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本刊顧問,曾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等職,十八屆中央委員,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主要著作有《多視角看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怎么看怎么辦》、《化對抗為對話》、《從心開始的腳步》等,論文《社會學否定之否定的進程及其內在矛盾》曾獲中國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論文獎。
中央發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個口號,似曾相識卻也新鮮,似很簡單其實深刻,看看明白常常糊涂。
如果只講“人人為我”,使不得!馬克思、列寧都引用過狄德羅的話,人人圍著轉的大寫的“我”,就像一架“發瘋的鋼琴”。鋼琴發瘋,節奏就亂了;人發瘋,方寸就亂了;都發瘋,世界就毀了,鋼琴也沒了聲響,“我”也消失了。
如果都來“我為人人”,當然好!古人崇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情懷;今人更應向往“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雷鋒精神。這才是動人心弦的召喚,是理想社會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
毋庸諱言,這個慷慨高歌,當下還難以作為現實社會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所以,應該兩方面都講——既要我為人人,也要人人為我,才比較全面可行。
其實,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與我們今天講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理是相通的。
但孔子教誨、耶穌圣諭,在市場經濟面前,都會遭遇“言者諄諄,聞者藐藐”的尷尬。市場經濟中,每一經濟的個體都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資本的本質;每一真實的個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人的本性。由此演出了一部部劇烈競爭的活劇,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秩序,從而在整體上推動了效率至上的發展。但市場經濟的求金逐利,難免讓人迷心逐物。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如果人人向錢看,就會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市場經濟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在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大家都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
怎么辦?馬克斯·韋伯倡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在基督教文明中推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靠一種“宗教精神的力量”來維持和制衡。據說這一套也曾管用,可是在華爾街鼓搗出的金融危機面前顯然失靈了。電視劇《紙牌屋》更把金錢萬能的勾當揭露得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也不能不去面對:在資本盈利和個人謀利被激活后,如何把資本沖動與誠信道德、把物質追求與精神信仰成功結合的問題。市場經濟不斷給我們帶來“財氣”,也形成無所不在的“地氣”。界定和處理人我關系,不能不接好這個地氣。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回應全社會的利益關切。
我們倡導的人我關系,光唱高調沒有用,道德底線要守住,只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說起公私關系,無非八種情況:大公無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學習賢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鑒于日常的、多數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實做人;要說的“常理”,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應該社會關愛人人,人人感恩社會,每一社會成員都充分感受社會的溫暖與和諧,反過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守望相助,蔚然成風。如此良性循環,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化解了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人皆富起來——人人為我,人人皆君子——我為人人,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責任編輯/吳文仙)
葉小文,本刊顧問,曾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等職,十八屆中央委員,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主要著作有《多視角看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怎么看怎么辦》、《化對抗為對話》、《從心開始的腳步》等,論文《社會學否定之否定的進程及其內在矛盾》曾獲中國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論文獎。
中央發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個口號,似曾相識卻也新鮮,似很簡單其實深刻,看看明白常常糊涂。
如果只講“人人為我”,使不得!馬克思、列寧都引用過狄德羅的話,人人圍著轉的大寫的“我”,就像一架“發瘋的鋼琴”。鋼琴發瘋,節奏就亂了;人發瘋,方寸就亂了;都發瘋,世界就毀了,鋼琴也沒了聲響,“我”也消失了。
如果都來“我為人人”,當然好!古人崇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情懷;今人更應向往“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雷鋒精神。這才是動人心弦的召喚,是理想社會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
毋庸諱言,這個慷慨高歌,當下還難以作為現實社會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所以,應該兩方面都講——既要我為人人,也要人人為我,才比較全面可行。
其實,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與我們今天講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理是相通的。
但孔子教誨、耶穌圣諭,在市場經濟面前,都會遭遇“言者諄諄,聞者藐藐”的尷尬。市場經濟中,每一經濟的個體都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資本的本質;每一真實的個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人的本性。由此演出了一部部劇烈競爭的活劇,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秩序,從而在整體上推動了效率至上的發展。但市場經濟的求金逐利,難免讓人迷心逐物。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如果人人向錢看,就會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市場經濟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在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大家都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
