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是本土發展和外來文化融揉吸收后逐漸民族化了的儒、道、釋。筆者在本文中提取了傳統文化儒、道、釋中的精髓,用以簡明闡述儒、道、釋對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美學啟示。
關鍵詞:景觀美學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綠地景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地位日漸凸顯,城市綠地在城市用地越發緊缺的狀態下,被賦予更多的功能。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來闡述傳統美學原理研究對城市綠地景觀的多方啟示,通過理論知識的梳理,來理解現代城市綠地景觀設計時所包含的新內容,既景觀設計中傳統審美精神的注入,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美學意識,構建更加和諧的城市綠地景觀體系。
1 儒家學說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仁”是儒家學說之根本,“入世”的人生觀作為封建時代意識形態的正統和“君臣父子”、“修齊治平”被統治者奉為治國安邦的教條。此種意識形態在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中反映為自然生態美與人文生態美并重,風景式自由布局中含蘊井然的秩序感和濃郁的生活氛圍。這就要求在對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工作中,需要“接地氣”,充分考慮到自然生態美迎合人文生態美結合,不可偏廢。
(2)在儒家以“禮”為其核心的觀念中,提出“禮”作為一種道德和倫理,作為生活方式內容之一的設計觀,這也要求我們在對城市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其尺度和造價,不能一味追求不合時宜場所的綠地景觀,避免奢華排場、過度裝飾、形式大于實用的綠地景觀。
(3)“文質彬彬”——藝術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功能與裝飾的統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作為君子,既要充實自己,修身養性,又要推銷自己,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虛名。這個觀點擴展開來很有現代意義。在城市景觀綠地規劃中,不能只偏重形式或者功能,必須兩者結合,美觀和功能兼顧才是最好的設計。
(4)“仁者愛人”出自《論語·顏淵》中,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觀念的提出,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秩序結構需要充分重視人的因素,審美與藝術這種社會現象,歸根到底是人在自然和歷史進程中發展的產物,所以在現代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應充分重視人的因素,尊重本土各地域的風土人情,充分考慮到各民族和風土人情的審美差異。
2 道家學說
道家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崇尚貴虛守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的自然。老子認為,“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的自然。這樣的美學觀點可以讓我們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時,注重對當地地域性植物、動物的保護和尊重,合理種植、保護原生植物,根據本地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制定綠地景觀設計方案。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在綠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應當注重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身處在此種環境中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狀態,如果因為人類活動而造成原本的綠地生態遭到破壞是得不償失的。
(3)技近乎道——大巧若拙的審美理想?!凹歼M乎道”出自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意思是,當某項技藝達到巔峰后,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道”,即天地規律?!按笄扇糇尽背鲎浴独献印返谒氖逭拢骸按笾比羟?,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边@對我們在進行綠地景觀設計中的啟示在于,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高度,最終的目的仍然是“道”,既通過技近于道而達到最高境界的美,科技發展仍然以尊重自然尊重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前提,達到合乎自然,順應發展的目的,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綠色設計。
3 佛教學說
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禪宗是中國的一個佛教宗派,它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最大限度地適應了士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文人士大夫把禪宗的空靈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融入中國古典江南園林的設計營造中,對江南古典園林的諸多美學范疇、藝術命題、造園風格、設計手法和審美境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今天中國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也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園林藝術是自然景觀和精神思想結合的產物,當人以自身的精神思想為主導影響自然時,就形成了景觀藝術。景觀藝術是人們把內在抽象的審美觀融入自然景色中,使其具體化、物質化,成為被人欣賞的一種藝術,是隨著時代不同會產生不同文化心理和審美標準的藝術。
“隱逸思想”本是封建時代文人士大夫為了維護自身的獨立品格和自由精神,避開現實生活,到深山野林中尋求內心世界的寧靜。現代城市人們的生活壓力使得人們需要尋求與自然親近的途徑,放松心靈,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的時候做到多種功能區分合理,動靜適宜,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展望城市發展的趨勢,對城市綠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對城市綠地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一個優秀的設計往往不知不覺使群眾受到除基本使用功能之外的審美功能,讓使用者在觀賞同時得到美的熏陶,達到一種被迫審美的目的,這就要求設計者有很好的審美水平和設計水平,對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人士必須借助科技提升造園的技術含量,借鑒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為城市環境景觀的發展做出貢獻,給人們提供豐富的生活空間。并且創造出隨著物質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城市居民以更好的居住空間的環境,不斷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摒除目前出現的大量的簡單綠化、設計雷同的西化園林景觀。作為城市大環境下的配套設施,通過一定的審美要求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根據不同地域條件下的人居需求去完善城市園林景觀環境,從多方面需求多角度思考問題,然后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應用交叉學科對特定的城市環境進行布局規劃,從而起到提升城市園林景觀整體形象的作用。
作者簡介:雷丹(1983—),女,貴州貴陽人,碩士,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藝術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