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作為銀行的極為重要的研究領域,那么其收益與風險之間的平衡性也是我國商業銀行追求的主要目標。本文將以一般商業銀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國商業特定的國情形式下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過程中的管理制度的缺陷來分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存在的緣由。并在此緣由的前提下,切實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的發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我國現有金融管理制度環境。在此大環境下改變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環境,確立宏觀經濟指導與市場自我調節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加快建設以市場為主導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機制。以探尋在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和收益關系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收益;平衡
在我國現有的體制下,市場經濟自由化程度不高,而作為市場經濟的風向標,我國的金融市場尤甚,市場自我調節的不完善和市場自我的盈利標準勢必會造成作為金融領頭羊的商業銀行信貸以貸款作為主要盈利來源,故而,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風險仍是信貸風險。
但是在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規避制度是相當不完善的,僅就中國農業銀行來說,在政企分離過程中,其信貸風險規避制度也是有所欠缺,那么如何較好地形成一個理想化的信貸風險與收益關系之間的平衡,則是商業銀行需要思考的問題。須知,在現有的制度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收益之間能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性關系是具有相當的難度。市場經濟規律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越高,那么它存在的收益可能性就越大,同樣的,它存在的損失概率也就越大。
本文將以一般商業銀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國商業特定的國情形式下管理制度的缺陷來縫隙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存在的緣由,并在此緣由的前提下,切實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的發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我國現有金融管理制度環境,在此大環境下改變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環境,確立宏觀經濟指導與市場自我調節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加快建設以市場為主導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機制。以求實現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收益兩者間相對平衡的關系。
筆者將試圖從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中來探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收益關系的不平衡性原因以及在日后的股份制改革中,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做到銀行信貸風險與收益之間的相對平衡。
一、信貸風險與收益不平衡的原因
商業銀行的運行的基本宗旨就是盈利,而盈利的主要手段就是貸款.。由于我國市場化經濟不夠完善,銀行的自我管理機制有所欠缺,所以相對于一般銀行,銀行信貸風險存在的幾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存在的信貸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關系就有了其必然性。
中國農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始于2007年,是國有銀行中實行股份制改革較晚的一批,由于其他銀行較早改革,所以農行的改革應該是較其他銀行相對容易,但是這種利益追求下的風險卻時常發生,爛賬壞賬仍大有存在。如遼寧省海城市某鎮政府以給人名義向鎮農業銀行貸款一百萬,在相關手續缺失的情況下,農業銀行最終貸款,其結果就是資金無法追回。又如2008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應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原本經驗領域集中“三農”的中國農業銀行銀行理論上受到的沖擊較小,但是結果并非如此,這是由于中國農業銀行將大量的資金注入火爆的房地產行業,當年,農行上市的A股板塊跌至2.68元,這在IPO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深層次來看這種原因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和整個體制的不合理導致了商業銀行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以最大利益為追求目標而忽略了其存在的較大信貸風險因素。具體原因有
1.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不成熟。這種不成熟有諸多的方面,具體可分為:1、自我經營與管理水平不高。盡管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銀行也在這種改革浪潮下實現了與行政體制一定的分離,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我國國有銀行實現了股份制度,其商業管理理念,銀行管理意識,風險管控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市場信貸風險管理制度。但是我們需要看到,這種二三十年的市場改革本身就存在時間的短促性,加之體制內的束縛,這種改革無法呈現出大刀闊斧式的改革,這也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自身存在了不足。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存在風險預判機制相對不完善,作為一個盈利機構,其主要宗旨就是盈利,當商業銀行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其中存在的風險因素,沒能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那么其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和風險可能往往是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當風險發生的時候,處理風險缺乏相應的解決渠道,不能及時調整想對應的處理辦法,這也是我國商業銀行為何會出現諸多爛賬,壞賬的一個原因。2銀行自身效率低下,在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諸多體制遺留下的問題,權責不明確,監管機制不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還處在股份制改革的進程中,但是這種制度還不夠完善,所以會存在很多部門權力與義務之間的不協調,辦事效率會變得較為低下,當然這種效率的低下勢必也會造成銀行收益的損失,同樣會有造成銀行在處理信貸問題時,效率拖沓,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控制力。3、缺乏專業素養。這不僅指的是銀行自身的職業素養,也指的是銀行職員綜合素質和知識水準的參差不齊。一方面,銀行自身存在著職業素養的缺失,在面對收益高的市場領域,銀行資金過多流入,這就造成了資本的相對集中,資金的集中注定也會造成信貸風險的增大和收益的不穩定。在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源相對緊缺,特別是優質客源,這種優質客源指的是還款快,借款多的客源,一般是大型國有企業或者政府。為了爭取這些優質客戶,銀行資源過于集中,“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籠子里”的的理論,告訴我們商業銀行的資金集中也會造成信貸風險的增大,加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規避制度的不完善,其中存在的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勢必也會增大,收益回報高,銀行資本就會集中流入,這種結果就是銀行信貸風險會越來越高。另外一方面,銀行職員專業素養良莠不齊。在銀行的聘用中,存在著關系因素大于專業素養的某些怪異現象,導致許多專業素養不高,業務素質不強的人員進入銀行,再加之我國商業銀行處在高速發展中,銀行人員大量則加,但是這種增量不增質導致他們大多缺乏專業培訓,風險規避意識較弱,大量專業素準缺失的人員與社會也來越脫節,再加之銀行缺乏有效而合理的獎勵機制,專業人員流失嚴重,銀行無法形成一個相對封閉,完善的信息和管理系統。endprint
