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貴
環保法的修改,各方高度重視。啟動修改以來調研論證歷時三年半,由全國人大環資委提出一審稿后共歷經四次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兩次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張德江委員長、沈躍躍副委員長帶隊就該法修改進行專題調研,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吸納了各方面共識。
但制定一部高質量的法律僅僅是一個開始,關鍵是法律如何落實。這也就需要關注此次修法中的一個細節了。新修訂的環保法于4月24日通過,但正式施行卻是從2015年1月1日起,中間預留了8個多月的時間。以往法律通過時也有預留一定緩沖期的情況,但如此之長卻是少見。
其實,實施這樣一部涉及面如此之廣、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無論是執法部門還是企業、公民,都面臨著理念轉變的問題,既需要精神的準備,也離不開物質的支撐。
對于公民,低碳生活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當霧霾籠罩時,可能我們都在抱怨空氣質量差,都在指責過去的發展不低碳,但有多少人在上班時主動選擇不開車呢?我們在期望他人做得更好的同時,卻往往忽視自身的行動。
對于執法機構,認識與手段都需要跟上。這不僅需要環保監察機構和執法機構的人員在理念和素養上與新環保法的要求對接。同時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在人員配備和技術檢測手段方面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賦予了執法部門更大的權力也難以真正發揮其震懾作用。
對于企業,減少排污才是出路,這就需要企業轉到綠色發展的軌道上來,做好迎接“最嚴”環保法的準備。企業如果在這期間仍舊無所作為,遭遇新法的重處也就是咎由自取了。
給各方充足時間做準備,讓相關各方在這期間彌補自身的短板,以使法律更好地施行,這正是立法者的良苦用心。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