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有時候,單純的東西可能最有魅力,原生態民歌即是如此,它好就好在真摯、純樸,幾乎不需要任何修飾或伴奏,抒發情感自然詼諧,隨想隨唱,自由發揮,有一種超自然的親近感。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或山曲兒,是內蒙古漢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山歌題材,主要流傳于大青山地區,河套平原和土默川一帶,有山區類和平原類之分。爬山歌不僅在形式上和山西的山曲兒、陜北的信天游相似,而且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爬山調的句式比較自由,歌曲的結構短小富有變化,兩句為一段,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復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復。常用賦、比、興,反復重疊和夸張,或加襯、加垛和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增加其表現力,使旋律高亢奔放,開闊舒展,不加絲毫遮掩,漸臻完美。
爬山調的傳唱之境,是廣袤無垠的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弘而又深藏著清峻。數百年來,這種民歌形式以其獨具的魅力,潛在影響著山區人民的情感、民俗和民風,以及民眾的性格與文化。正如爬山歌中所唱的“大青山呀烏拉山,海海漫漫土默川”,這蒼涼、灑脫的歌聲,在這地瘠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溝溝里,成了民眾抒發感情的最好方式,它是發自人們心底的歌聲。
爬山歌置身于民間,山脊溝谷、道路村舍、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聽到牧羊人、趕車人、耕種人、收割人以及婦女們那高亢悠揚的歌聲。這些民歌由民眾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銘刻下深深的鄉土印記,成為漢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爬山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屬于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形式,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間的交融促進了民歌的發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爬山調曾以它簡單的藝術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詞內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蘑菇營起身烏蘭不浪住,井兒溝是游擊隊常走的路。大青山海海漫漫山連山,游擊隊艱苦奮斗去抗戰”。建國后,廣大人民即興編創了許多新詞,在民間廣為傳唱。如“朝陽陽開花向太陽,人人歌唱共產黨”等。
爬山調的節奏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地說,流行于平原地區的河套調和土默川調,節奏比較規整,旋律起伏舒展,聽起來優美深情,體現了平原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勞動人民美好的內心情感。后山調的節奏拖腔悠長、音域寬廣,聽起來高亢挺拔,自由開闊,體現了山區風貌和人民的質樸。爬山調的詞曲關系有些是固定的,但大多數是不固定的,可以觸景生情,即興填詞。歌詞純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越唱越精煉,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爬山調的語言生動傳神,不是簡單的生活語言照搬,而是講究傳統的詩歌韻律,是百姓語言的提煉和升華。爬山調的內容,大多是根據歌者的親身感受即興創作,樸實無華,既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這個地區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寫照。大青山一帶曾是革命根據地,因此有不少民歌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革命活動。方言土語中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山野之風。一些代表作如《大黑牛》、《割莜麥》、《海海漫漫土默川》、《誰也比不上妹妹好》、《想親親》等,一直流傳于民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享用不盡的文化大餐。
“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眼眼口哥哥”。“趴在那墻上口哥哥,細沙沙打了眼窩窩”。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已成為勞動人民抒發自己思想情感,寄托自己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也是他們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田頭牧場,趕車騎馬,人們都要以唱助興,以歌抒情。每逢春節、元宵節,更是他們集中活動的時侯。若遇娶聘祝壽,更要請來歌手,舉辦座唱會,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至深夜,通宵達旦也不肯散去。這種傳統習俗,在后山農村至今仍然保持著。爬山調那種高亢蒼涼、情深悠遠、沁入心肺的原生態性,使它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是勞動人民情感與智慧的縮影。☆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本欄編輯/胡麗莉)
有時候,單純的東西可能最有魅力,原生態民歌即是如此,它好就好在真摯、純樸,幾乎不需要任何修飾或伴奏,抒發情感自然詼諧,隨想隨唱,自由發揮,有一種超自然的親近感。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或山曲兒,是內蒙古漢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山歌題材,主要流傳于大青山地區,河套平原和土默川一帶,有山區類和平原類之分。爬山歌不僅在形式上和山西的山曲兒、陜北的信天游相似,而且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爬山調的句式比較自由,歌曲的結構短小富有變化,兩句為一段,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復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復。常用賦、比、興,反復重疊和夸張,或加襯、加垛和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增加其表現力,使旋律高亢奔放,開闊舒展,不加絲毫遮掩,漸臻完美。
爬山調的傳唱之境,是廣袤無垠的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弘而又深藏著清峻。數百年來,這種民歌形式以其獨具的魅力,潛在影響著山區人民的情感、民俗和民風,以及民眾的性格與文化。正如爬山歌中所唱的“大青山呀烏拉山,海海漫漫土默川”,這蒼涼、灑脫的歌聲,在這地瘠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溝溝里,成了民眾抒發感情的最好方式,它是發自人們心底的歌聲。
爬山歌置身于民間,山脊溝谷、道路村舍、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聽到牧羊人、趕車人、耕種人、收割人以及婦女們那高亢悠揚的歌聲。這些民歌由民眾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銘刻下深深的鄉土印記,成為漢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爬山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屬于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形式,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間的交融促進了民歌的發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爬山調曾以它簡單的藝術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詞內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蘑菇營起身烏蘭不浪住,井兒溝是游擊隊常走的路。大青山海海漫漫山連山,游擊隊艱苦奮斗去抗戰”。建國后,廣大人民即興編創了許多新詞,在民間廣為傳唱。如“朝陽陽開花向太陽,人人歌唱共產黨”等。
