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刮起強風,對傳統企業形成巨大沖擊。互聯網思維指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用戶、產品、市場、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由于互聯網極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能夠掌握更多的產品、價格、品牌信息,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市場由廠商主導逐漸轉變為消費者主導,消費者“用腳投票”的作用凸顯,消費者主權時代真正到來。
一、學生消費者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在一般的商業領域,“消費者是上帝”的觀念深入人心,誰爭取到消費者,誰就能獲得商機、實現盈利。但是高等教育這一特殊行業,學生消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學生消費者(Student Consumer)的概念及其相關理論最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主要根源是高等教育的經濟負擔逐漸從政府社會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費上漲;二是學費在高校總收入中的上升;三是生均公共經費減少。
“學生消費者”身份的確立與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密切相關。高等教育市場化使學生變成了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學生與高校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又增加了“消費者與教育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學習者,不再是原始意義上的學生,而是轉變為知識的購買者、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和“用戶”,而大學教師也不再是獨享學術自由的知識分子,必須擔負提供學生滿意的教學服務的職責。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選擇性教育階段,各大高校之間生源競爭日益激烈,導致大學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出現變化,以尊重學生消費者主權的觀念在大學中逐漸形成,學生消費者地位日益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主選擇性大大增強,學生消費者有權選擇適合自己、滿足自身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務、類型、就讀方式和課程結構。學生的選擇將決定大學未來的發展,高等學校必須盡量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教授在《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問題》講座中指出“大學中通常包括三種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學生權力。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制約行政權力的是學術權力。在將來,真正能制約行政權力的是學生權力。當收費越來越高時,學生權力就會越來越彰顯。”很多高校教師經常抱怨90后的學生喜歡曠課,上課不是玩手機就是睡覺、看小說之類的,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群體性問題,這種現象固然有著學生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不妨采用互聯網思維的用戶思維來分析一下。學生消費者權利之一是學習的自由和獲得最優質的教育,當教師提供的教學服務不能滿足學生消費者的需求時,他有權利“用腳投票”,轉而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而反觀我國如今的高等教育,出勤率依然是成績考核的一個指標,即使學生不喜歡教師提供的教學服務也必須到課,上課變成一種強制消費。試想,如果商品和服務是消費者切實需要的,有人會付錢而不消費嗎?如果教師提供的教學服務是學生消費者需要的,學生還會交著高額學費的同時放棄上課嗎?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互聯網思維將沖擊一系列傳統行業,教育行業也在其中。互聯網思維的核心用戶思維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在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樹立“學生消費者”的觀點,教學方式改革的背后是教師思維方式的變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也最能反映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作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大學教師應該重新進行自我定位和反思,克服舊有的教學習慣,將新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真正的教學行為,將用戶思維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下以財務管理教學為例對互聯網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做一下探討。
二、挖掘學生消費者的學習需求
財務管理實務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內容繁雜、難度大、綜合性強。學生對教學的基本需求有以下方面:教師知識淵博、嚴而有道、以身作則;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師能夠將基本理論和財經新聞融合講解;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對課堂學習環境的期望值高;希望減少課堂上的緊張和焦慮,對來自教師和同學的鼓勵需求強烈;喜歡和同學進行合作學習。
知識需求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社會知識和溝通技巧。學生注重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前沿性,重視基本理論的運用,希望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除了專業知識,學生在大學教學課堂上還希望能夠獲得綜合性的培養,對社交知識、為人處事的技巧也有強烈的需求。
在授課方式上,學生最喜歡的授課方式是實際操作,不喜歡枯燥無味的理論陳述,反感被動的接受和教師照搬書本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財務管理概念和理論,競爭性的氛圍更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是案例教學,學生喜歡在有趣的故事案例中學習基本理論,特別是和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夠聯系的案例,從案例中受到啟發和激勵。
三、構建以學生消費者為中心的課堂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的本質不應當是知識的灌輸,而應當是獨立思考人格的建立,現代化教育的核心應該是讓學生自由發展。學生消費者地位的凸顯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在思想上真正走下講臺,平視學生,坦誠開放地與學生溝通,主動和學生交流,具有向學生學習的精神。大學之前的教育延續性使得學生總體呈現出看、聽、記筆記、不發言的學習狀態,教師提問回答不踴躍,最后陷入自問自答的尷尬境地。其實,學生都有表達的欲望,但或是出于害羞、或是出于害怕答錯往往沉默,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甚至在適當程度上示弱,表示希望學生能夠幫助解決問題。
2.團隊學習和競賽學習相結合。企業在招聘時都非常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大學生也表示喜歡和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團隊學和競賽學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財務管理實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行組建學習團隊,成立一家虛擬公司,自行確立公司名稱和企業文化,劃分角色進而制定公司制度,選定經營的行業。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公司的形式展開,作業以小組形式提交,并且進行競爭排名。一方面使得學生能夠站在公司的宏觀角度來理解財務管理的知識和理論,另一方面則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鍛煉其溝通能力,激發其競爭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在授課過程中的知識點講解可以學生組建的虛擬公司為例,比如在講解應收賬款的時候,可以把數個在同一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作為對象,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的虛擬公司被其他小組拖欠款項該如何解決,商業信用、三角債、信用經濟、應收賬款管理等基礎知識就運用到了實踐中。教學過程中,虛擬公司之間可以展開競賽,比如模擬籌資、模擬招聘,在競爭的氣氛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要為小組公司爭取最大化利益,從而能全情投入學習,提高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3.借鑒企業培訓的教學方法。企業培訓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值得借鑒的有游戲訓練法、角色扮演法、情景訓練法等。游戲訓練法是企業在培訓員工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活躍培訓現場氣氛,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可提高被培訓者的好奇心、興趣和參與意識,在游戲對抗中讓學員領悟、總結所學知識。財務管理的很多基本理論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將這些理論知識有機地融入游戲對抗,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述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時,可以采用分組對抗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用10張A4紙搭建紙塔,紙塔的高度代表收益,規定的時間和材料則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企業的運營是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進行。搭建結束后每組成員經過討論,向全班展示成果并說明在搭建過程中對風險和收益的理解與認識。這種融合了動手與小組對抗的教學方式,能夠把枯燥的概念形象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結合課堂講授的內容從而深入理解理論知識。
在財務管理實務課堂教學中引入沙盤教學則可以有效地運用角色扮演法和情景訓練法。財務管理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的MBA教學,沙盤為財務管理教學提供了一個動態、具體的財務管理實踐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學生通過組隊競賽、角色扮演、崗位體驗和模擬運營置身于高仿真的企業財務活動,使學生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經營活動中加深對財務管理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做中學、學中做”鞏固知識,擺脫財務管理理論抽象的局限性,枯燥的財務問題在充滿參與性和對抗性的課堂環境中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管理技能。[基金項目:云南財經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教學研究項目)《財務管理實務》課程研究(YC2013C16)]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