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13期省管干部進修班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首次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戰略構想和“以點帶面,連線成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重要思路。2014年4月,李克強同志在第13屆博鰲論壇演講中,提出要“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項目”。
一、新絲綢之路建設為江蘇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新絲綢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支撐之路。江蘇目前正處于從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現代化轉變的關鍵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給江蘇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有著30億人口的大市場,是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市場;絲綢之路經濟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資源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使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江蘇省經濟互補,關系著江蘇經濟的轉型升級,是江蘇省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點。
新絲綢之路是推進東中西合作示范區的契合之路。2011年,國務院批準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并正式批復《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以連云港為東起點的隴海蘭新鐵路沿線11個省(區)面積達360多萬平方公里、GDP總額為9.3萬億元,大約分別占全國的1/3和1/5。輻射區域既有我國糧、棉、油主要產地,也有煤、石油、天然氣、鹽、鋁、鋅、鐵等礦產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紡織、機械、汽車、醫藥、化工等產業基礎較為雄厚,配套能力較強。作為全國唯一以區域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綜合改革示范區,江蘇省秉持“依托大陸橋,服務中西部”的宗旨,強化“江蘇省是中西部的江蘇省,示范區是東中西共有的示范區”的意識,充分發揮江蘇省新亞歐大陸橋便捷的出海通道作用,不斷創新合作機制,促進政策共享,投資130億元興建示范區、先導區(徐圩新區)基礎設施,初步形成“一區七園”發展格局,吸引了260多家中西部企業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設立商務辦事機構,有效地服務了中西部開發、開放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共建。今后,連云港將鼓勵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以參股、控股等形式,參與港口、碼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新模式。進一步創新利益共享機制,對總投資5億美元或3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方式,自主確定利益分成比例,真正實現合作共贏,發揮好東中西示范區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以點帶面作用。
新絲綢之路是對接東西雙向開放的集聚之路。江蘇省向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距離不足500海里;向西通過新亞歐大陸橋,可輻射大陸橋沿線地區和國家,將太平洋沿岸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緊密聯系起來,具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是隴海蘭新沿線地區乃至中亞國家的重要出海口岸和過境運輸通道,為提升國際化水平和吸納發展能力發揮積極作用。
二、江蘇新絲綢之路建設面臨的挑戰
國際方面。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是政治博弈的敏感區域,世界大國紛紛加大對這一區域的戰略投入,增加了我國進入的掣肘因素;部分國家政局不穩,局部沖突時有發生,一些國家法律不健全,貿易風險較大;有的國家之間缺乏政治互信,利益訴求不同,多邊合作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難度大;少數國家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持有既合作又防范的矛盾心態,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有些國家對我們期望值過高,存在“免費搭車”心理,抬高了我們進入的門檻。
國內方面。在對外工作中,部門、地方、企業和社會組織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既不利于力量的統籌,也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對沿線國家法律法規、投資環境和文化習俗研究不夠,準備不足,企業走出去存在一定盲目性;與大多數沿線國家有關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制度滯后,保障境外投資安全的手段和渠道有限。
三、加快江蘇新絲綢之路建設的戰略構想
提升戰略合作規劃的融合度。一是找準戰略定位。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框架下,有針對性地制定江蘇省與“絲路”沿線國家貿易與投資發展規劃,圍繞能源、產業發展,加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布局,在更廣領域開展區域合作,在更大范圍集聚要素資源,在更深層次融入國際經濟循環。積極與商務部等有關司局和駐外經商機構溝通銜接,了解和掌握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熟悉當地各項法律和經貿政策,尋找合作商機。與商務部研究院合作,開展“絲路”沿線國家貿易與投資國別比較研究,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保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二是促進戰略對接。積極對接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主動參與“一路一帶”建設,進一步開拓對內、對外開放空間。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參與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勇于實踐,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新時期區域合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強化產業協作和產業轉移,擴大與中亞、日韓及中西部地區的交流合作,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要素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三是形成戰略格局。放大向東開放的力度,做好向西輻射的廣度,增強連云港、徐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充分發揮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作用,提升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增強南通、鹽城沿海節點城市綜合實力,加快打造沿東隴海線、沿海“一橫一縱”產業帶和城鎮軸,使之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造國際交流合作的開放網。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轉型,推進江蘇與沿海港口和沿邊口岸的便捷通關合作,提升口岸服務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水平,構建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全方位國際化開放通道。一是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支持進一步調整省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資源,支持連云港綜合保稅區設立,著力推進外向型企業集聚,推動國家東中西區建設,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充分發揮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優勢,支持連云港等城市申報設立自由貿易港區;積極支持南通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鹽城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和宿遷區域協調發展綜合改革試點,促進形成更多的制度創新成果。