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掉書袋。
“羅生門”出自日本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中的一篇。到了1950年,牛逼哄哄的黑澤明導演了電影《羅生門》,劇本采用了同樣牛逼哄哄的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通過在竹林中發現武士尸體的樵夫、云游僧、捕役、強盜、老婦、人妻自顧自的不同說辭,生動詮釋了什么叫逗比腦殘和一地雞毛。
再說個我經歷的軍訓“羅生門”的故事。
先說正能量。
10年前,我應聘到某黨報為稻粱謀。報社把200多新招聘的采編和發行人員編成6個排,一股腦拖到長沙市馬坡嶺某人武基地軍訓。呃,我會告訴你馬坡嶺曾經是本市大名鼎鼎的刑場么?
某日艷陽傲嬌,炙風吻面,我排40幾個逗比正在站軍姿。
話說我們教官真是個醒目仔,彼時他正獨自在樹蔭下思考人生,一抬頭看見總編輯在一群馬弁簇擁下蒞臨指導,立馬打了雞血,扯開胯幾個正步躥過去,舉手敬禮:“首長同志,1連1排正在站軍姿,請指示!”尼瑪長沙塑料普通話那叫一個利落。
總編輯很受用,模仿總書記閱兵,嘚瑟了一嗓子:“同志們辛苦了!”
只可惜我們這群逗比朽木不可雕,沒對上暗號“為人民服務”!
但收攤以后,我們都對教官跪舔不已,認為他軍事素質過硬,講政治講原則,充分踐行了報社對軍訓工作的絕對領導。
再說負能量。
隔壁某女兵排有個瑪麗蘇女記者,先出大招搞得她們教官五迷三道,又故意不屌人家。
這情種教官不幸生了一個曾志偉的腦殼,卻擁有巴洛特利的情商。
某夜卯時時分,巴神教官以為虐了我們一天,我們都該死豬般昏睡,大喇喇蹲在我們宿舍墻根下和瑪麗蘇煲電話。
豈料隔墻有耳,有個擼管兄弟名喚儲君,憂國憂民睡不著,時差又和美帝同版,便躡手躡腳喊醒我們7個電車癡漢聽墻根。
鐵定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巴神教官芳心拔涼拔涼的,電話從卯時煲到雄雞高唱,末了悲鳴一聲:“翠花,你要等我啊!”
此后直到軍訓收攤,我們但凡看見巴神迤邐踱來,都會腦洞大開,很即視感地溢美一句:“你要等我啊!”
最后吐個槽,我對“教官”這個詞真心深惡痛絕,遙想當年主席和朱總司令躊躇滿志在六盤山吟哦“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時,后者也只喚作“司令員”,而不是“司令官”。
《人民日報》近日也高屋建瓴高瞻遠矚高義薄云地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對象是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要切實履行雙重責任,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既帶頭深入學習又組織好黨員干部的學習。
看看,“指揮員”,多么親切有愛的稱呼!
綜上,我強烈建議應該把“教官”這個高高在上的詞,換成逼格平等的“教員”,以饗學員。
結案陳詞,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我還是堅定地認為,軍訓“羅生門”,這都不是事(天空飄來五個字),軍訓雖然白璧微瑕,但積極意義是絕對不容質疑的——軍訓,是國家培養和儲備后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的有效手段。人民軍隊的需求,決定了國家對軍訓的重視程度。橫向看軍訓,可以比較各國軍情;縱向看軍訓,可以窺見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環境的嬗變。
此外,從我國的國防人口構成來看,知識青年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高中生、大學生將是我國兵源的主體。在參軍前對他們進行役前教育,可以未雨綢繆,縮短他們由“民”到“兵”的距離,減少他們入伍后單兵課目、共同課目的訓練時間,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呃,健康而有序有趣有愛的軍訓,我為你鼓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