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小明



2011年7月,武漢三鎮開始了一場以革新管理理念、創新市容環境為內容的“城管革命”。這場革命通過在城市管理領域實施體制、機制和執法管理創新,使武漢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甩掉了“光灰城市”、“大縣城”、“臟亂差”的帽子,城市道路恢復本色,市容整潔有序,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自然環境,贏得了市民的認可,刷新了國內外游客的武漢印象。
“城管革命”三年來,全國大中城市先后280批次來武漢學習“城管革命”經驗,部分城市甚至一年來武漢3-4次。是什么吸引了這些先進城市來武漢學習呢?大家都很想知道,武漢“城管革命”是如何“革命”,促使武漢市容在三年內發生巨大變化?
作為武漢城管部門的負責人,也是這場“城管革命”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結合三年的感悟,我總結了“城管革命”取得成功的幾點啟示。
革的是舊觀念的命
一般人認為,城管工作就是管占道、清理流動攤販,掃馬路、搞環境衛生,城管能把這些工作做好就不錯了,不敢有更高的要求。武漢“城管革命”開創了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在城市管理中,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文化創意景觀工程和市民道德素質三個輪子平衡運轉。三個輪子一起抓,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管理不僅要治理亂象,也要塑造景觀,用清新靚麗的環境影響市民;同時還應該做好社會宣傳,教育市民,預防違法。一個城市如果市民素質跟不上去,大多數人制造臟亂差,少數人掃怎么掃得干凈呢?我們實行“大城管”,只有敢于擔當,全面去管,才有更好的效果。事實證明我們管這三方面的事情,管的很好,為城市當好了“大管家”,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這個城市就發生了變化。
革的是低標準的命
“城管革命”的核心就是標準。武漢“城管革命”首先是一場“標準革命”,堅決舍棄過去的低標準、低目標,不斷建立和提升新的工作標準。
過去武漢的市容環境不佳,根本原因就是標準不高、目標不明確。過去大家總是以“大武漢”自居,滿足于過得去、還可以。城市建設進程加快以后,面對數千工地同時施工給環境造成的巨大挑戰,許多人缺乏高標準意識,都認為“武漢搞不好”。為了提振信心,在“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城市精神的鼓舞下,我們大膽提出了“比肩京滬、國內一流”的工作目標,城市管理各項工作都要力爭向國內一流水平看齊,同時提出向國際先進城市學習,加快武漢國際化城市建設。
“城管革命”中,我們十分注重標準建設。我市出臺《武漢城市綜合管理手冊》,就是我市城市管理規范標準的集中展示。手冊將各責任部門開展城市管理工作的標準、流程等內容編入其中,便于管理者對照開展工作。這是全國首次將龐大繁雜的城市管理工作納入到一本冊子里,并形成規范標準,有力地推動了城管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
我市城市管理的各項工作均有明確的標準,如我市的城市綜合管理考核標準檢查范圍覆蓋了全市所有城區及304條主次干道、120個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164個街道、1126條背街小巷、1086個社區、40個湖泊。我們要求洗路見本色,包括主次干道、人行道及花壇三個本色率達到90%以上。
革的是城管人自己的命
武漢“城管革命”的重要支撐,是系列的創新舉措和嚴格細致的考核標準。每一項新舉措的落實,每一項考核的實施,都是對城管人履責意識和自身能力的挑戰。
2012年,為了解決城市揚塵這個影響城市環境的突出問題,市城管委決定將200名執法隊員派到全市所有出土工地,徹夜監管工地的渣土運輸行為。起初,隊員們非常抵觸,他們普遍認為工地不是他們的管轄范圍,更不愿意晚上值守。市城管委領導多次給隊員們做工作,讓隊員們明白如果工地和渣土控制不好,環衛保潔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城管革命”更不可能取得成功。委領導身先士卒,輪流排班值守工地。通過層層監督,終于將市區兩級執法隊員派駐到工地值守,昔日超高超載、漏撒橫行的渣土車終于被遏制,武漢的道路污染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我市制定了《武漢市城管員工作守則及考核辦法》,對全市8000余名城管員(包括2000多名執法隊員,6000多名協管人員)實行定崗定責,分類考核,這在全國尚屬首次。每個城管員都有責任區域,責任區內的環境衛生、居民用戶的燃氣安全也由城管員負責監管。每雙月通報“二十佳”優秀城管員和“后十位”城管員。這對城管員的工作范圍和工作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對城管員進行考核,真正解決了“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問題,城管員的責任意識明顯增強,路面管理績效明顯提升。
革的是怕擔當的命
2013年,我市改革城管體制機制,組建了武漢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賦予其協調各區、各部門開展城市綜合管理工作的職能,并對相關涉及部門交叉的職責進行了重新明確。市城管委領到了11項各部門長期互相推諉的新職責。城管部門是末端管理,也就成為行政管理的“兜底部門”,別人都不管的就交給城管管。對此,市區城管部門曾經抵觸過,反對過,但是事情總得有人做。
過去,武漢的道路難見本色,灰帶嚴重。我們實施洗路戰役,每天增加洗路頻次,反復洗,洗反復。一些市民開始抱怨,認為洗路影響交通,浪費水資源,冬天容易造成道路結冰引發交通事故等等。面對重重壓力,武漢城管仍然堅持洗路,只要把路洗干凈了,城市才有了基本的潔凈和良好的容貌。同時根據市民的意見,調整了洗路方法,實行夜間洗路,避開交通高峰,白天增加霧灑壓塵;冬季低溫時不洗路,中午溫度較高時洗路;洗路時不是簡單沖洗,盡量做到潮而不濕,減少對行人影響。一段時間的堅持,武漢的城市道路終于見本色。
革的是方法簡單的命
