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蓉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文物的出土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文物在出土的過程中會引發多種影響因素,并且這些影響因素均對文物產生巨大的危害,最后嚴重降低文物應具有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因此,本文以下探討一些有效文物保護方法,從而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以滿足后人研究需求。
關鍵詞:文物保護;內容;方法;原則
本文以下將文物保護科學主要內容進行了分析介紹,并且將文物保護方法以及應遵循的原則均進行了綜合闡述,從而為相關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1 關于文物保護科學的主要內容探討
眾所周知,文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物質,其存在的價值蘊含著歷史文化的承載。因此,國內外均對歷史文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將歷史文物古跡長期的保存、保留下來。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文物保護掀起熱情的風潮,但是對文物保護方法上存在著差異性,以至于文物保護方法未統一,最后導致出現“保護性破壞”的現象。
歷史文物由多種材料構成。因此,其按照物質角度來講屬于物質范疇,而物質內部會隨著時間、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物理、化學上的反應,以至于歷史文物產生性質變化,最后導致物質結構以及性能也發生了改變,逐漸出現變質、老化、毀滅等情況。因此,對文物的保護科學就是指對破壞文物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從而探討一些有效措施來解決這些破壞因素,進而實現保護文物的目的。
2 試析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方法
根據傳統文物保護方法來看,其保護工作內容側重點放在經驗積累與技術修復上面,而并沒有對文物保護學科基礎理論進行仔細研究,以至于文物保護學科發展受到了限制與阻礙。在文物保護科學概念里,其中“保護”包含著兩種含義:第一,文物保護需要對環境進行嚴格的控制,將危害文物保護的各種因素進行采取措施以解決。第二,文物保護需要依據文物自身材質,通過利用人為或者當今科學技術來對文物進行保護,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來將老化變質的不利因素進行解除。另外,為了防止文物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質,則需要采取修復處理技術來對文物進行保護,使其能夠恢復且保持穩定的狀態。
2.1 關于文物保護環境分析
環境對文物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對文物進行保護的時候,需要了解文物保護的環境范疇,并且了解環境中各種因素對文物保護的影響。例如,途徑、規律以及方式等,通過了解文物保護環境的各種因素以及影響,則能夠有效地依據這些因素而探討解決措施,從而將文物保護的環境影響因素降低到最低或解除,進而實現保護文物的目的。在對文物進行保存或者利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多種環境影響因素,這些影響因素均對文物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并且文物材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耐老化性能也逐漸呈現下降趨勢。例如,光輻射會對文物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為了避免光輻射對文物表面的損壞而放入黑暗環境中來進行保護是不現實的,因為不僅失去了文物利用與研究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保護性破壞”。因此,對文物保護的方法需要結合環境因素來考慮,利用人為以及當今高水平科學技術來對文物進行保護,盡可能延長文物存在時間以及降低文物保護環境影響因素。
2.2 關于文物材料研究分析
由于文物是由不同物質材料構成,因此文物的存在形式均以材質呈現。因此,為了使得文物能夠得到長期保存,則需要對文物的材質進行研究,文物材質研究方面有很多。例如,材質的物理領域、生物領域、化學領域等,同時,還可以對文物材質的組成部分以及其性質等進行研究,從而有效了解文物材質老化的具體原因,并且根據這些原因進行探討與制定有效解決辦法,進而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3 關于文物修復技術研究分析
文物修復工作是指對出土時已經破碎不堪的文物而采取相關有效措施以及技術來進行開展修復的活動,通過利用修復技術能夠有效地延長文物存在的時間,并且還能保證文物不被毀滅。另外,修復技術還能夠對文物材料進行修復,延緩文物老化速度,既能夠保障文物的天然性,又能保證文物原有的價值。文物修復技術包括修復材料與修復工藝,這些技術都是為了使得文物原貌能夠得到盡可能的恢復,并且可以根據文物材料來研制、開發新的修復材料,從而幫助文物原貌重新恢復呈現出來。通過以上敘述得知,文物保護學是一種對理論實踐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文物修復技術是檢驗文物研究結果正確性的重要實踐。
3 探討文物保護原則
根據目前文物保護現狀來看,文物的歷史價值以及其藝術價值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活動中的重點討論內容,但是有一部分文物存在著國際性協議,是各位研究學者一直共同遵守的,那么文物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體現的原則有哪些?
3.1 不損壞與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
不損壞、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保障文物原貌,使其具有真實性與可靠性。因此,為了遵循一項原則,采取相關有效措施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這一基本原則,盡可能不改變文物原本的狀態以及模樣等。
3.2 保護考古現場文物的原則
考古現場中一般會出土一些文物,并且這些文物被長期埋于地下而與周邊環境逐漸構架成穩定狀態,如果一旦打破文物與其地下環境之間構成的穩定狀態,則會嚴重影響到文物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方面的平衡,最后導致文物被毀滅。因此,保護文物的時候需要遵循保護考古現場的原則,從文物出土時間到實驗室的時間都需要采取措施來對其進行臨時性保護,進而保護文物的完整性。
3.3 關于文物保護材料的選擇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出現,在文物保護領域中,高分子材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但是這些文物保護材料中,很多保護材料并不是文物保護屬性的材料,以至于文物完整性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例如,粘膠的應用,由于粘膠具有不可逆向特點,一旦對文物進行粘黏后,則不能再改,否則會對文物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會破壞文物。因此,選擇文物保護材料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文物特點,從而選擇具有一定獨特功能特性材料來進行修復文物。
4 結語
本文將文物保護科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探討,并且將文物保護方法以及應遵循的原則均進行了綜合闡述。任何文物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因此,需要探討一些有效保護方法以及根據應遵循的原則來對文物進行保護,從而保障文物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進而為后人繼續研究而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書莊.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書莊在新鄉市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摘要)[J].中原文物,2003(01).
[2] 童明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力發展文保科技事業——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三屆學術年會上的講話[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三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
[3] 莫鵬,阮華端,張歡,習阿磊,劉曉清,莫永昇,秦亞,范敏,梁義,卿梅,游上海.廣東地區紙質文物藏品的老化及保護材料研究[Z].中國科技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