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玉
摘要:為了培養優秀的計算機技術性人才,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計算機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由于計算機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以及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中職計算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實際的情況,尋找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提供有效教學措施的合理運用來實現計算機的有效教學傳遞。本文通過對中職計算機課堂的具體研究,分析有效教學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職學校;計算機有效教學;策略中職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是針對信息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的應然之舉。對于學校計算機教學,教師抓好課堂質量、增強計算機教育的時效性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情。尤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學生的基礎、層次參差不齊,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深深感受到:要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信息課中都有所收獲,絕不能照搬教材,而要結合教材進行挖掘,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努力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下面就中職學校如何有效性教學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
1巧妙設計教學,構思有效備課
1.1 仔細鉆研教材,設計好課堂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好的構思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計算機課的教學設計要像別的科目一樣做到因材施教、詳略得當。例如:上“Office 2003”的“Word”內容中的對“文本框設置”這一節,怎樣的構思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在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內讓學生把這些內容學會呢?在上課之前,我先編了一張“報紙”,其報紙的格式中有:文本框、自選圖形、表格、剪貼畫、字體設置等多方面內容,并且這些內容都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突現出來。但在上課時,設置文本框前先要進行文字的輸入,假如一節課都放在輸入文字上,那就沒時間設置文本框,根據此情況,我事先準備好一篇文章,課上讓學生打開這篇文章(內容是這節課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復制、粘貼”把這段文字放到文本框里。這樣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合理地把這一節時間充分利用好。接下來,我讓學生對照自己編的報紙和老師編的報紙有何區別,學生可以明顯地看到文本框的線條和顏色還不夠完美。學生就在上課時帶著問題,認真聽講“文本框的設置”,這是“Word”教學中的一個方面。而對于學習“Word”的整個軟件呢?如果把所有的內容都詳細地講一下,學生恐怕一學期也學不完、學不好。所以我們應該去粗取精,把常用的幾方面講講,剩下的讓他們去看看“幫助”,或者點一下。
1.2 仔細研究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差異設計課堂內容,做到因人施教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節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計算機教師不能讓走在前面的學生原地踏步,無所事事,浪費精力與時間;也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放棄努力。教師布置每個學生都可以做的開放性任務,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盡情發揮,每個學生都能夠盡自己最大努力。另外,同一個課堂中的學生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務。每節課設計幾套任務,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最基本任務。例如上面的例子:如“文本框的設置”這一內容,對于沒學過計算機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會插入文本框,能夠填充顏色的設置線條就可以了,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學會版式的設計,以及與其他圖形的組合。當然在課堂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適當調配,如有時間,可讓后進生把下面的幾個步驟也操作一下。這樣既能顧全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能促進學生的有序發展。
2從教學策略方面著手構思有效教學方法
計算機教師不僅在備課設計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學策略上也要講究好的學習方法。計算機教學中有類似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共性,也有區別于其它的教學個性。怎樣才能結合計算機的特點,挖掘它的內在有效性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呢?這也是值得計算機教師積極探討的,在教學中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2.1 重視傳統的按部就班法
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計算機,學習操作比較復雜、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或技能點時,教師可以采用“老師教一步,學生練一步”的方法,就是教師演示完一個動作單元(一個操作)或技能點(若干個操作),然后學生依照教師的操作再做一次。對這類知識或技能點,教師表達要簡潔通俗、細致易記,以使學生逐步理解練習,絕不可為了教學進度而加大課堂教學密度,講得過多,學生一知半解,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進度。
2.2 采用問答式教學法
孔子說得好:“非學無以質疑,非問無以廣識。”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除了學生要好問,教師通過提問法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尤為重要。提問要做到:目的明確,層次清晰,方式靈活。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插入”過程中鼠標的指針變換尤其重要,提問時要針對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提問:當鼠標指針出現雙向箭頭的時候表示怎樣?(大小改變)當鼠標指針出現“橫向和縱向雙箭頭交叉型”的時候又表示怎樣?(可以移動文本框)而怎樣的鼠標指針才能插入文字呢?(“I”形)再通過此提問大家:是不是當鼠標出現上述三種情況,對其它對象的操作合適呢?(是)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結合實踐操作,能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2.3 利用形象的“比喻”用語教學法
計算機的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教師用專業的術語去分析學生可能會感到很模糊,如果用最貼切的事物進行比喻,會讓他們感覺到學計算機原來很簡單。舉個例子:“網頁瀏覽”中的“添加收藏夾和整理收藏夾”這一節類似于學生利用講義夾對試卷的處理,所以事先我先帶了一個試卷夾——“多格”的和各門功課的試卷。我先問學生:上次我們上網通過許多好的網頁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而這些好的網頁希望下次來可以快速地打開,有什么好的操作方法呢?網頁的網址收藏有點類似我們試卷的收藏,我們考試考了以后各門功課的試卷都有,為了便于下次能快速找到試卷,我們通常放到試卷夾里。而收藏夾就是把要瀏覽的網址放到收藏夾里面。試卷不會只有一張,會有很多,那怎么樣可以更快地找到它們呢?那就需要整理一下,把相同的科目放在一起(同一格內),同類的收藏夾中也可把同類的網頁放在一起,而有些試卷類型相似的或者今后用不到的整理后扔掉。同樣,有些網頁我們不再光顧了,可以把它刪掉。這樣學生對于學習收藏夾感到輕松、明了、好理解。
2.4 采用“故錯”分析教學法
“故錯”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達到引思的一種方式,以此啟迪學生的思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Word”時,輸入文章時我特意漏了好幾個字,這時學生說:“這個句子不通,是不是錯了?”我就引出:“怎樣把文字插進去呢?”接著講解文字的插入。就這樣,學生在找錯誤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文字的處理。
2.5 利用學生自主教學法及時實施應用能力評價
一節課上完之后,教師確定題目,由學生收集素材并創作作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總評價,作為他們過程學習的成績。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抽幾個學生,讓他們也來當一回“老師”,站到講臺上演示操作給全班同學看,讓學生自己去評價他們的同學,這樣學生會感到在計算機課中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也提高了計算機綜合運用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提高了信息素養能力和應用軟件操作水平。
3課外重視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指導
⑴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對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愛好起著重要作用。教師進行適當教育,可使學生了解在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中,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知識的必要性、迫切性,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對計算機產生強烈的愛好。
⑵培養學生善觀察、勤思考的習慣。有學生說,為編制一份小報,他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都注意觀察各種報紙的版面設計和各種廣告設計。平時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展示電腦作品,并且每學年盡量從網上下載大量的作品,讓學生多見識課外的知識,做到讓學生也參與。
⑶重視感情投資,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也能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愛好。
⑷實行自主教學,發揮學生的優勢。平時教師應注意與學生一起學習和探討,讓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走上講臺講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則對其進行充分的點評和指導。在課堂上允許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對一些電腦感觀強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要求他們參與課外,輔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總之,在計算機教學中采用更好的教學構思、策略,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計算機教師應努力去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信息,以真正發揮計算機課在學校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何國琛.學習計算機,迎接教育革命.
[2]張豐,主編.初中計算機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
[3]傅德榮.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內容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