2.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不完善。盡管我國實行的法制社會,但是在法制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領域框架結構的不完善,這種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完善的,而是要通過長久時間和精力去完善的。由于監管制度的不完善無法滿足銀行自身的發展,在金融市場化的進程中,監管制度的缺失,也會導致商業銀行道德準則與法律準則的降低,商業銀行道德準則與法律準則的降低勢必也會以商業銀行收益作為運行準則,在這種驅動力無法受到相關法律制度的約束,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也會增加。
3.行政領域的干預。盡管十八大倡導以市場為主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市場機制,但是這種市場機制的發展和完善任重而道遠,我國商業銀行盡管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其運營過程中,政府起到了相當大的干涉作用。一方面,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資金運轉是以政府為導向的,那么這一部分銀行的信貸重點則集中于此。另外一方面,銀行貸款業務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政府貸款,但是,政府貸款中出現的壞賬爛賬,銀行往往是自吞苦果,無法收回其貸款。如遼寧省海城市某鎮政府以給人名義向鎮農業銀行貸款一百萬,在相關手續缺失的情況下,農業銀行最終貸款,其結果就是資金無法追回。
二、股份制改革后期的發展方向
既然我國商業銀行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往往忽略其信貸中存在的風險,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加快我國市場經濟自由化,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實現政企分離制度成為銀行信貸風險與收益關系相對平衡的重要措施。這里不僅就中國農業銀行而言,而且是整個中國商業銀行需要共同攻克的難題。
1.完善銀行信貸管理機制。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結合的產物,內因是根本,商業銀行信貸的問題還得從自身解決。(1)完善信貸等級制度,我國商業銀行對于信貸風險預警機制的缺乏,才導致其壞賬的頻發,商業銀行需要對客戶的信用等級和還款能力做一個相對完善等級劃分,以確定能夠貸款的金額和還款的周期,這樣才能較好的規避風險。(2)加強人員的專業培訓,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這種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商業銀行自身的專業素養,另外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規避優秀員工的流逝。(3)建立完善的銀行監控制度。首先是要保證銀行自身資金的安全,這不僅是對銀行體制的監控,而且是對涉及到重要領域打員工的監控;其次,政審分離,降低爛賬發生的可能性。
2.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于我國商業銀行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多達四千多部,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條規出現重疊。而且,我國商業銀行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與修改的依據仍是較早頒布的四大法律,這四大法律頒布時間較早,其中的諸多內容條規都已經和現代金融領域與金融發展脫節,已經很難滿足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需要了,我國的重要法規制度需要根據現有形勢的發展而適時作出改變,以此來適應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
3.實現合理的政企分離。這里的企業指的是我國商業銀行,國有銀行在改革之前,其基本格局政企合一,傳統的企業運用方式弊端依然明顯。某種意義上,國有銀行也作為行政機構,在很多情況下,政治服務依舊是商業銀行的主導力量。傳統運用方式和企業格局嚴重限制了國有銀行的發展。所以實行科學合理的政企分離制度可以建立有效的企業市場運營機制,改變傳統國有銀行固有觀念,使之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4.轉變政府職能。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是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政府職能的轉變重點之一在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如何實現商業銀行的更大自由化,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政府需要真正轉變其職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服務工具。
三、結語
我們也需要看到我國商業銀行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利好一面,那就是銀行的營業額節節高升,這與他們近些年所做的改革是分不開的,銀監會此前發布的2013年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4.5%。按此計算,五大行的凈利潤占全行業的61%,按去年366天計算,五大行平均日賺23.6億元。
總之,銀行作為商業機構,它是以收益為宗旨的,那么追求利益是商業銀行的天性。但是商業銀行作為調節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杠桿,它所扮演的只能遠高于其他實體經濟,那么在追求利益的同時,銀行也需注意其風險規避,以實現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收益二者之間的關系處在一個合理平衡的枝節點上。本文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為模板探討了信貸風險與收益不平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筆者的個人見解,以期能夠給我國的商業銀行降低信貸風險與提高銀行收益一定的借鑒意義,最終實現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與銀行收益的相對合理平衡。
參考文獻:
[1]李松青.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思考.2005 年.
[2]宋彥超.試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價值工程,2010.
[3]何國勇.對加強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思考[J].南方論壇, 2008.
[4]巴曙松,林宇靈.經濟回落時期中國銀行業的挑戰:從風險管理角度的考察[[J].國際經濟評論,2008,11
[5]陳四清.論在規范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中推進風險管理改革[[J].國際金融研究,2004,12.
[6]豐吉闖,李建平,高麗君.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模型選擇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1 ,11.
[7]胡利琴,李燦,梁猛.基于組合理論的中國商業銀行風險整合和資本配置研究[J].金融研究,2009 ,3.
[8]李江,劉麗平.中國商業銀行體系信用風險評估一基于宏觀壓力測試的研究當代經濟科學[J].當代經濟科學,2008 ,6.
作者簡介:王楓(1986- ),漢族,女,山東青島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國銀行青島城陽支行,員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