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強
(第二師三十四團九連,新疆 尉犁 841506)
本區是新疆優質棉生產的重要基地,棉花生產在各植棉團場占有很大比重,長期以來棉花收獲主要以人工完成為主,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棉花種植成本逐年上升,這關系著各植棉團場和廣大職工的經濟收入,每逢棉花收獲季節,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拾花工勞力的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采棉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大力推廣機械采棉技術,實現棉花全程機械化,將顯著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棉花生產物化成本,并擴大職工承包經營規模,使棉花產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現將34團2011年棉花機械化采收優質高產配套技術總結如下。
(1)棉花品種。機采棉品種以新陸中35為主栽品種,新陸中32為搭配品種。調查結果這兩個棉花品種株型較緊湊,第一果枝節位距地面高度18~25cm,株高72cm、葉齡14.6片、果苔8.7苔、單株鈴數8.0個、抗倒伏、成熟、吐絮集中,高產、優質、抗病性強。
(2)種植模式。種植模式為(66+10)*9.5cm,一膜四行雙管,滴灌帶在大行中,離內行20cm,外行30cm。
(3)脫葉劑與催熟劑。脫葉催熟劑用量:脫吐隆(15~18mg/畝)+乙烯劑(70~80mg/畝)+伴寶(60mg/畝)
(4)栽培管理。①播種時間:4月1日~15日;②中耕鋤草:苗期中耕兩次,鋤草三次。③化調。為提高減少機采棉采凈率,要求第一果枝節位在20~25cm,于3~4葉第一次化調,縮節胺用量應為0.6~1.2g/畝;頭水前進行第2次化控,畝用縮節胺2~3g,二水前進行第3次化控,畝用縮節胺4~5g,打頂后進行第4次化控,畝用縮節胺6~8g,頂部果枝伸長5~10cm時,畝用縮節胺8~10g。④打頂整枝。7月1日~10日打頂,要求摘去一片心葉,“堅持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的方針。對于長勢偏旺的棉田要進行人工整枝,在7月20日至8月5日剪去空枝,抹贅芽,以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早熟。⑤肥水管理。機采棉田在犁地時進行全層施肥,畝施油餅100kg,三料磷(P—43%)25kg,硫酸鉀10kg,尿素10kg,鋅肥2kg。棉花生育期進行隨水施肥,生育期滴水14~16次,滴水量400方/畝,畝施肥90~110kg/畝。蕾期(6月1~15日):為促進營養生長,實現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正常轉換,每天隨水滴施尿素0.5~0.8kg/天,花鈴期(6月16~25日):每天滴施尿素1kg/天,6月26~7月5日施滴灌專用肥1.5kg/天,7月6日~25日滴灌專用肥2~2.5kg/天,7月26日~31日每天滴施滴灌專用肥1.5~2.0,8月1~20日滴施蓋頂肥和膨大肥 每天0.5kg/天,同時做好速樂硼的葉面噴施工作。⑥化學脫葉催熟技術。在氣溫不低于12℃時,開始噴藥。一般在9月10日~20日使用脫吐隆(15~18ml/畝)+乙烯劑(70-80ml/畝)+伴寶(60ml/畝)混合噴施。
(5)采收管理。①對田間的埂子和毛渠進行平整,保證采棉機行駛平穩。②對地頭、地邊機械采收困難的要進行人工采摘。
機采棉平均費用1.81元/kg籽棉,人工采摘平均費用2.51元/kg籽棉,機采棉比人工棉節約0.71元/kg籽棉,畝節約成本282元/畝,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效益分析(單位:元/公斤、公斤/畝、元/畝)
(1)充分認識發展機采棉是我區棉花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大面積推廣機采棉,用機械化代替人工勞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棉花產業實現現代化、產業化經營的必由之路。應把機采棉技術作為團場科技培訓的重要內容,讓植棉戶充分認識機采棉,熟悉機采棉的基本知識,集思廣議,總結機采棉的經驗,逐步改進和完善機采棉配套技術。
(2)加快引進和研制與機采棉技術相配套的品種和種植模式。發展機采棉必須盡快培育出產量高、抗病蟲害、抗倒伏,棉株中部結鈴多,吐絮集中以及鈴殼開裂性好,對脫葉劑比較敏感的中長絨棉花品種,提高機采棉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還需進一步探索更適合機采棉的種植栽培模式,研制機采棉配套栽培技術,指導棉農通過適時早播、適時打頂,合理控制水肥,合理配置株行距,使棉花株高適中,結鈴性好、成熟一致,吐絮集中,提高機采棉采凈率。脫葉劑的使用要統一規范,保證機采棉的脫葉效果,提高機采棉品級和經濟效益。
(3)提高機采棉清理加工技術。棉花加工是棉花生產的重要環節,提高機采棉的加工技術尤為重要。目前,機采棉在加工過程中含雜率相對較高,通過提高采摘和清理加工的工藝水平,使機采籽棉含雜率保持在10%以下,經過清理加工后皮棉含雜率可下降1%~2%;由于僅依靠獨立烘干不能有效控制機采棉的含水量,影響機采棉的加工質量,因此,機采棉水分過高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