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杰

在臺州市首批“億元村”,素有仙居縣“第一村”之稱的福應街道月塘社區,有這樣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說起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年過六旬的他,中等個子,皮膚略黑,微微發胖,談吐之間盡顯隨和、淳樸,而堅毅的性格則使他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村致富帶頭人、月塘社區的“好當家”。
他就是仙居縣福應街道月塘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均淼。他是一名地道的農民,也是省十二屆人大代表,連任四屆的臺州市人大代表,連任六屆的仙居縣人大代表。如此三級“老”代表,在仙居縣并不多見。
而他創造的數十年高票連任的奇跡,也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時時處處想著選民,盡心盡力為民辦事的最好見證。
深入調研,不當“聽會代表”
王均淼深知,人大代表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為此,自當選人大代表的第一天起,王均淼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擔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為民代言,首先得會‘代。”王均淼認為,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如果連“依法履職”都做不到,那“為民履職”就無從談起。所以,認真學習憲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成了他當選人大代表后的第一課。
跟大多數代表不一樣,直心腸的王均淼審議討論時絕不當“聽會代表”,該說時就說,該提的意見就提。為了說到點子上,意見提得準,他在人代會前都會做足功課,會前視察、走訪選民、部門座談……一樣不落。而這,也正是他能將每件意見、建議提到選民心坎里,并能引起政府部門重視的原因所在。
金臺鐵路是臺州聯系浙江中西部的重要紐帶。在2012年、2013年臺州市人代會上,王均淼根據仙居群眾的強烈呼聲,會同其他代表連續兩年提出了《關于要求加快金臺鐵路建設的建議》。他的建議引起了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2013年7月,省發改委在臺州召開了金臺鐵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明確提出在2014年7月開工建設金臺鐵路,爭取2017年完工并投入營運。在不久后的將來,臺州就將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仙居這個小縣城也將徹底改變沒有鐵路的歷史。
近年來,針對全省、全市經濟發展重大事項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王均淼與其他代表一起,在省、市人代會上先后提出了關于“將仙居打造成為國家東部公園”、“加快推進朱溪水庫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大對仙居旅游業發展扶持力度”等10多件議案和建議。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真面復和函復,取得了較好的辦理效果。如今,朱溪水庫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目前已啟動了移民安置區環境容量調查工作;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政策,臺州市政府正在研究完善之中……
加強監督,不當“無為代表”
除了一年幾天的人代會,人大代表“為民履職”的關鍵還是在閉會期間。在王均淼看來,如果履職僅限人代會那幾天,那仍是一個“無為代表”。
“三改一拆”是當前政府力推的一項中心工作。如何在推進“三改一拆”工作中,發揮代表的帶頭示范作用,是王均淼最近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自“三改一拆”工作啟動以來,他就與其他10位代表一起,向全縣各級人大代表發出倡議,希望大家能堅持從自身做起,履行職責、帶頭參與、積極支持,推進“三改一拆”工作深入開展。同時,他還積極參加“我為‘三改一拆建言獻策”活動,深入所在選區和居民住宅區,多方聽取群眾意見,并圍繞如何加快推進“三改一拆”工作,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其中要求處理好“拆”與“改”的關系、做好“三改一拆”后續管理工作、把拆改工作與解決民生問題有機結合等建議,得到了仙居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
開展“關心母親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盡代表職責”活動,是2013年省、市人大部署的一項重要工作。“到身邊的河溪去走一走、看一看,查找母親河的水污染狀況,是人大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王均淼自接到這項“任務”后,幾乎天天出現在月塘社區范圍內的永安溪、盂溪的堤壩上,排污口、雨水流入口、沿溪房前屋后……都是他走訪巡查的重點,工業廢水偷排、居民垃圾亂倒、生活污水亂排……都是他重點盯防的目標。一旦發現污染問題,他就在第一時間填寫《“關心母親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盡代表職責”代表履職登記表》,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自活動開展以來,他相繼發現了盂溪永安公園入口處建筑垃圾亂倒、晨曦路東端個別居民生活垃圾亂倒等多起水環境污染事件。經過他的多次反映和持續督辦,目前這些問題均得到了有效解決,使這些水域又恢復了往日的風采。
為民辦事,不當“掛名代表”
王均淼常說:“要想真正當好一名人大代表,發揮好代表的作用,就必須堅持不做‘掛名代表。”
縣城文明樓既是縣城沿革的重要歷史見證,又是縣城的文化地標和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年前,因為一場大火文明樓損毀嚴重,縣城居民要求改造的呼聲強烈,并多次找到王均淼反映相關情況。在2013年的縣人代會上,他領銜提出了《關于要求重修文明樓的建議》,并多次到文化、財政等部門上門了解建議辦理進度。
在他的強力督辦下,經多方論證,縣政府于去年6月開始重修文明樓,計劃安排建設經費150萬元。目前,文明樓的重修工作已接近尾聲,預計今年9月能全面完工,屆時一座嶄新的文明樓將呈現在市民眼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土農民保障問題又成了王均淼的一塊“心病”,在市、縣人代會上,他多次呼吁要求在欠發達地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上予以優惠。早在2004年,敢為人先的王均淼又開始“首吃螃蟹”,在全縣率先試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月塘村2100多人全部參保,總投資達3000萬元。“1萬多元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村里幫我繳了,每月還可以得到由村里提供的7.5公斤大米。”月塘村李臣善老人興奮地說。
在擔任人大代表的幾十年中,王均淼不分工作日、節假日,忙得不亦樂乎。連吃飯時間也成了當地村民向他反映情況的“黃金時間”,有時一餐飯工夫就得接待好幾撥村民。記得有一次,已是深夜12點,王均淼已上床睡覺,一村民急急忙忙敲門請他去解決困難。王均淼二話沒說,披衣出門。像這樣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事,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均淼就是這樣一位代表,默默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