爬山調的節奏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地說,流行于平原地區的河套調和土默川調,節奏比較規整,旋律起伏舒展,聽起來優美深情,體現了平原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勞動人民美好的內心情感。后山調的節奏拖腔悠長、音域寬廣,聽起來高亢挺拔,自由開闊,體現了山區風貌和人民的質樸。爬山調的詞曲關系有些是固定的,但大多數是不固定的,可以觸景生情,即興填詞。歌詞純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越唱越精煉,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爬山調的語言生動傳神,不是簡單的生活語言照搬,而是講究傳統的詩歌韻律,是百姓語言的提煉和升華。爬山調的內容,大多是根據歌者的親身感受即興創作,樸實無華,既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這個地區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寫照。大青山一帶曾是革命根據地,因此有不少民歌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革命活動。方言土語中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山野之風。一些代表作如《大黑牛》、《割莜麥》、《海海漫漫土默川》、《誰也比不上妹妹好》、《想親親》等,一直流傳于民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享用不盡的文化大餐。
“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眼眼口哥哥”。“趴在那墻上口哥哥,細沙沙打了眼窩窩”。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已成為勞動人民抒發自己思想情感,寄托自己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也是他們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田頭牧場,趕車騎馬,人們都要以唱助興,以歌抒情。每逢春節、元宵節,更是他們集中活動的時侯。若遇娶聘祝壽,更要請來歌手,舉辦座唱會,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至深夜,通宵達旦也不肯散去。這種傳統習俗,在后山農村至今仍然保持著。爬山調那種高亢蒼涼、情深悠遠、沁入心肺的原生態性,使它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是勞動人民情感與智慧的縮影。☆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本欄編輯/胡麗莉)
有時候,單純的東西可能最有魅力,原生態民歌即是如此,它好就好在真摯、純樸,幾乎不需要任何修飾或伴奏,抒發情感自然詼諧,隨想隨唱,自由發揮,有一種超自然的親近感。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或山曲兒,是內蒙古漢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山歌題材,主要流傳于大青山地區,河套平原和土默川一帶,有山區類和平原類之分。爬山歌不僅在形式上和山西的山曲兒、陜北的信天游相似,而且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爬山調的句式比較自由,歌曲的結構短小富有變化,兩句為一段,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復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復。常用賦、比、興,反復重疊和夸張,或加襯、加垛和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增加其表現力,使旋律高亢奔放,開闊舒展,不加絲毫遮掩,漸臻完美。
爬山調的傳唱之境,是廣袤無垠的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弘而又深藏著清峻。數百年來,這種民歌形式以其獨具的魅力,潛在影響著山區人民的情感、民俗和民風,以及民眾的性格與文化。正如爬山歌中所唱的“大青山呀烏拉山,海海漫漫土默川”,這蒼涼、灑脫的歌聲,在這地瘠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溝溝里,成了民眾抒發感情的最好方式,它是發自人們心底的歌聲。
爬山歌置身于民間,山脊溝谷、道路村舍、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聽到牧羊人、趕車人、耕種人、收割人以及婦女們那高亢悠揚的歌聲。這些民歌由民眾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銘刻下深深的鄉土印記,成為漢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爬山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屬于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形式,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間的交融促進了民歌的發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爬山調曾以它簡單的藝術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詞內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蘑菇營起身烏蘭不浪住,井兒溝是游擊隊常走的路。大青山海海漫漫山連山,游擊隊艱苦奮斗去抗戰”。建國后,廣大人民即興編創了許多新詞,在民間廣為傳唱。如“朝陽陽開花向太陽,人人歌唱共產黨”等。
爬山調的節奏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地說,流行于平原地區的河套調和土默川調,節奏比較規整,旋律起伏舒展,聽起來優美深情,體現了平原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勞動人民美好的內心情感。后山調的節奏拖腔悠長、音域寬廣,聽起來高亢挺拔,自由開闊,體現了山區風貌和人民的質樸。爬山調的詞曲關系有些是固定的,但大多數是不固定的,可以觸景生情,即興填詞。歌詞純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越唱越精煉,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爬山調的語言生動傳神,不是簡單的生活語言照搬,而是講究傳統的詩歌韻律,是百姓語言的提煉和升華。爬山調的內容,大多是根據歌者的親身感受即興創作,樸實無華,既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這個地區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寫照。大青山一帶曾是革命根據地,因此有不少民歌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革命活動。方言土語中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山野之風。一些代表作如《大黑牛》、《割莜麥》、《海海漫漫土默川》、《誰也比不上妹妹好》、《想親親》等,一直流傳于民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享用不盡的文化大餐。
“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眼眼口哥哥”。“趴在那墻上口哥哥,細沙沙打了眼窩窩”。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已成為勞動人民抒發自己思想情感,寄托自己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也是他們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田頭牧場,趕車騎馬,人們都要以唱助興,以歌抒情。每逢春節、元宵節,更是他們集中活動的時侯。若遇娶聘祝壽,更要請來歌手,舉辦座唱會,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至深夜,通宵達旦也不肯散去。這種傳統習俗,在后山農村至今仍然保持著。爬山調那種高亢蒼涼、情深悠遠、沁入心肺的原生態性,使它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是勞動人民情感與智慧的縮影。☆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本欄編輯/胡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