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會計信息化是一次具有進步意義的變革,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新思想會計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背景。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產生了一系列沖擊和影響,傳統會計理論出現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討了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傳統會計理論;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經逐漸走進各個領域,會計信息化系統應運而生,為會計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如何對傳統會計理論體系進行改革是我國會計學界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會計基本假設的拓展
1. 會計假設
會計假設是進行會計活動的基本前提,是對會計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進行合理判斷的過程。傳統會計會計理論與會計信息化中的會計假設有所不同,在傳統會計理論中,會計主體的空間范圍較為明確,是以有形的實體組織為主。然而在會計信息化中出現了一些臨時性結盟組織,造成會計主體難以確認,具有模棱兩可、整合等特性。傳統會計主體和會計信息化會計主體的存續期長短有差異,但都不能無限期地存續,都面臨著破產清算的風險。
2.會計分期假設
為了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及時總結,將企業的連續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許多個連續的長度相同的期間即為會計分期假設。然而,由于會計信息化下會計信息可以進行實時加工和傳送,會計期間長短趨向于無窮小變為可能,大大縮短了財務報告時間,與傳統會計中規定會計期間是重要內容有較大出入。因此,有些學者提出將會計分期假設換成對交易期間的假設,對于這一看法,需要明確的是會計分期假設是為了使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可比性得到保障,會計信息化只對會計期間的長短產生影響,并沒有改變人們對會計信息的本質需求,沒有否定會計分期的存在。若將會計分期假設換成“交易期間假設”,由于各個交易期間間隔很難保證一致,反而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貨幣計量假設
貨幣將假設是指會計主體假定貨幣幣值穩定,并把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用于記錄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隨著會計信息化,虛擬貨幣在企業間流動速度逐漸加快,虛擬貨幣信息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貨幣逐漸從實際的價值衡量物向觀念的產物轉變,從而造成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性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貨幣為基本單位的價值信息,貨幣計量假設出現一定的矛盾。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電子貨幣可以替代貨幣計量,對于這一看法,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虛擬貨幣是貨幣計量的形式之一,對貨幣的符號化有推動作用,但不可能消滅貨幣,而且虛擬貨幣并沒有超越價值范圍。除此之外,貨幣也并非充分穩定,但為了使會計信息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堅持幣值穩定假設是有必要的。
二、會計職能的強化
會計職能就是會計能做什么,是對會計工作本質的體現,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高度自動化的信息處理使會計職能得到更好的反映。除此之外,在傳統會計理論下,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繁重、重復、困難,而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會計日常工作方面得到減輕,使得會計人員能夠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方面投入更多,這樣一來,會計管理職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會計信息的及時傳遞非常重要,實時跟蹤會計信息能及時將企業內部信息及供應鏈實時信息提供給工作人員,方便及時的進行決策、預測和控制,從而使會計的規劃、調節、監督等各項職能得到強化。
三、推動會計目標的實現
會計的目標即為會計行為所應達到的境地和標準,也對會計所提供信息的內容和形式等各個方面形成約束,同時也明確指示了會計的方向。目前,理論界對于會計目標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受托責任觀”,二是“決策有用觀”。事實表明,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會計目標應該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者相融合,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實用的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化的應用和推廣不僅不會改變傳統會計的目標,而且通過會計信息化對網絡技術的利用,推動了會計目標的融合和實現,更好地滿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
在整個會計處理過程中,最末端的產物就是財務報告,財務報告是會計處理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相關信息給信息需求者。在傳統會計理論中,財務報告模式是一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展示交易情況的一種通用會計信息,比較單一,是一種貨幣化信息,而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信息需求者對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趨向于全面、多樣、及時性的信息,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明顯已經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財務報告采用在線實時報告模式,充分發揮了網絡的優勢,為信息需求者提供一種全面、通俗、及時的財務報告,這樣一來,信息不僅更具有時效價值,而且信息具有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內容和形式,能完整、及時的向信息使用者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項信息。
五、權責發生制確認標準的進步
在傳統會計理論下,權責發生制的確認標準是對企業當期已經發生的收入、費用進行確認,不能確認沒有實際發生的交易、不是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而在新準則中,明確表示企業應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確認、計量和報告各項會計事項。然而,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這一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出現較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饋較慢,無法對企業經過長期生產經營積累形成的無形資產以及企業的金融資本進行確認,對于企業的現金流量信息、決策的預測性信息等重要信息無法反映,從而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在電子商務交易中,企業的費用進出均發生在相同的交易期,此時,傳統的權責發生制所存在的前提無效,造成企業收入和支出費用無法進行確認,因此,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會計確認基礎變為收付實現制,需要收付實現制聯合權責發生制進行信息確認。
六、 會計計量屬性形式的豐富
會計計量不僅為其他會計處理程序提供基礎,同時它也是其他會計處理程序計算形成的結果。會計計量模式不僅包括計量對象,還包括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兩個要素。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以歷史成本對會計事項進行計量已經無法準確核算無形資產、衍生金融工具等要素,也不能準確反映出產品的真實價值,出現反映會計信息滯后現象,從而造成公司管理層對市場變化脫離掌控,對經營策略的調整失去了實效性,會計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的職能沒有發揮出來。由此可見,要完整和準確反映企業的生產活動、經營活動以及財務狀況,擴充和豐富會計計量屬性的具體形式是必經之路,在會計信息化準則中,會計計量屬性形式的擴充已經有所反映,傳統會計理論下的歷史成本原則已經成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并引進了其他5項會計計量屬性形式,分別是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并明確規定了計量規則。由于計量屬性不同,其優勢和缺陷也各不相同,因此,最好將各種計量屬性分開進行處理和計算,得出的不同結果分別交給信息需求者,以滿足他們他們多樣化的要求。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各方面產生了沖擊和影響,使傳統會計理論出現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地方。要想滿足會計信息化的新要求,滿足客戶多樣化的信息要求,會計理論就不能只停留在修補傳統會計理論上,而要對傳統會計理論進行革新,更好地對會計信息化的進步進行規劃。
參考文獻:
[1]劉淑燕.淺談會計信息化對會計理論的影響[J].現代商業,2012(23).
[2]張渭育.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影響的再思考[J].當代經濟,2012(18).
[3]楊黆.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J].職業技術,2013(11).
[4]洪江岸.淺談會計信息化對會計理論的影響[J].金融經濟,2014(02).
[5]趙贏.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影響的研究與分析[J].華章,201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