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鋒
少林功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門派”或者“拳種”,而是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靈魂的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
少林功夫是在禪定的高靜狀態下產生的,是學佛修禪的副產品,體現的是少林僧人對超常智慧、超常神力的渴望和追求。菩提達摩奠定了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地位,也是少林功夫的智慧源泉。千年少林武學始終奉菩提達摩為少林功夫的智慧神。大約從唐朝開始,觀世音菩薩愿力信仰影響到少林功夫的發展,催生了少林功夫的力量神。經過歷史的演變,緊那羅王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從元末至明朝開始,成為少林功夫的力量神。盡管在明清時期傳入民間后,少林功夫獨特的佛教屬性出現了簡化、弱化的趨勢,甚至出現了禪宗智慧信仰的闕如,但對于力量神緊那羅王(俗稱挪挪爺)的崇拜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佛教禪宗對于少林功夫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少林功夫的風格和特點上?!叭蛞粭l線”正是禪宗單刀直入、直指人心的外在表現。少林功夫的各種套路動作,除個別以外均在36個左右,短小精悍。這些功夫起源時的功用,除了技法之外,完全與禪修相同,主要是讓修習者在練習中能集中精力,使心境定在較少的念頭上,用以收散亂之心,由動入靜。
學佛從念誦佛祖法號“阿彌陀佛”開始,閱藏萬卷、洗去留塵,最終回歸到一聲“阿彌陀佛”。
修禪是從內性回到內心。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少林708套功夫,不論經過怎樣的千變萬化、移閃攻防,起勢在哪個位置,收勢也會回到那個位置上。猶如學佛修禪,穿越千山萬水、歷盡酸甜苦辣回到最初,好像原地沒動一般,其實已經獲得超越和解脫。佛理、禪理、拳理,理理相通、萬法歸一。少林武學講究修心生定,因此少林僧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禪拳合一”的理論。
不信佛、不學禪,練習少林功夫很難達到高深的境界,甚至對于傳統拳譜的理解和覺悟都會出現障礙。
我們不妨以少林功夫的最基本套路小洪拳為例,來具體談論少林功夫與佛教禪宗的關系。
拳術是功夫的基礎。明代的軍事家和武術家何良臣在他的專著《陣紀》中說:“學藝先學拳,次學棍。拳棍法明,則刀槍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者為諸藝之本源也?!鄙倭中『槿环Q為少林拳的母拳,號稱十八拳之母,是練功學武必練的基本拳法,一切少林拳法皆由小洪拳演繹而來。少林寺內一直有“小洪拳練三年,不到三年不出師”的傳統,師父也會告誡好高騖遠、缺乏耐心的徒弟說“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毒”,意思是只要把小洪拳練好了、學成了,就足以徒手擊殺和自衛防身,在此基礎上學習其他的少林功夫也能觸類旁通、點到即會。眾所周知,少林小洪拳是一套系統的理法合一的攻防技術。其形姿小巧玲瓏,節奏嚴謹;技法剛健有力,樸實無華,招含攻防,重于實戰,自始至終行在一線上,突出了少林拳術的全部特點。但很少有人知道,小洪拳的招式動作蘊含著佛家的智慧,甚至直接引用了佛門儀軌。
少林小洪拳有兩個招式是少林功夫數百個套路中再沒有出現過的獨特動作,一個是“懷中抱月”,一個是“白云蓋頂”。這兩個招式的名稱雖然也出現在其他套路如大洪拳、羅漢拳的拳譜中,但內容卻完全不同。在最基礎、最簡單的少林小洪拳中,“懷中抱月”和“白云蓋頂”分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動作,這兩個動作突出展示了少林功夫的佛教屬性和文化特質。我們都知道古人傳下來的拳譜是智慧的結晶,是經歷時間和實戰雙重檢驗的結果,尤其對少林功夫來說,非攻即防,絕對沒有多余的動作。然而,少林小洪拳中的這兩個動作卻讓人很難分辨出攻防之用。如果說“白云蓋頂”還能附會地說成撥開對方雙手,防護頭部、保護下盤的話,對于“環中抱月”這個動作,古人連牽強辯解的機會都沒有留給我們。當然,民間拳師中,有人用大幅度的摟抱動作最后定勢來演練“懷中抱月”,也有人在拆拳時說“懷中抱月”可以防御襲擊腹部拳腳,但這些終究都是一家之言,難以服眾。對于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空間和少林功夫的發源地及核心地來說,小洪拳的“懷中抱月”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一直都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雙手疊加放在胸前的簡單動作而已。
古人為什么這樣設計少林母拳?
