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英+王順英
摘 要: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為了應對由此帶來的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迅速采取了高達4萬億的擴大內需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中各地大規模的基礎實施建設對此具有很大的貢獻作用。本文在回顧有關經濟學中風險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以廣西區銀行業涉及的基礎設施信貸現狀為例,主要通過對政府融資平臺的考察,來分析銀行基礎設施信貸面臨的風險,并進而提出有關如何應對此類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措施。
關鍵詞:基礎設施;風險管理;信貸風險
一、基本概念
1.基礎設施的定義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銀行組織了一系列關于基礎設施的研究工作,并在1995年集中發布了其研究成果--《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為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在這份報告中,世界銀行著重研究了經濟基礎設施,并定義其為永久性工程構筑、設備、設施和它們所提供的為居民所用和用于經濟生產地服務。這些基礎設施包括公用事業、公共工程以及其他交通部門。
2.風險的定義
經濟學中的風險就是由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或然狀況,而所謂的“不確定性”是指行動的結果總是被置于某種概率P之下的。風險不一定意味著損失,可能會帶來好的結果,也可能帶來壞的結果。
3.信貸風險
銀行在從事信貸業務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不可能全部了解授信企業的情況;另外,對于未來所有會影響授信企業信用質量事件的發生與企業存在著預期上的分歧,而這種分歧有可能使銀行在無法真正了解授信企業信用質量時而做出錯誤的授信決定,從而給銀行的未來收益帶來損失。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受理貸款業務時面臨的信用風險,包括信用違約風險(Default risks)和信用息差風險(Spread risk)兩大類型
二、當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潛在風險的現狀(以廣西區為例)
截至2009年6月末,廣西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817.59億元,比年初增加1707.52億元,貸款增幅排名全國第三位。據測算,新增貸款(扣除票據融資)中,有70%以上投向了基礎設施行業。
1.運行特點
(1)平臺公司數量眾多,經營狀況普遍不佳。據初步統計,至6月末,全區共有170家融資平臺,其中省級10家、市級62家、縣級98家,平均一個市有3-4家,一個縣有1-2家。據不完全統計,政府融資平臺累計虧損總額為159.6億元。
(2)籌資金額較大,且以銀行貸款為主。平臺公司融資運作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此外還通過發行債券、“銀政信”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理融資等其他方式籌資項目資金。初步統計,6月末廣西各平臺公司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項目中,未達到項目資本金要求額度的貸款達172.93億元,占全部貸款的11.92%,資本金存在不到位的情況。
(3)授信總額迅速增加,貸款余額占比較高。至6月末,廣西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各地市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的授信總額3076.27億元,貸款余額1450.95億元,貸款余額占同期全區銀行業各項貸款的比重為21.28%。
(4)項目開工條件不足,資金閑置率高。至6月末,轄區內各平臺公司未使用資金達551.22億元,占比37.99%,比4月末上升5.62個百分點。項目開工條件不具備是資金閑置的原因之一。
2.面臨的主要風險
(1)地方政府債務信貸化不斷加劇,政府背景信用風險加速放大。信貸極度寬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無約束大量舉債和“銀信政”理財產品的爆炸性發行已成脫韁之勢,投融資平臺的潛力正被用到極致。但是,種種加高融資平臺公司杠桿率的融資安排,實際上等同于放大了財政資金運作的杠桿率,造成地方政府隱形負債的大舉擴張,潛伏的財政結構性風險和財政信用風險凸顯。
(2)項目資本金缺口風險。目前融資平臺公司普遍存在資本金“不到位”、“不能及時到位”和“資本金不實”的現象。據初步調查,當前融資平臺公司主要通過六種運作模式以充作項目資本金:一是“銀信政”模式為融資平臺或項目帶來資本金,最終撬動更多的銀行貸款;二是信托公司發行信托計劃,銀行相應給予授信;三是取得“政策性貸款”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六是用土地出讓收益作資本金。
(3)“信用+保證”的增信方式不斷累積政府的‘隱性負債,隱含系統性財政風險。據調查,平臺公司的還款保障嚴重依賴不同形式的信用增級:政府出具“承諾函”,承諾若干年內給予平臺公司財政補貼、應收賬款作質押(即BT模式)、財政支持設立償債基金、平臺公司將所持國企股份質押、土地質押擔保等。這些承諾既是平臺公司還本付息的最主要來源,也是平臺公司增信的主要方式。從單個平臺來看,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隱含著系統性財政風險。
(4)信貸結構失衡愈演愈烈,貸款向部分行業、客戶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廣西信貸領域的“親政府化”或“國進民退”步伐呈明顯加快態勢。從行業看,平臺公司貸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土地儲備等領域;從客戶看,銀行機構授信主要集中的平臺公司主要有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占24.17%)、廣西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占12.1%)、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占11.37%)。銀行貸款的“親政府化”和行業、客戶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
三、銀行加強基礎設施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總的來說,要防范基礎設施信貸風險,必須將風險管理作為系統工程,建立長期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摒棄只注重規模擴張和近期效益的短期經營行為,完善銀行公司治理,加強內控合規體系建設,確保銀行健康、持續發展。具體有以下幾點:
1.要加強法律風險的防范。銀行應依法審核政府背景的貸款承貸主體、擔保主體的資格和履約能力,對不符合《擔保法》規定的抵押擔保手續要重新予以落實或追加新的擔保,確保貸款項目的合法、合規。
2.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地方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也是銀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銀行應與地方政府、監管部門等共同維護地方信用秩序,促進信用環境建設,積極采取措施解決當前地方政府背景貸款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3.要加強銀行新授信管理,調整信貸結構。銀行應對所處經營環境保持全面、深刻、清醒的認識,加強項目和營銷規劃,推進組合管理,細分市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注意提高系統營銷能力。要堅守風險管理的底線,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市場準入標準、達不到國家環評和排放要求的項目,要嚴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繼續加大對重點優質客戶的授信支持力度,促進授信業務可持續發展。此外,適當控制對一般加工業的貸款,限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
4.要嚴格執行貸款各項流程、規定及政策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在大力支持業務發展、提高審批服務效率的同時,一定要嚴格執行授信決策流程、授權管理規定及各項政策要求,做到令行禁止。銀行風險部門特別是盡責、評委、審批人員既要積極服務業務發展,也要牢記自身崗位職責所在,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做好風險把關工作。審批后要做好基礎工作,嚴密防范操作風險。
5.要加強風險監控,深化貸后管理,推動結構優化調整。深入分析外部環境的形勢特點和變化走向,重視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密切關注國家有關政策的出臺和調整情況,并根據本行實際情況,重點加強對主要行業、地區發展態勢的研究。通過對外部環境的監測和分析,及早發現風險信號,早采取措施,早調整結構。
參考文獻:
[1]李海楓.數據挖掘技術在反洗錢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0(21)
[2]王小燕,周建民.數據挖掘技術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研究[J].華南金融電腦,2005(05)
[3]李曉輝.銀行信息化發展中的數據挖掘分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11)
作者簡介:宋建英(1978- ),男,北京人,貴州財經大學2012級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企業戰略管理方面的研究;王順英(1979- ),女,漢族,浙江省常山人,貴州財經大學2012級MBA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市場營銷方面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