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娟
《秦之聲》欄目開辦于1979年7月1日,如今該欄目已走過了從問世到茁壯到式微的35年歷程。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受市場沖擊,以及人們業余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一重量級的戲曲欄目已是舊時王謝堂前燕,收視率不斷下降,又遭陜西衛視拋棄,欄目式微現象日益明顯。
1 《秦之聲》欄目的現狀與式微的表現
之所以說《秦之聲》欄目日漸式微,主要表現為:其一,《秦之聲》欄目的收視率下降。1990年前后,《秦之聲》欄目在陜西的收視率一度達到20%左右。從1994年7月到1996年3月的76次觀眾調查中,《秦之聲》有68次位居名列榜首,其余也是第二、三名,成為當時陜西電視臺唯一不用拉贊助的欄目。到2007年,招牌欄目《秦之聲》平均收視率下降到了4.68%,而且這種情況并未得到保持,愈來愈呈現下滑趨勢。2012年《秦之聲》全年收視率僅為陜西地區0.49%,西安地區0.45%,一度給陜西電視臺爭光的《秦之聲》欄目已經今非昔比,收視率每況愈下。其二,《秦之聲》欄目從陜西衛視下架。《秦之聲》欄目被邊緣化的現象日益凸顯,2012年《秦之聲》一度被編排在陜西衛視周一凌晨的4:34和周二的3:15播出。2012年10月1日,陜西衛視頻道改版,《秦之聲》被陜西衛視調整至陜西電視臺一套和五套播出,而后《秦之聲》的播出平臺曾經萎縮到僅剩陜西五套一個地面頻道堅守。此舉對陜西省內觀眾影響尚不算太大,但對收不到地面頻道的部分戲迷和省外觀眾來說,則無異于晴天霹靂,尤其是西北五省熱愛秦腔的觀眾受到的影響最大。目前《秦之聲》欄目的播出情況是:陜西一套每天16:08,陜西五套每天上午9:05和晚上21:05,從表面上看,《秦之聲》欄目的播出頻率增大了,然而陜西一套和五套屬于地面頻道,其影響范圍較小,以秦腔為代表的陜西地方戲從此陷入了閉門造車的境地。如今的《秦之聲》已經被陜西衛視徹底拋棄了,從某些方面來講,《秦之聲》關閉了國內一些秦腔愛好者的大門,扼殺了不少秦腔愛好者的興趣追求。如此下去,秦腔的舞臺越來越小,國內知道秦腔的人將越來越少。
為了拯救秦腔事業,2012年由陜西省文化廳、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和陜西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首屆“陜西文華獎專業秦腔電視大賽”是陜西省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秦腔專業賽事。此次大賽分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歷時一年,全省有近500名專業演員報名參賽,參賽選手均來自秦腔專業團體,從專業性和節目質量方面來說都是可圈可點的。從本屆“陜西文華獎專業秦腔電視大賽”來看政府部門對振興秦腔事業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僅靠秦腔電視大獎賽這一階段性的活動,對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振興秦腔事業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振興陜西地方戲絕非偶然的、階段性的工作,它是一項持續的、長久的工程。
《秦之聲》欄目往日的光環以漸漸褪去,曾經的輝煌也一去不復返,秦腔的出路在哪里,陜西地方戲的出路在哪里?留給我們更多的將是思索。
2 對陜西地方戲曲未來的思索
《秦之聲》在熒屏上活躍了30多年,目前雖然面臨著種種困境,但依然還堅強的“活著”,足以見證以電視為載體的陜西地方戲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科技進步了,舞臺形式也革新了,陜西地方戲要想在熒屏上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須注入創新元素,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追求戲曲舞臺高科技,探索3D戲曲影片的發展。拯救陜西地方戲沿襲以電視為載體,單靠一檔戲曲欄目難以做到顧全大局,普及陜西地方戲可以嘗試陜西地方戲與影視劇的契合。
2.1 拯救陜西地方戲需要注入創新元素、加大宣傳力度
