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杰 張建平 梁惠琴等
我國青少年視力不良率長期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視力不良主要為近視,文獻報道,近視占學生視力不良73.27%~98%\[1\]。
多項研究表明,近視發生的病因復雜,受遺傳、環境、行為、營養等多因素影響,防控困難,采取單一手段難以達到防近目的\[2\]。只有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學生的近視才能有效解決\[3\]。
本研究關注家長在學生視力不良防控中的作用。對家長開展健康教育跟蹤,觀察此干預模式對防控學生視力不良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季成葉\[4\]的研究顯示,視力不良率、“疑似近視率”及其嚴重程度在青春期的增長最迅猛。司梅\[5\]的研究則表明,小學四、五年級與初一、高一年級學生視力不良增長趨勢迅猛。因此,本研究選取小學三年級(即視力不良增長高峰前期,也為青春發育早期)的學生及家長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在上海市花木社區2所小學(花木社區為城鄉結合地區,2所小學分別為城鎮和鄉村的代表學校)開展。2所小學三年級分別有4個班和6個班,以班級為單位將2所學校的單數班作為對照組,雙數班作為干預組,其中干預組學生和家長各183名,對照組學生和家長各177名。2年健康教育跟蹤過程中因轉學等因素造成部分對象失訪,最終干預組172名,對照組162名。
1.2干預時間
從2012年初至2014年初,對干預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跟蹤,對照組此間接受常規學校衛生工作指導。健康教育前后調查兩組家長和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的知、信、行,每半年進行一次視力檢查。
1.3教育內容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視力不良病因與危害,視力檢查與驗光的意義與正確方法,視力不良(近視)發展特點,近視預防方法,近視治療主要手段與目的等。了解學生用眼、作息、飲食等習慣及照明、鍛煉等具體情況,并根據學生視力對家長進行個體化宣教。
1.4教育方式
集中宣教與一對一教育指導結合。學校家長會集中宣教,明確視力不良病因及近視防控重要性。根據學生視力正常、輕度、中度、重度4個類別對家長行個體化跟蹤指導。
1.5視力檢查
視力檢查方法及視力低下分段依據《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細則》\[6\],采用自然光線下標準對數視力表,與被測眼距離5 m,懸掛高度為5.0行視標與多數受檢者雙眼呈水平位,檢測者為專業醫務人員,按先右后左順序檢查\[6\]。裸眼視力低于5.0為視力低下,視力4.9定為輕度視力不良,視力4.6~4.8定為中度視力不良,視力≤4.5定為重度視力不良。
視力歸類統計以個體為單位,兩眼視力不平衡者以視力不良程度較高眼為準;視力不良率統計以視力不良人數為準。
1.6調查問卷
問卷分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由花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專家指導下設計,內容涉及基本情況和家長(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相關知識、信念、行為。問卷中涉及的“近視”指調查前已由醫院明確診斷為近視。問卷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組醫務人員對家長(學生)作說明后,由家長(學生)自行填寫。
1.7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分析;使用SAS 9.3進行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家長健康教育對家長知識行為的影響
2.1.1教育前后家長知識行為得分的變化對家長問卷中知識和行為相關問題賦分,正確得1分,錯誤0分;知識題滿分16分;行為題滿分7分。教育前后對家長的知識和行為得分分別比較,結果見表1。提示教育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知識、行為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教育后干預組知識、行為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2.1.2影響家長知識行為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設置變量及賦值見表2。分別進行家長知識和行為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法,并對方程式作假設檢驗,提示似然比檢驗分別為χ2=365.504,P<0.001及χ2=187.712,P<0.001,回歸方程成立,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表4。
分析提示,家長學歷、戶籍、學生近視情況及組別*時間對家長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具有顯著影響,其中組別*時間交互作用表示教育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家長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OR=51.470)。另外家長學歷、身份、年齡、學生近視情況以及組別*時間對家長視力不良防治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母親的行為得分顯著高于父親,組別*時間交互作用表示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家長視力不良防治行為得分(OR=3.789)。
2.2家長健康教育對學生知識行為的影響
2.2.1教育前后學生知識行為得分的變化對學生問卷中知識和行為相關問題賦分,正確得1分,錯誤0分,知識題滿分8分;行為題滿分13分。教育前后對學生知識和行為得分分別比較,結果見表5。
2.2.2影響學生知識行為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設置變量及賦值見表6。分別進行學生知識和行為的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法,并對方程式作假設檢驗,似然比檢驗分別為χ2=169.017,P<0.001及χ2=22.971,P<0.001,回歸方程成立,回歸分析結果見表7、表8。
分析提示,組別、時間、戶籍、父母近視情況及組別*時間對學生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具有顯著影響,其中組別*時間交互作用表示對家長教育干預能間接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OR=3.948)。另外,時間、學生視力分度對學生防控行為得分顯著影響,而組別*時間即教育干預未進入學生視力不良防控行為得分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提示干預對學生行為的影響不大。
3討論
家長健康教育跟蹤顯著提高家長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及行為得分,并間接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健康教育獲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預后視力不良防治知識的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視力不良防治的行為得分母親顯著高于父親,可見母親在家庭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比例高,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并督導孩子相應習慣建立和堅持的能動性強于父親,健康教育對母親的效果更好。
教育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但對學生防控行為的影響卻不明顯,且干預組與對照組學生視力在健康教育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教育過程中學生跨越近視高發的四、五年級,不良讀寫習慣與生活方式此前早已養成,雖在過程中防控知識水平提高,但行為糾正困難且緩慢,而學生行為對視力有顯著影響。因此,學生視力不良控制效果難以立竿見影。
健康教育獲得成效但學生視力不良卻難以控制,學生行為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表明視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獲得更好成果,且家長教育應從孩子幼兒階段起始,以從小養成孩子正確的讀寫習慣與科學的生活方式,抓住預防視力不良的時機。
家長作為學生監護人,家庭防近視環境營造、學生正確讀寫習慣培養和督導、日常飲食、鍛煉安排,特別是視力不良防控手段選擇均掌握在家長手中,即使無法避免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但一旦學生視力下降,家長的正確行為對視力不良特別是近視發展的控制也非常關鍵。提倡對家長進行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據學生視力情況對家長行個性化指導,教育從學生幼兒階段起始且應長期堅持,教育對象可以母親為主。
4參考文獻
[1]藤鐵波,李婷.青少年近視眼的綜合保健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學生近視眼的防控原則\[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353-354.
