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兵


傳統鄉村聚落是各民族人民生產生活的聚居地之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聚落景觀,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意識觀念和傳統哲學思想。
廣袤肥沃的成都平原,雨水豐沛,氣候溫潤,被稱作“天府之國”。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灌溉渠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傳統鄉村聚落,許多蘊含傳統鄉土文化的會館、宗祠掩映其中,川人稱之為“林盤”。這種傳統生態聚落延續至今,是我國西南地區獨有的傳統生態聚落,更是蜀漢文化的載體。
“林盤”因水而生,正是都江堰的自流農灌渠系統形成了成都平原特定的生態田園聚落肌理。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快速推進,成都的新農村規劃建設出現了大規模拆遷、因簡單模仿城鎮小區形式而缺乏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加之汶川地震災害,林盤這種具有深厚人文歷史的生態聚落形態正面臨嚴峻考驗。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持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和傳承地域文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理想中的農家新村
從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至今,筆者陸續對都江堰市蒲陽鎮花溪村、安龍鎮徐家林盤、安龍鎮卉景村林盤、青城山鎮赤城村何家院子、崇義鎮羅橋村劉家院子林盤、崇義鎮雙土村曾家院子林盤等6個川西林盤聚落,進行了原始風貌保護與適應發展的可持續規劃設計實踐。
2008年12月28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重建完成的蒲陽鎮花溪村后,贊譽其為“我理想中的農家新村”。該系列項目獲得2012年度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2012年全國人居經典規劃金獎、中國民族建筑文化傳承獎等,四川省政府還將此作為災后重建示范點向全省推廣。
都江堰市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為古蜀先民聚居-林盤聚落的集中地,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觀深入人心。在都江堰市花溪村、徐家林盤的規劃設計實踐中,筆者認為,應盡可能保留傳統林盤的自然格局、生態環境及地方文化。
徐家林盤位于都江堰市安龍鎮,處于平壩,已有幾百年歷史,占地面積約50畝,共有38戶村民,皆為徐氏宗族,是典型的平壩地區林盤。汶川地震不僅破壞了林盤的自然環境,也對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大部分農戶的房屋遭到嚴重損壞。有15戶選擇原址重建,重建總面積2000余平方米。規劃重建后的林盤間有10余處休憩亭和300米長的棧道,每家每戶蓋的是坡屋頂,家與家之間相映成趣。清澈的小溪繞過小橋,穿過林盤,流經每戶人家門前,構成了一幅天然圖畫。規劃實施利用其環境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第三產業的轉變,形成了特色旅游休閑接待群落。
花溪村7組(花溪源)位于都江堰市蒲陽鎮西北,地處龍門山脈延伸帶的丘陵,是災后原址重建的第一個示范點。全村共9戶重建農戶,有5戶選擇原址重建,2戶選擇維修加固和環境整治,2戶選擇異地遷建,示范點內新鋪設道路800余米,新建沼汽化糞池9個,配套架設了光纖電視和鋪設了天然氣管道。建好的整個村莊保持了川西民居的風格,并建立起折耳根綠色產業化基地和山村農家樂旅游項目。
林盤的可持續規劃
汶川地震后,結合村民的房屋及林盤損毀情況、災后產業發展意向等的民意調查結果,當地政府和設計師確定了實施“原址重建”和發展特色農業的可持續規劃策略。
可持續性規劃策略有兩方面。一是對傳統林盤的原址保護和更新,二是在原址發展不同的綠色產業。按照成都市政府確立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四性”原則,重視生態資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主動將災后重建和可持續發展及林盤保護結合起來。
傳統林盤聚落的整體保護和更新,是指在充分尊重和維護傳統川西林盤聚落的生態環境和建筑布局的前提下進行維修和整治,通過對林盤原始風貌的逐個登記,保留原有林盤和喬木,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同時進行林盤維護、河道清淤和岸邊整治。
現存民居根據破損程度分類,分為一般性修繕、維修加固、原址重建。一般性修繕和維修加固的原則是盡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藝,在衛生設施、保溫、抗震等方面加以改進,讓傳統民居更堅固耐用,滿足現代生活需要。
原址重建則是在原有房址上,在保持原來民居的體量、比例的同時,因地制宜地提供體現樸素淡雅川西風格的規劃方案。讓村民自行組織建房,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加強建筑材質與當地環境的協調性,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濃郁,呈現出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
林盤保護的四大原則
對于傳統林盤的保護,規劃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有4個:一是改變原有資源利用模式。傳統資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如使用煤、砍伐森林,這樣就產生對土地、空氣、水源等的污染。設計師充分利用節能環保的清潔燃料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以抽水馬桶、生態公廁取代露天糞坑,用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燃料系統取代柴、煤等煤煙型燃料,再也看不到過去污水橫流、糞草亂堆、臭氣熏天的現象,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觀。
二是保護原有自然生態體系。通過對林盤原始風貌的逐個登記,保留原有林盤和喬木,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在不破壞原有林盤及植被的前提下,對路網結構進行合理優化,對河道進行整治改造,形成特色林盤景觀。
三是充分挖掘和運用傳統民居建筑文化。保留川西民居特有的樸實飄逸的風格及樸素淡雅的色彩,規劃建筑布局采用因地制宜、順應地形地貌、靠山面水、錯落有致的原則,巧妙地把建筑掩映在青山綠水竹叢間,使之與環境渾然天成。
第四個原則是搞活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林盤保護的同時,依托優美的生態資源,和當地政府共同探索出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徐家林盤、花溪村分別推出了“農業+旅游”一三產業互動和“生態+經濟”兩相并重的兩種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同時,有效保護農田水利及林盤聚落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讓現代山水田園鄉鎮充滿詩意的美麗畫卷徐徐舒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