怎么辦?馬克斯·韋伯倡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在基督教文明中推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靠一種“宗教精神的力量”來維持和制衡。據說這一套也曾管用,可是在華爾街鼓搗出的金融危機面前顯然失靈了。電視劇《紙牌屋》更把金錢萬能的勾當揭露得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也不能不去面對:在資本盈利和個人謀利被激活后,如何把資本沖動與誠信道德、把物質追求與精神信仰成功結合的問題。市場經濟不斷給我們帶來“財氣”,也形成無所不在的“地氣”。界定和處理人我關系,不能不接好這個地氣。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回應全社會的利益關切。
我們倡導的人我關系,光唱高調沒有用,道德底線要守住,只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說起公私關系,無非八種情況:大公無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學習賢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鑒于日常的、多數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實做人;要說的“常理”,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應該社會關愛人人,人人感恩社會,每一社會成員都充分感受社會的溫暖與和諧,反過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守望相助,蔚然成風。如此良性循環,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化解了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人皆富起來——人人為我,人人皆君子——我為人人,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責任編輯/吳文仙)
葉小文,本刊顧問,曾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等職,十八屆中央委員,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主要著作有《多視角看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怎么看怎么辦》、《化對抗為對話》、《從心開始的腳步》等,論文《社會學否定之否定的進程及其內在矛盾》曾獲中國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論文獎。
中央發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個口號,似曾相識卻也新鮮,似很簡單其實深刻,看看明白常常糊涂。
如果只講“人人為我”,使不得!馬克思、列寧都引用過狄德羅的話,人人圍著轉的大寫的“我”,就像一架“發瘋的鋼琴”。鋼琴發瘋,節奏就亂了;人發瘋,方寸就亂了;都發瘋,世界就毀了,鋼琴也沒了聲響,“我”也消失了。
如果都來“我為人人”,當然好!古人崇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情懷;今人更應向往“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雷鋒精神。這才是動人心弦的召喚,是理想社會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
毋庸諱言,這個慷慨高歌,當下還難以作為現實社會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所以,應該兩方面都講——既要我為人人,也要人人為我,才比較全面可行。
其實,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與我們今天講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理是相通的。
但孔子教誨、耶穌圣諭,在市場經濟面前,都會遭遇“言者諄諄,聞者藐藐”的尷尬。市場經濟中,每一經濟的個體都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資本的本質;每一真實的個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人的本性。由此演出了一部部劇烈競爭的活劇,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秩序,從而在整體上推動了效率至上的發展。但市場經濟的求金逐利,難免讓人迷心逐物。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如果人人向錢看,就會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市場經濟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在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大家都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
怎么辦?馬克斯·韋伯倡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在基督教文明中推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靠一種“宗教精神的力量”來維持和制衡。據說這一套也曾管用,可是在華爾街鼓搗出的金融危機面前顯然失靈了。電視劇《紙牌屋》更把金錢萬能的勾當揭露得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也不能不去面對:在資本盈利和個人謀利被激活后,如何把資本沖動與誠信道德、把物質追求與精神信仰成功結合的問題。市場經濟不斷給我們帶來“財氣”,也形成無所不在的“地氣”。界定和處理人我關系,不能不接好這個地氣。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回應全社會的利益關切。
我們倡導的人我關系,光唱高調沒有用,道德底線要守住,只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說起公私關系,無非八種情況:大公無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學習賢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鑒于日常的、多數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實做人;要說的“常理”,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應該社會關愛人人,人人感恩社會,每一社會成員都充分感受社會的溫暖與和諧,反過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守望相助,蔚然成風。如此良性循環,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化解了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人皆富起來——人人為我,人人皆君子——我為人人,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