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
摘 要 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生態林業的保護。由此。首先論述了山區生態林業發展的原則與意義,然后分析了目前山區生態林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合理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山區;生態林業;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原則與意義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且勞動力豐富,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為因素,都非常有利于樹木的種植,且存活率較高。而山區恰好與此相反,地勢陡峭、土壤貧瘠、日照短、水資源緊缺、經濟落后且勞動力不足,因而經常出現栽樹不見樹的情況,樹木的存活率較低。正因為植被的覆蓋率低,所以一旦暴雨侵襲,山區就會出現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現象,這些都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見,山區生態林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人們正常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發展山區生態林業十分必要。山區林業發展良好,不僅可以避免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現象,確保山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也可提高山區林業的經濟效益,增加國家收益。山區林業的發展必須秉持可持續的原則,妥善處理生態、經濟、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在確保環境的基礎之上,可適當砍伐樹木來發展林業經濟,使之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2 問題
2.1 育林資金短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其中既有無形的質量也有有形的質量。前者是指自然環境,后者是指物質需求。身體的健康除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系外,也與日常生活環境有密切聯系。另外,由于木制用品經久耐用、健康衛生,受到人們的追捧與喜愛,進而促進了木制行業的蓬勃發展。由此可見,植樹育林既是改善環境的不二之選,也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按照常理推測,發展林業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由于山區經濟發展落后,當地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植樹的樹苗費、人工費等,因而使得山區林業發展始終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衰落的趨勢。例如:山區人們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盲目砍伐開荒種植經濟作物,使得原本還算充足的林業資源更加短缺。
2.2 育林規劃不合理
從我國現在山區生態林業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育林規劃不合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大多數山區,在植樹造林前,當地政府或相關人員都沒有進行育林的總體規劃,如種植種類、種植面積等都沒有具體規劃,以至于樹木種植比較零散,不能形成集體規模。有時甚至會因為與國家對山區的經濟建設方案相矛盾,使得才剛剛種植的樹木因道路修建等因素而不得不砍伐,這樣既浪費了物力又浪費了人力。當然,除了人為因素造成的育林規劃不合理外,還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由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林業發展的重點不一樣,因而導致了現在山區生態林業錯綜復雜的局面。此外,部分山區在生態林業林規方面的工作做得較好,但卻忽視了樹木栽種之后的管理工作,如沒有給樹木打防止病蟲的藥水,沒有及時給樹木灌溉等,這就導致了樹木很難存活下去。
2.3 育林科技含量低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只有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去處理事情,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則,事情的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當今我國林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科技興林的觀念還有待提高。現階段,我國育林工作的展開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經驗,缺乏對林業發展的深入研究。如此一來,就造成了育林資金的浪費。以某山區的生態林業發展為例,該地部分鄉鎮山區沒有成立林業管理部門、組建護林專業人員。于是,當地農民就充當了育林隊伍。然而,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山區的信息比較閉塞,因而使得他們很難掌握先進的育林技術,從樹苗的培育、種植到后期的林木管理,都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以至于最后出現了“種樹不見樹”的局面。
2.4 林業法律宣傳力度弱
我國地域遼闊,省市眾多且分布較廣,往往一條法律政策從出臺、宣傳再到最后的落實,這一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特別是最后一步。由于每個地方發展情況不一樣,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樣,因而使得法律的傳播和應用效果差異很大。平原地區是城市的集中營,經濟發展,人們知識素養高,對法律政策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要強;而山區地區經濟落后,人們文化水平低,對新事物的理解力較差。這種客觀因素極大地阻礙了林業法律的傳播與應用,制約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山區政府對林業法律的宣傳力度不夠也是造成林業發展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區,當地政府沒有考慮受眾人群的自身情況,對于林業法律只進行了簡單地傳達,完全沒有考慮到民眾是否理解。部分山區相關部門更是工作不當,連通知都沒有下放,僅將林業法律條款張貼出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個法律。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利民的林業制度有存無實,完全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
3 對策
3.1 拓寬育林資金籌措渠道
林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資金是林業發展的根本,比如:樹苗的培育需要花費資金、請人栽種需要花費資金、植后管理需要花費資金等,沒有資金,一切都將無法開展。因此,為了促進山區生態林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2方面來著手進行。一方面,國家銀行應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例如:放寬對育林貸款的審批制度,適當減少貸款利息率,延長還款期限等。另一方面,山區政府應該積極拓寬育林資金的融資渠道,減輕國家壓力,如大力吸引發達地區企業的資金投入,通過給予其一定的育林股份等手段從而促成該事項的完成??傊?,山區一定要盡可能的多想辦法去籌措育林資金,化被動為主動,把育林工作作為工作重點去執行。
3.2 制定科學的育林規劃
因地制宜是山區制定的育林規劃的主要工作內容,它能夠有效地保證育林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具體做法就是以山區的地形地勢、氣候環境、總體面積、經濟發展程度為依據,選擇既能適應當地氣候,又在經濟可承受的范圍之內的樹苗進行栽種。以某縣為例,它把河流、溝渠、道路作為育林骨架,在將近 2.4萬km2的面積中,以網、面、點、片的模式相繼種植了防護林和果樹。其中,果樹的面積有700 km2左右,主要包括蘋果、梨、葡萄、棗等,年產值高達6 000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
3.3 增加科技投入
要想實現林業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增加科技力量的投入。首先,采用先進的培育技術去培育健康的幼苗,從源頭上降低樹苗的得病率;其次,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運用高科技檢測儀對種植地區的土壤濕度等土壤成分進行檢測,看其是否達到種植要求,如若不能,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像澆水、施肥等來改善土質,使其達標;最后,在種植之后,要委派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管理,不定期地對樹木進行抽樣檢查,觀察其生長狀態是否良好。對于生蟲的樹木要及時醫治,以防病情的擴大。
3.4 加大林業法律宣傳力度
山區要想充分發揮林業法律的促進、激勵作用,就必須加大林業法律的宣傳力度。一是,在宣傳之初,地方政府應該對林業法律進行剖解,將它轉化為更易于人們聽懂的文字進行轉述。二是,在宣傳過程中,可利用廣播或者是以村委單位,開展林業法律宣講會,讓人們切實了解該法律條款的內容,特別是一定要將樹木的種植和補助條款闡述清楚,從而調動農民的育林積極性。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