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
公務員加薪又引熱議,似乎在為加薪造勢。有人說高薪養廉,也有人說足薪阻貪,似乎官員貪腐是因為薪水太低。社科院一研究人員稱,公務員月薪平均應在5000元左右,最好的達到8000元至1萬元。而在某中央機關任職的張博談及“足薪”時表示:司局級的年收入應該在30萬左右。
公務員當然贊同加薪,但民眾多持質疑態度,認為公務員收入不透明,津貼、獎金、福利等灰色收入比重高,加上權錢交易、人浮于事,“三公”消費、吃拿卡要,漲工資等于加大了社會貧富懸殊,會破壞社會公平正義。
一些媒體發布公務員工資表,稱省部級正職工資才2510元。這有明顯的誤導嫌疑。公務員收入與工資概念完全不同。早有研究顯示,公務員的工資占不到公務員收入的20%。地方政府公務員的工資模式更是多種多樣。有專家統計,各地擅自發放的津補貼名目達300多項,公務員還不用交社保,享受比企業員工多得多的養老金,還有公費醫療、低價住房分配等,如折算成收入所占比重更大。工資外收入確實不可小覷。一些油水大的部門,土地財政及預算外收入、企業被攤派的各種稅費、部門壟斷的經營實體,也都會轉化成公務員的隱性收入和福利。由于調研和公開制度的缺失,公務員的真實收入成了無人知情的黑洞。
所以,無論是薪酬改革還是公務員加薪,第一步都是讓公務員收入公開透明。此外,公務員的收入調整應立法管理,將公務員薪酬調整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而不是某領導人的一聲令下。美國對公務員的工資管理和決策就有法定程序,透明度極高。美國1962年就通過了《聯邦工資法》,此后又頒布《聯邦工資比較法》和《文官改革法》,各州也有自己的法規。政府部門每年1月公布調整后的公務員工資標準,收入高低由事責大小與難易確定,信息全部公開,社會可隨時監督。
因無相關立法,大陸目前薪酬制度仍為行政決策,不僅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差異大,而且收入與職務大小關聯也很大,以官定薪,與資歷、專業、工作量關聯極小,逼著公務員把升官視作唯一通途。公務員是國家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有專業能力的基層公務員,更是面對公眾的關鍵環節。如果薪酬激勵機制,不能激勵那些資歷老、技術過硬的公務員堅守基層,沒有供職年限與績效考核這些動態考核內容,只會損害基層公務員的積極性。
要實現立法與公開透明,最重要的是公務員收入和福利貨幣化,補貼、津貼等工資化,這樣隱性收入才能顯性化。政府應盡快實現公務員醫療、養老、住房公積金等與社會并軌,這樣公務員的收入與福利才能貨幣化。收入貨幣化了,才能了解公務員收入狀況,看出地區、部門間的差距,減少官員貪腐發生機率,有助于公務員的自由流動。
有了收入立法,實現了公務員福利的貨幣化,加上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等于為公務員收入及財政資金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