).
[2]劉憲.總結經濟,開拓創新,努力促進我國設施農業科學發展[J].新疆農機化,2010,(1).
[3]齊飛,朱明.“生產,生活,生態”農業工程技術集成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