近年來,隨著3D電影、3D電視等的發展,也萌生出傳統戲曲與現代3D技術相結合的舞臺創新。2011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和澳門網絡動畫科技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3D全息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2013年8月,由中國戲曲家協會﹑河南豫劇院、河南影視集團聯合攝制的3D戲曲電影《蘇武牧羊》開拍;2013年開拍的3D版的京劇電影《霸王別姬》于2014年5月在美國奧斯卡頒獎地——杜比劇院舉辦海外首映式,這在中國京劇史上尚屬首次,《霸王別姬》成為中國第一部3D戲曲影片,在戲曲影片的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目前投拍3D戲曲影片的省份在全國來說屈指可數,技術尚不成熟,3D技術與戲曲相結合這種嘗試的成功度尚未可知,但這種全新風格的戲曲形式對于當下在夾縫中生存的傳統戲曲來說無疑看到了一條新的出路與曙光。
從多次看戲的經驗來看,對于新排以及宣傳力度較大的節目,人氣就比較旺,上座率也稍高。拯救陜西地方戲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地開展各種戲劇活動,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戲,對于新編的較為成功的劇目力爭與其他省份進行交流演出,以求文化的相互融合與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2.2 弘揚陜西地方戲曲需要沿襲以電視為載體,嘗試陜西地方戲與影視劇的契合
近年來,熱播的電視劇、電影中也不乏陜西地方戲的身影。20世紀90年代初,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已經讓人們知道了老腔的存在。2006年,在林兆華導演的話劇《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的表演,讓觀眾對老腔有了面對面的了解。話劇《白鹿原》一演就是30場,震動
京城,最終它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也引來了幾位美國和意大利友人來陜西看華陰老腔。2012年,王全安執導的電影《白鹿原》中,一曲聲嘶力竭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將影片推向高潮,老腔作為插曲幾次出現在電影《白鹿原》片段中,被譽為電影《白鹿原》的魂。
陜西地方戲與電視劇的結合也不少見,1996年陜西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聯合拍攝的33集《大秦腔》中,秦腔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來體現秦人本色。該劇不僅講述了秦腔人的悲歡離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秦腔的無限魅力,正如導演于庚庚在《導演闡述》中所講,“它是一部帶有史詩性,富有濃郁秦腔文化色彩和古城秦韻的市井風情畫卷,是老老實實地講述實實在在的老百姓的故事。它是一部著意表現人、古城、秦腔共構的陜西這一民族文化板塊的興盛、衰落、輝煌、求生、振興的歷史演進中所呈現出的民生的自娛意識,文化的生存意識和人自身的生命意識。”
第一部秦腔電視連續劇《山里世界》的制片人張森齡說:“我們對該劇音樂創作的立意放在優美上,力爭突破外地人對秦腔‘掙破頭的不良印象。”作曲的譚建春在傳統的秦腔唱腔基礎上,揉進了眉戶、碗碗腔、民歌等藝術風格,使唱腔更加婉轉優美、悅耳動聽、富有時代感,使古老的秦腔秦韻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秦腔電視劇《貍貓換太子》則是當時西部地區拍攝的最長的一部戲曲電視劇,它本著振興秦腔、弘揚民族文化的宗旨,借助于電視傳媒,把秦腔推向了全國。陜西電視臺1999年播出的20集的大型紀實電視劇《12 · 1槍殺大案》的片頭曲“槍響了,出事了,忙活了!”三句蒼涼的秦腔廣為流傳,曾一度熱播。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電視劇里帶點秦腔、老腔算不上真正的秦腔、老腔,對于戲曲專業人士來說,這種植入式的戲曲表演是欠火候的,對于戲迷來說也不過癮。但這種結合方式卻打開了陜西地方戲的大門,為更多的省內外國內外人士認識陜西地方戲提供了窗口和平臺。發展陜西地方戲可以考慮戲曲結合影視劇這一機遇,優先發揮影視劇的優勢,進而帶領陜西的地方戲走出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