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瑞+吳彪
摘 要:本文通過對公共藝術中人文關懷進行討論研究,讓藝術更好地融入公共空間,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推動力。并結合實際進行探討和舉例,使大眾改變認知,從而在公共空間中更好地感知藝術和空間帶給人們的積極價值觀。并總結人文精神的要旨和精神實質。
關鍵詞:人文關懷;公共空間
隨著科技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完善,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民主意識和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物質文化的提高,使大眾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過去的城市環境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人們日益挑剔的審美水平。因此,公共藝術即表現了城市環境藝術,同時也表現了社會民主化和人文精神的發展,是城市環境藝術的重要部分。
公共藝術的手法多樣且內容廣泛,并將空間與藝術相結合。并且可以為城市塑造人性化、人文化的公共空間。公眾可以自由地參加和選擇公共空間,這也體現了公共空間開放性的特征。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公共藝術所積極表達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城市的精神財富,還可以體現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公共藝術可以通過改變景觀來突顯人們的相關思考和認知。所以它可以改變城市的面貌和影響公眾的認知,表達城市的歷史和價值。這也是公共藝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發揮重要因素的原因。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創造,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行為,是人們表達對現代生活的一種追求,也是想改在社會的一種構思以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審美的創新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創新活動,而人文內涵則是其靈魂。
我們不難發現,公共藝術主要注重的是精神的作用,創造和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和品位,提高環境的美度并隨概念和特征表述出來,是公共藝術的價值所在。公共藝術提升公民的環境藝術和審美素質主要體現在其促進了大眾之間的對話,開拓了積極、民主的公共生活。也正是因為如此,公共藝術可以定義我們時代的藝術,并且符合社會的迫切需求。公共藝術在當代藝術中具有以人為本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其以群眾為目的,面向社會群眾,并服務于群眾之中,具有社會精神。
“人文”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人文”是與人的價值、尊嚴、個性、生存、理想等等息息相關。“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文問題的關懷與愛護,是對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關注。它是文明社會進步的標志,同時也是人類意識提高的反映。并且,它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
在公共藝術中人文精神一方面體現在它尊重大多數民眾的認知以及持有的文化形態、文化觀念和審美;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經濟和城市化、商品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與此同時的這是對社會文化的深刻反思,同事也是對藝術創造方面的變革。
因此,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是城市化發展和民主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公共藝術也是國家權力和政治的重要象征,在不同時代的政治背景下,有著不同的人文內涵。馬爾庫塞曾說過“一旦歷史作品脫離了它所賴以產生的那個不能再重復和不能挽回的歷史階段,它的原先有的真理就會被扭曲或被被謹慎地加以修改,這樣一來,它就獲得了一種不同的意義以適應不同的歷史情況。”公共藝術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它記錄著不同時期的政治、意識和社會價值。
而大型的公共藝術創作也成為鞏固政權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也體現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新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人民當家做主,人們懷抱著一種民族的綢白和敬仰歷史的精神在天安門廣場建造了人們英雄紀念碑,使人們充滿富于激情的想象,它不僅是紀念為國犧牲的英雄的紀念碑,同時也是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象征。但是在中國的現代美術史上,對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研究與其歷史地位不相稱。而對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研究,在我國的藝術文獻,特別是雕塑藝術文獻中內容并不完善,部分內容頁隨著歷史的推移而被掩蓋,這也使得反映意義不充實等問題出現。其價值從建筑與雕塑結合的角度,廣場的角度的分析研究明顯不充分。而人們所期待是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從構思到創作到制作以及學術角度討論充分的專著。因此,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體現了人類精神生活和民族價值觀,以及建筑藝術的公共性這一特征。
在“文革”時期的作品內容主要是個人崇拜為主。例如,“文革”時期的宣傳畫更是被放大了它的政治作用,不過始終掌握在黨中央手中,“左傾”思潮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界的普遍狀況,反映出當時重大的社會活動,為推動文化大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使得公共藝術作品成了少數人權力斗爭和教化的武器,并且超越了公共藝術作為政治權力符號功能的極限。
而在當代公共藝術中,世博會中國館核心是和諧,可以明顯表現出公眾藝術的人文主義精神。展館外建筑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的主題來表達中國文化精神和氣質。中國館風味兩個部分,即國家館和地區館,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是對中國古代科技和現代化科技的闡述,同時象征的是中國的國
家形象,以及中國城市化迅猛的發展。
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為了使作品的意義更具有交流性和開放性,恰當地使用公眾性的方式和努力表達公眾的視角,進而可以為不同層面的解讀預留空間,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公共藝術應該努力體現公眾所關注的文化問題,體現平等的公眾價值觀,以達到拉近作品與公眾的距離。因此,具有人文關懷的公共空間也是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將美學、生態、文化等要素相關聯的公共空間,從人文關懷角度應該考慮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更貼近群眾的心理需求,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在材料、造型樣式和色彩的選擇上考慮群眾的角度。讓群眾在空間中感到舒適感和親切感,這樣才能賦予公共空間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第二,公共空間還應該著重考慮細小的部分,要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細微之處見真情”是人們常說的話。這也體現在公共空間中一些無障礙坡道的設計,這個設計一直廣泛被人們所提倡,這主要表現在室內外各個空間中。例如,地鐵空間、博展館出入口等。
第三,空間環境的自然屬性也很重要。空間有著自己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而公共藝術的存在都必須依托于公共空間的環境。因此,在公共空間中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其本身的社會屬性,同時也要著重考慮到其空間屬性。主要包括公眾的愛好、習性、當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民情和地貌等內容。
因此,人文精神在當代公共藝術中是一個聯系到藝術形式、藝術種類的復雜問題。人文精神在各民族、各國家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的體現方式又會因為藝術媒介的不同出現不同的形態。因此,當代公共藝術在不同的領域下具有不同的人文關懷,即具有地域性。公眾可以在公共藝術中享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并且也可以讓公眾感受公共藝術中的愉悅、向善的情懷。讓公眾在公共藝術中增強自身民族自豪感與公民自主自律精神以獲得共生,讓公民在公共藝術中切實體會到其中所具有的公眾性與參與意識,如此,才是人文精神的要旨。
參考文獻:
[1] 張軍利.論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從其公共性和藝術性談起[J].時代文學,2009.
[2] 彭昆鵬.“趣味性”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