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時代,我們消費歌曲、視頻,美圖等內容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首先要跑到應用商店搜索了10分鐘,在50個同名的結果中篩選,然后再等下載、打開app之后才能找到內容,這可以說是媒體消費和發現的徹底失敗。
你可能會說web瀏覽器難道不可以結束這個噩夢?
是,但是web不夠個性化,而且給人的感覺太大了。除了在喜愛的網站上逛和發現新內容以外,Web讓人感覺不到任何的控制。無論是50英寸的大電視,還是4.8英寸的智能手機,所有新設備都要具備這個:個性化體驗。但如果缺乏一個很好的主屏,一切皆是徒然。
主屏給人的感覺是五味雜陳。有線網絡的半定制化體驗或者Roku這樣更為現代化的OTT盒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它們更關注于“app”而不是內容。我打開Apple TV主屏的時候,上面幾乎是密密麻麻的app,可是對于我應該看什么卻幾乎沒有任何線索,顯然,它們對我以前看過什么、喜歡看什么也毫無線索。
Homer的調研使我們對主屏的app概況有了直觀印象(見下圖)。從采樣來看,總計10000款app中只有700款出現在主屏上。下圖是應用商店最熱門的3000款app的分布情況。長尾效應非常明顯,少數app占據了大部分主屏,剩下的幾乎都沒有機會出現。這意味著我們錯失了大量內容。如果OS知道你在消費什么但不需要你下載會不會更方便呢?設想一下:各種內容直接出現在你的屏幕上,那是你真正在乎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個app名字。
目前我們起碼在正確的方向上取得了一點進展:推送通知本身可以方便地集成到操作系統上,抽象于產生這些通知的app。不過這還是需要你從3000款app中做出選擇、加載,然后同意推送才行。如果app能像Circa或Nuzzel那么聰明的話,內容就可以基于流行度、朋友喜好、或者突發新聞來進行推送。但是通知的消費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果收到新內容通知,內容又正好是視頻,那么應該可以很容易就能推送到電視,這個過程應該不需要加載app然后找到那個可笑的圖標才能導到電視去。如果電視已經打開,是不是干脆直接作為觀看選項顯示出來就行了?
未來的主屏需要以內容為主導,而非把內容隱藏在背后的app圖標。目前開放的web已經部分具備內容主導的特性,現在是時候應用到設備上了。能夠讓我們隨地獲得相關內容的web、鎖屏,以及技術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果Nest能夠檢測出對室內溫度的控制模式的話,那么我們對媒體也一樣可以辦到,而且是對自己手上的每一款設備都能如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