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強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各參與單位廣泛聽取意見,實實在在幫群眾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得到了群眾交口稱贊。但是,一些單位和部門在聽取群眾意見時,群眾與黨員干部還存在著交流的“真空區”,所談及的問題還存在“虛假繁榮”的景象,有“水過地皮濕”之嫌,部分群眾的真心話還“潛在水底”,群眾不愿意說、不想說、不敢說。
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是群眾對聽取意見有隔膜。一些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形成脫離實際的“政績觀”和“假大空”的工作方法,由此出現了與群眾交流的“真空區”。
如何消除群眾與黨員干部交流的“真空區”,關鍵在于征求意見時要讓群眾“做主角”。具體來說:一要甘于做公仆。習近平同志《之江新語》中說到“心無百姓莫為官”。如果黨員干部是為了給自己留名,為自己邀官,這樣的干部根本就做不到有“公仆意識”,服務群眾更無從談起。黨員干部要甩開膀子一心撲在為群眾辦事上,不為“身前身后名”,甘于做群眾的公仆,才能為服務群眾打好堅實的思想基礎。二要專于用真心。要有樹立真心為群眾服務的思想,把群眾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從內心里體諒辦事群眾的難處,找準服務方法,盡可能用群眾能理解、能聽懂、能接受的方法來為其服務,從群眾的現實困難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出于真心做群眾工作。三要精于辦實事。開啟智慧,調動有效資源,把黨的好政策最終落到群眾身上,不能把群眾需要和黨的政策割裂開來,把群眾需求與服務群眾“無縫對接”,讓黨的好政策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把黨的“雨露”滋潤在群眾的心坎上,把為群眾辦實事做到點子上,讓群眾得到實惠、感到滿意。☆
(作者單位: 鄂托克旗委組織部)
(本欄編輯/胡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