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郁
摘要:許多中專學校都開設了《電子商務》課程,針對于本課程定位及中專學生的特點,如何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是每一個教師都會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角色扮演教學法的一個設計案例,闡述、分析了角色扮演教學法在《電子商務》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
關鍵詞:電子商務;角色扮演教學法;電子商務模擬平臺;交易模式電子商務是指在互聯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ranet)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以上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它是計算機科學與管理科學的重要交叉學科。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經濟貿易等相關專業中,都可以開設《電子商務》這門課程。
1中專《電子商務》教學
1.1 教學內容
《電子商務》這門課程,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的理論教學和電子商務的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包括:電子商務的產生及發展、電子商務各名詞的概念、電子商務架構、電子商務安全知識、網絡營銷策略和相關法律、法規等。實踐教學主要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深認識和理解,使用電子商務模擬平臺規劃和建設電子商務網站,掌握電子商務的交易流程等。
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們具有現代商務信息的理念,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信息收集、分析和處理的能力。掌握電子商務的基礎理論知識,可以熟練使用現化代科技手段從事商務活動。通過學習本門課程,學生可以考取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的電子商務師(員級)證書。
1.3 培養目標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適應新型崗位的需求,可以從事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金融、貿易、電子商務平臺的開發和應用等工作,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臺自主創業。
2角色扮演教學法的應用
角色扮演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學生們能通過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來體驗、思考,從而對知識點和操作點構建起新的認知。角色扮演模式的學習屬于情境學習的一種,它要求教師設計、處理好角色的關系,把握和諧的教學氣氛,合理、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角色扮演教學中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理解知識、學習知識、鞏固知識。
電子商務模擬平臺可以很好的模擬電子商務交易的流程,使學生完成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即B2B),企業對消費者(Business-to-Consumer,即B2C),個人對消費者(Consumer-to-Consumer,即C2C)等交易模式。但交易是雙方的操作過程,如果由一位學生同時操作的話,很容易混淆操作過程和要點。采用角色扮演法就可以很明確操作分工,并在不同的操作中鞏固、加強所學知識點,引發思考。
設計案例:
個人對消費者(C2C)交易流程
⑴課前準備:學生理解個人對消費者交易模式的概念,掌握網站設計理念并規劃設計一個自己的網站。
⑵教學設計: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扮演個人網店的管理者,即賣方角色;另一組扮演消費者,即買方角色。當一輪交易完成,角色互換,也就是全班同學可以體驗到賣方和買方的兩種角色。并設立“最佳網站”榮譽稱號,由本次教學完成后,銷售量最大的網店獲此殊榮。
首先由賣方在電子商務模擬平臺上依據課前的設計風格構建自己的個人網店,并在網店上添加要銷售的商品。因為“最佳網站”稱號取決于銷售量,所以學生們會對自己構建的網店精心設計,并對自己要銷售的商品進行了市場分析,都將自己認為最具銷售市場的商品擺放到網站上,標上合理價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合理的建立網站。
之后買方出場,查看所有已建立的網站,仔細篩選自己感興趣的商品,進行詳細查看。買方確定購買意向后,與賣方進行交流、溝通,達成協議后提交購買訂單。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起到引導、輔助的作用,及時解決學生反饋的問題,維護好課堂秩序。
最后,賣方查詢訂單,處理發貨事宜,并仔細填寫快遞單號。買方接收貨物,對賣方做出評價。
第一輪交易完成后,兩組角色互換,把方才的交易過程再實施一遍。最后統計銷售量最大的網店,授予榮譽稱號。
3角色扮演教學法的思考
教師要針對教學方案,精心設計角色,處理好角色之前的關系;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不要偏離既定的方向;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秩序;要設置交流、討論和總結的環節,在角色扮演完后,教師要設置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和總結的環節。教師也可以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到升華,鞏固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2]沈美莉,陳孟建,馬銀曉.《電子商務師基礎》[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1月.
[3]陳晴光.《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