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這是電視劇《立秋》中一晉商的家訓。
許久以來,我無數次地“揣摩”這一家訓,并決定將這一家訓用五年時間請一百位書法家寫成條幅后搞一個展覽。或許有人會認為我這樣做有什么企圖,說實在的,我沒有想那么多。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為了發財,而是感覺這短短的兩句話中隱含了人生的很多東西。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生造物主都給予了應有的事業和自己追求的人生價值,而要完成自己人生應有的事業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必須時刻、不斷地勞作和付出。
我之所以要說這一家訓,是因為由此我想到了目前彌漫在我們周圍的一種被標簽化的現象,和被標簽化后的同情與救助。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起初叫“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農村二字已經逐漸被淡化,演變成了“進城務工人員”。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叫法了,但在我看來,這種提法是先做了假定,是帶有標簽式的,甚至是帶有某種歧視的意義。
想想生活中類似的事象可謂比比皆是。諸如“弱勢群體”“貧困人口”“失足青年”“失足婦女”等,人為地把一些群體標簽化。
被標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被標簽化后人們對此開展的各種“活動”。
據有關報道,合肥一家奶茶店為環衛工提供免費冰飲,但沒有環衛工主動進店。店主邀請來的楊師傅說:“渾身汗味,怕影響人家生意?!焙攘吮妥吡?,楊師傅說,“還要清掃馬路呢。”
我引用這個報道,按常理應該對這個奶茶店的老板大加贊揚一番,但我要說的是,盡管這個店老板的出發點是好的,一般人都會認為奶茶店老板是積德行善,是做好事,但好事并沒做好,且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讓人感覺是在作秀。
奶茶店老板做好事響應者了了的結果就在于,事先對被救助對象貼了標簽,而救助的方式也不切合實際。首先在心理上讓環衛工低人一等,連喝杯冷飲都需要救助,其次在客觀上不切合實際,環衛工工作期間因為是室外作業,渾身上下不免帶有泥土,甚至身上還散發著汗腥味,而冷飲店一般都裝飾的比較豪華,從本能上都讓環衛工望而卻步,且即令是老板不忌諱環衛工的“臟”,購買冷飲的顧客也可能會對環衛工冷眼相看。于是,因為“怕影響人家生意”,奶茶店老板的好意并沒有被環衛工受用。
在奶茶店新聞前后還有一篇報道,說的是某縣縣政協一常委,為了能讓全縣286名環衛工每天免費吃早餐,4個多月來,他已慷慨出資10多萬元。報道說,這位政協常委晨練時,看到一位駝背老人正在掃馬路。經過交談,該老人已70多歲,每天凌晨四五點就開始清掃。寒暄中,該政協常委問老人怎么吃早飯,老人從旁邊的三輪車上取下一個塑料袋,里面是一個冷饅頭和幾個蒜瓣,車把上掛著一杯開水?!盁崴椭漯z頭,這就是我的早餐?!崩先苏f。因為這句話,那個政協常委就暗下決心,要改善全縣環衛工人的早餐質量。他先是把一份關于清潔工生存狀況的政協提案提交上去,同時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在該縣縣城設立了三個免費早餐供應點供環衛工免費用早餐,為此,4個多月就投入了十多萬元。
對于這件在常人看來本該受贊揚的事情,我發了一條不一樣的微博,指出“拿請吃飯來作秀,還不如把錢給環衛工補貼漲工資”,引來了不少媒體朋友的圍觀。甚至有人憤憤地說,“環衛工人不要吃早飯嗎?怎么就不合需求了。就算是惡人做有利于社會的事,我們也不該反對”。
事實上,我不反對人們做好事,而是想藉此呼吁人們不要搞標簽化的救助。試想,每個地方的環衛工都納入公務員序列,按照公務員的工資標準給環衛工發放工資,而不是雇傭些老弱病殘來掃大街,那我們的環衛工還需要商家“免費喝冷飲”“免費吃早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