[3]黃佩貞,張弛,郭堅明,等.衛生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預防近視健康教育干預模式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31-33.
[4]季成葉.我國中小學生視力不良和疑似近視流行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2):97-99.
[5]司梅,蔣驊,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區部分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455-456.
[6]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
3討論
家長健康教育跟蹤顯著提高家長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及行為得分,并間接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健康教育獲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預后視力不良防治知識的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視力不良防治的行為得分母親顯著高于父親,可見母親在家庭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比例高,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并督導孩子相應習慣建立和堅持的能動性強于父親,健康教育對母親的效果更好。
教育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但對學生防控行為的影響卻不明顯,且干預組與對照組學生視力在健康教育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教育過程中學生跨越近視高發的四、五年級,不良讀寫習慣與生活方式此前早已養成,雖在過程中防控知識水平提高,但行為糾正困難且緩慢,而學生行為對視力有顯著影響。因此,學生視力不良控制效果難以立竿見影。
健康教育獲得成效但學生視力不良卻難以控制,學生行為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表明視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獲得更好成果,且家長教育應從孩子幼兒階段起始,以從小養成孩子正確的讀寫習慣與科學的生活方式,抓住預防視力不良的時機。
家長作為學生監護人,家庭防近視環境營造、學生正確讀寫習慣培養和督導、日常飲食、鍛煉安排,特別是視力不良防控手段選擇均掌握在家長手中,即使無法避免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但一旦學生視力下降,家長的正確行為對視力不良特別是近視發展的控制也非常關鍵。提倡對家長進行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據學生視力情況對家長行個性化指導,教育從學生幼兒階段起始且應長期堅持,教育對象可以母親為主。
4參考文獻
[1]藤鐵波,李婷.青少年近視眼的綜合保健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學生近視眼的防控原則\[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353-354.
[3]黃佩貞,張弛,郭堅明,等.衛生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預防近視健康教育干預模式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31-33.
[4]季成葉.我國中小學生視力不良和疑似近視流行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2):97-99.
[5]司梅,蔣驊,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區部分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455-456.
[6]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
3討論
家長健康教育跟蹤顯著提高家長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及行為得分,并間接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治知識水平,健康教育獲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預后視力不良防治知識的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視力不良防治的行為得分母親顯著高于父親,可見母親在家庭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比例高,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并督導孩子相應習慣建立和堅持的能動性強于父親,健康教育對母親的效果更好。
教育顯著提高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知識水平,但對學生防控行為的影響卻不明顯,且干預組與對照組學生視力在健康教育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教育過程中學生跨越近視高發的四、五年級,不良讀寫習慣與生活方式此前早已養成,雖在過程中防控知識水平提高,但行為糾正困難且緩慢,而學生行為對視力有顯著影響。因此,學生視力不良控制效果難以立竿見影。
健康教育獲得成效但學生視力不良卻難以控制,學生行為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表明視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獲得更好成果,且家長教育應從孩子幼兒階段起始,以從小養成孩子正確的讀寫習慣與科學的生活方式,抓住預防視力不良的時機。
家長作為學生監護人,家庭防近視環境營造、學生正確讀寫習慣培養和督導、日常飲食、鍛煉安排,特別是視力不良防控手段選擇均掌握在家長手中,即使無法避免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但一旦學生視力下降,家長的正確行為對視力不良特別是近視發展的控制也非常關鍵。提倡對家長進行學生視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據學生視力情況對家長行個性化指導,教育從學生幼兒階段起始且應長期堅持,教育對象可以母親為主。
4參考文獻
[1]藤鐵波,李婷.青少年近視眼的綜合保健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學生近視眼的防控原則\[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353-354.
[3]黃佩貞,張弛,郭堅明,等.衛生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預防近視健康教育干預模式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31-33.
[4]季成葉.我國中小學生視力不良和疑似近視流行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2):97-99.
[5]司梅,蔣驊,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區部分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455-456.
[6]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