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高層推動,加快協調、推進國內相關線路前期工作,尤其是重點推進相關瓶頸制約路段線路批件審批工作,加快連鹽鐵路、青連鐵路建設,發揮“T”字型線路重要作用。重點推進新亞歐大陸橋運輸通道建設,積極爭取恢復過境運輸路徑,開通國際鐵路班列。開通到日本、韓國的航線,加快推進與日、韓的空中通道建設。扎實推進以連云港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設,加快鹽城大豐港、濱海港和南通洋口港、呂四港等港口建設和發展,加強港口現代專業裝備配置,形成空鐵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和中轉集散中心,暢通貿易和經濟合作的國際大通道。三是加快外承內生源頭建設。抓住用好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戰略機遇期,依托蘇州等毗鄰城市,深入學習,主動對接,融合互動,積極作為,借鑒創新,全面提升緊鄰上海的輻射力。以中哈物流中轉基地建設為抓手,積極引進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建立物流分撥基地,與中亞國家在鐵路運輸、物流倉儲等方面加強共建共用合作。積極推進出口加工區、物流保稅中心功能整合,爭取設立中哈物流貿易園區和綜合保稅區。提高省、市開放功能,大力培育國際化企業、國際化人才,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政府服務、文化氛圍等軟硬件國際化水平,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沿海開放的開明包容水平。endprint
搭建貫通東西內外的大平臺。一是搭建貿易促進平臺,促進經貿往來。發揮江蘇經濟、科技、文化、旅游優勢,堅持服務貿易發展與物流貿易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文化創意和旅游觀光產業,引導培育一批服務貿易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著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提升江蘇省產品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品牌影響力。引進國際高端產業、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促進江蘇省產業升級,壯大外貿規模,打造江蘇外貿“升級版”。 二是搭建經濟合作平臺,擴大聯姻范圍。加快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市場步伐。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產業合作融合。加強與長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區合作,促進我國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和東中西部經濟聯動發展。依托江蘇省農業技術、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等產業優勢,緊盯中亞與新疆等內陸市場,強化對口援疆工作,加強在能源、礦產、農業、旅游等領域的合作,鼓勵企業參與新疆等地內陸地區油、氣、煤資源勘探開發,促進新疆等內陸地區商貿物流、特色旅游、金融、信息、科技等服務領域產業的發展。爭取與中亞國家合作建設大型油氣化工等項目,支持江蘇省內裝備制造企業、勘探設計單位拓展中亞市場。在現有勞務合作的基礎上,加強調研指導,暢通合作渠道,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擴大外派勞務規模。發揮無錫農業高新產業技術示范區優勢,在中亞合作建設良種繁育、節水農業等現代農業項目。三是打造東中西資源匯聚平臺,帶動內陸經濟發展。我國中西部地區缺乏直接參與國際合作的開放平臺,成為其發展的制約因素。按照打造“一帶一路”交匯點的最新定位,扎實推進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做優規劃,做好配套,做強產業,不斷放大示范區的先行先試作用。依托快速、便捷的陸路運輸大通道和港口,打造面向內陸地區的國際要素流動渠道和開放平臺,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支撐帶的重大機遇,發揮連云港較強的鐵路、公路和水上運輸等綜合運輸集散功能。
構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高地。認真落實“八項工程”,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大力支持新興產業中成長型、創新型“領頭羊”企業和民營經濟、小微企業,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一是在新興產業壯大上發力。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的思路,把產業布局調整與結構優化結合起來,積極引進技術水平高、投資規模大、產出效益好,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重大項目,引進能夠體現東部地區技術優勢與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更好結合的優質項目。加快發展有前景、有優勢、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做大現代物流、研發設計、金融商務、濱海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注重發揮重大產業項目的帶動作用,鼓勵和引導大型臨港產業向沿海合理轉移和集中。鞏固和提升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工業、臨海石化、海洋漁業、濱海旅游等海洋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醫藥、海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二是在企業主體創新上出招。繼續推進產業合作基地建設,設立進出口資源深加工和產業承接與轉移基地,支持中西部城市和企業設立“區中區”、“園中園”,進一步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和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三是在科技人才支撐上突破。人才是江蘇沿海地區開發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資本”。引進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大中型企業,發展本地區支柱產業以及為之服務的產業鏈,形成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剛性需求。積極創辦或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增強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加強江蘇沿海三市的人才工作制度配套,在人才的引進制度、評價制度、服務保障制度和激勵回報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發揮海洋強省的驅動力。一是完善臨海城市功能。充分發揮江蘇沿海、沿江地區南連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域,北接環渤海經濟圈,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以沿海地區為縱軸、沿江兩岸為橫軸的“L”型特色海洋經濟帶優勢,抓住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快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功能,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增強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服務支撐能力。二是建設海洋經濟軸帶。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錯位發展、合理分工和良性競爭,以個性化發展強化海洋產業特色,以優勢互補提高開發效益,分別以連云港為核心建設北部海洋經濟區,以鹽城為核心建設中部海洋經濟區,以南通為核心建設南部海洋經濟區三大海洋經濟軸帶,提高區域海洋經濟綜合利用率。三是提升海洋產業定位。快速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海洋產業,促進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臨海、臨江產業園區為載體,面向中西部地區以及西亞地區,優化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交通運輸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濱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海洋優勢產業。
責任編輯: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