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個稅法三年未能抽肥補瘦 六成個稅收入來自工薪
導讀:2014年9月1日是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3周年,擔負著“抽肥補瘦”使命的個稅似乎很難達成所愿。
數據顯示,2012年個稅總收入5820億,而工薪所得稅3577億,占比超60%。今年3月份《中國稅務報》發文顯示,工薪所得占個稅比重仍達到六成。工薪階層多年來成為繳納個稅主力軍。
中國幾千年歷史當中的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苛捐雜稅引起的,個稅的起征點應提高到一萬元。企業給員工加了工資,又一大部分給社保與個調稅收回去了。企業不堪承擔,員工亦永遠達不到收入翻番。”
——哇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個稅起征點越高,繳稅的人越少,稅收收入也就越少,所以不是越高越好。個稅改革不應糾結于起征點,而是應盡快建立以家庭為單位、按年計征的現代綜合所得稅制度,并明確清晰的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
個稅征收不應‘一刀切,比如我崔永元,一個月掙3萬塊,你征我的稅,也許是合適的,但一個煤礦工人,掙了8000塊錢,就不應該收稅,他那個是在玩命啊!我進演播室就一定能出來,他進去就不一定能出來!”
——央視主持人崔永元
網友觀點
@中央財經大學王雍君:3500元對于許多地方來講確實偏低,特別是那些生活費用比較高的大中城市,好的做法就是在這基礎上有所提高,比如說提高到4000元。然后在以后的各個年度,主要是根據物價指數,做一些調整。
@蔡方華:近十年個稅起征點多次調整,每次都摳摳唆唆,一幅與民爭利的樣子。現行個稅制度不但起不到二次分配的作用,反而在逆向調節,即收入低的納稅多、收入高的納稅少,遵紀守法的納稅多、偷奸耍滑的納稅少。
@夾心層:天天起早貪黑地拼命干活,個稅就扣了近5000元,干活的動力都沒了。目前的個稅征收起征點是否低了點?如果是在三四線城市,目前3500元起征點,可能不算低。但,如果放在一線城市呢?確實有點低了。
@陳云華v:月收入1萬。要交14%個稅,12%公積金,8%養老保險,4%醫療、失業險,共計3800元,剩6200元;如果你拿6200元全部消費,需要為你消費的商品埋單交17%增值稅和28%各種雜稅,共計2800元。所以一個月賺1萬的人,真正自己花的只剩區區3400元。
@喃喃大聲說:工作一年,從最初被扣稅惹得痛心疾首到現在的無奈習慣,越來越能理解當年小學課本里教育我們關于偷稅漏稅不齒行為案例者的心理,真心覺得個稅可以更名“工薪稅”。
@小靜靜餓了:不算不知道,算完嚇一跳,自己的生活簡直是“一個饅頭半個稅”。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軍:要想真正實現利用個稅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需要以家庭為單位繳稅,進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稅改革。
@露西斯諾:其實我贊同盧麒元先生的意見:對財產產生的所得,多征;對勞動所得,少征或不征。
@荷棠雨:面對高房價、高物價、醫療、教育、養老樣樣都讓百姓壓力重重的今天,區區3500元就為起征點,政府太脫離實際,心不為民所系。
@馬靖昊說會計:去美國探親的華人有個普遍的183天現象,那就是待滿半年以上,去探訪的父母就可以列入贍養人口,抵掉子女一人好幾千美元的個稅,這相當于美國政府贊助了中國父母一趟免費游。我國個稅改革中,也應將贍養人口、按揭貸款等情況計入抵扣因素,以體現稅收公平。
@每日經濟新聞:專家認為,個稅之所以淪為工薪稅,是因為只有死工資可以順理成章地低成本課稅,其他股息等收入征管難度較大。很多富人通過聘請稅務顧問進行稅務籌劃,從而達到少交稅甚至合理避稅的目的。例如,在股權轉讓時,就完全可以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將規定的20%稅率降低到10%以內。
(以上觀點來自民生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