只有少林僧人才能解開謎團。所有信佛出家的人對于佛手印都很了解,所有修禪者也都知道打坐時有一個最初級、最基礎的手形——彌陀印。少林小洪拳第一式“環中抱月”就是佛手印——彌陀??!為什么學拳先要做一個彌陀印呢?我們說過,少林功夫是在禪定的高靜狀態下產生的,小洪拳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少林功夫,自然沿用了坐禪的最基礎的手形。當然,這也是告誡所有習武者,練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少林寺僧人,練習功夫的初始一定要告訴自己和對手“我是一位佛者”,不同于其他武術門派?!度A嚴經》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睂W習少林功夫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修禪悟道、學法成佛,而少林功夫只是八萬四千個法門中的一個而已。
“白云蓋頂”是少林小洪拳的第二個動作。這個“白云蓋頂”與大洪拳中的“白云蓋頂”完全不同,準確地說來也有佛教的意義。我們都知道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后,“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地下,唯吾獨尊”。日本著名佛學思想家鈴木大拙認為“唯吾獨尊”的吾(我)也就是“無”。“白云蓋頂”表達的正是“無我”的意思。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功夫之道瞬息定存亡、纖毫見高低,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自信、勇敢才是第一要素。佛教徒是了脫生死、無所畏懼的。具體到少林功夫上,首先要培養的就是習武者不畏生死、自覺自性,以達到“無我之境”。唯有如此,才能讓習武者知道自己是命運的主宰,才會在功夫的對決中成為站著的、有資格說話的人。
在明代,少林功夫代表了軍事技術的最高水平,突出表現在技擊方面。武功的高低是戰斗力的標志,在戰場生死搏殺中瞬間決定生死,已經不是簡單的輸贏或者站著和躺下的分別,也正因為如此,少林功夫才具備了非常強的生死搏殺的實用性。確切地說,少林功夫并不適合表演,過分講究實用必將在觀賞性上大打折扣。尤其是少林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短小精悍”等特點,完全不如大開大合、張揚舒展、高空翻騰、旋轉劈叉好看。也正是這個原因,很多少林功夫并不為人所知。
西方的運動學和醫學都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生理解剖的對象是尸體,穴位、經絡則只存在于活體。用西方運動學、醫學來研究和看待少林功夫無異于緣木求魚。少林功夫招招致敵,是因為在生死搏殺中能用一招制服對方絕對不會用兩招,能用一秒絕對不會用兩秒。少林功夫中的點穴功法作用就在于在后發制人、反敗為勝之前,能從時間上爭得先機。人體中有很多穴位,如肘部的曲池、肩上的肩井、腕部的內關、俗稱為虎口的合谷、膝下的足三里等很多穴位,一旦被擊中就會產生瞬間甚至數秒的麻木或者麻痹,短暫失去戰斗力。
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用心法指導一切,所斗之術為“心”法之爭,非“形”法之戰。在歷史上,禪武合一成就了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體系中的正脈和主流地位?;鹌鞯拇笠幠J褂靡约昂推綍r代的到來,使得少林功夫的功能發生了偏重,健身養生、藝術表演所帶來的文化交流等社會化功能得到加強。但是無論如何,必須承認攻防格斗是少林功夫的根基和生命所在。如果連基本的防身都做不到,少林功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會顯得十分可疑。正因為如此,少林寺這些年一方面著重于假借各種藝術手段展示少林功夫之美,另一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財力用于挖掘、整理、集結傳統的少林功夫,意在使這一獨特的東方文化根深葉茂,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