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南
有生命力的傳統,正如洋洋乎大河,有源,有容,但最重要的,是能在日夜不息地流動中自我更新
最近看到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新聞,如要求學生給父母洗腳,或早晚請安;教育部官員著漢服參加某高校的畢業典禮,等等。這些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論的新聞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大問題: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重塑。
這讓人想起馮友蘭先生于上世紀提出的“抽象繼承法”。
所謂“抽象繼承”,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可以繼承傳統文化里優秀的精神內核,但不必亦步亦趨于其舊有的具體形式。
比如,上述新聞里的學生給父母洗腳、請安,這種老派做法在21世紀的今天可能并不合適,也不自然(對兩輩人大概均如此),估計行之不遠;但其主旨精神是培育對父母的感恩和關愛,則無可厚非。
所以,按抽象繼承法,多年來流行民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及近幾年央視播放的關于家庭情感的系列公益廣告,同樣是培育提倡“孝道”這一中華傳統美德,但其與時俱進,貼近當代人生活的新形式,就比向父母早晚請安,為父母洗腳來得高明而自然。
同樣,漢服畢業典禮,其主旨大概是想在學風日益澆漓,“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的當下,重拾莊重誠敬的傳統師生之道。想法也并不錯,但僅從服飾冠冕上著手復興古道,似乎是模其形而遺其神,不是對傳統的抽象繼承,成了具體繼承。所以,這種缺乏形式創新和想象力的做法引來很多吐槽和笑聲——雖然或許并無惡意——就不足為怪,也難言委屈了。
因為在重建理想的師生之道上,教育部官員除了這種“冠服改制”外,應該有更多重要的工作可做。
當年韓愈也感嘆“師道之不存也久矣”,但他的做法就不是提倡“唐人漢服”,而是發起“古文運動”,身體力行,“文起八代之衰(蘇軾語)”,復興日漸歇絕的儒學傳統,為此后有宋一代的儒學復興發出先聲。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儒家又稱新儒家,所謂“新”,正在于他們對先秦兩漢的儒家,有繼承,但更有其創造性的發展。
可見,對傳統的真正有生命力的復興,繼承之外,更需要緊貼時代的新的創造。傳統文化復興絕非復古,而是“闡舊邦以輔新命(馮友蘭語)”,是“創造性轉換(林毓生語)”,或“轉換性創造(李澤厚語)”。即使望文生義者也可以看出,其中最關鍵根本的,是創造。
沒有創造,就沒有復興。
一生希求重建華夏價值體系,以改造禮壞樂崩之世的孔子,曾望大河而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詩一般的格言,也是對上述話題很好的啟示和總結:有生命力的傳統,正如洋洋乎大河,有源,有容,但最重要的,是能在日夜不息地流動中自我更新。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