城市管理沒有全國統一的體系和標準,許多工作方法都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由于缺少規范標準,城市現代化過程中新的問題不斷出現,過去的很多方法都顯得過于簡單。新的形勢要求城管部門必須放棄一些老方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開展工作。endprint
比如在拆除違法建設、整治占道夜市及炭火燒烤執法管理中,要準備充分,做好調研,有理有據,不能打無準備之整治,避免傷及群眾和破壞穩定。特別是在拆違行動、查處違法渣土車等可能發生矛盾的執法工作中,要集中較多的人員,有的做違建戶的思想工作,政策攻心;有的成立“三人幫教”小組,反復耐心勸導;有的實施依法強制拆除,取得較好的綜合效果。要確保第一次就能整治成功,樹立政府部門的執法權威,震懾違法行為。如在拆除洪山區一大體量違建樓時,200多名公安干警維護現場,數百名城管隊員分工協作,一部分人員負責強拆,一部分人負責警戒,還有部分人入戶做違建戶思想工作。盡管遇到了暴徒開車暴力抗法,沖闖執法人員,但由于準備充分,分工有序,方法得當,依法制服了違法人員,同時順利整體拆除了7000平方米的違法建設。
嚴格執法的同時,必要的柔性執法作為補充,也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城管革命”中,各區探索了很多創新執法方式,眼神執法、鮮花執法、小品執法、舉牌執法等等,一次次創新,探索和諧治理城市之道,刷新了武漢城管形象。
我市的車外拋物整治,借用媒體曝光和有獎舉報這樣的小舉措,用全體市民的眼睛去發現車外拋物行為,主次干道車外拋物現象明顯減少,并帶動國內多個城市相繼開展車外拋物整治,央視等主流媒體反復播發,我們把這叫作“影響全國城市文明建設的一件小事”。
革的是舊體制機制的命
舊的體制機制根深蒂固,已經形成固定思維,不僅無法解決新問題,而且影響行政管理效率。“城管革命”要除舊布新,實現國內一流環境的目標,就必須改革舊的體制機制,對新任務、新機制、新職能進行明確。為此,我市出臺了《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作為國內首部城市綜合管理類地方性法規,該條例明確了“大城管”概念,即建立市政府統一領導,各區、相關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聯動的城市綜合管理機制,城管部門作為主管部門,可以指揮、協調、監督、考核各區、各部門及街道的城管工作職責履行情況。該條例進一步理清了政府及部門責任,減少了部門間推諉扯皮,同時明確了城管部門一些新的執法手段,比如封停工地,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等,為城管工作的落實和重難點問題解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管革命”的一個重要創新機制是考核排名曝光機制,每月在媒體上公布一批典型環境問題和亂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通過輿論聲勢,督促責任單位整改。今年創衛關鍵時期,堅持每半月在媒體曝光10個環境最差城中村、城鄉接合部、10個周邊環境最差的集貿市場、10個不履行“門前三包”義務的單位,相關責任人同時曝光,有效推進了薄弱問題的解決。這項機制使各個責任單位的考核成績、問題及負責人一起曝光,對區、街道震動很大,推動各區為了轄區環境,為了群眾的滿意,更為了自己面子,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革的是沒有文化的命
現代城市管理,不應只包含清掃保潔、收運垃圾、規范秩序等基礎性管理工作,這些只能維持城市的基本面貌。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群眾對環境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新時期的城市管理工作應該涵蓋更多內容。“城管革命”中,武漢市城管委改變過去只管環境整治的思路,將文化理念引入城管工作,在抓環境衛生發同時,開展城市的景觀設計與建設,讓城市更美、更具文化創意。
三年來,武漢城管在打造城市文化創意景觀方面做了許多探索。美化了50余條道路(橋梁)210余公里路緣石美化,道路輪廓更加清晰;美化綠化20余座人行天橋,形成空中“綠色長廊”;提升“兩江四岸”景觀亮化,建設一批條親民夜光景觀街,城市夜景更靚;建設60余條“花街”,城市街頭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設置4000余個愛心長椅,彰顯城市愛心;美化了100余個工地圍墻,為枯燥乏味的工地補上靚麗的妝容,注入文化元素,整座城市變得更加親切。城市管理重在細節,只要用心,每一個平凡的角落都可以成為爽心的亮點。
革的是舊的行為陋習的命
過去,武漢被稱為“大縣城”,主要是因為有些市民素質不高,亂丟垃圾、亂穿馬路、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習慣隨處可見。環境變好了,市民素質不能同步提升,仍然不是理想的城市環境。因此,武漢“城管革命”一直堅持環境整治與市民素質同步抓。
為了根治武漢市民的陋習,在“城管革命”中出臺了許多新舉措。開展“城管革命”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發動全體市民了解、參與城市管理;江漢區編寫“城管教材”進課堂,將城管法規、文明素質培養編寫成教材,作為學校的教學內容,讓孩子們有一個文明的社會起點;組織志愿者隊伍在路口值守,勸阻亂穿馬路行為;組建市容監督員,勸阻、教育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并對違法者進行處罰;全市開展“頂美行動”,定期組織周末清潔家園活動,清除老舊社區積存垃圾,為市民營造整潔的生活環境。發起公交禁食、車外拋物等治理活動,讓市民監督市民,通過曝光治理違法行為,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隨著城市環境的不斷更新,武漢市民的行為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隨手扔垃圾、隨地吐痰的少了,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禁食已成為市民習慣,志愿者隊伍已從維護環境衛生擴展到保護湖泊、山體等方面,武漢已經成為一個更加文明、更加自信、更富生機的城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