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宇
摘 要:海爾集團作為中國家電行業的龍頭,如何加大國際市場營銷力度,特別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是國際化營銷戰略的重點。如今,經過在美國十五年的經營,海爾產品已經為美國本土人民所接受。海爾的成功關鍵在于本土化戰略,我國公司在走出國門時可以從海爾模式中學到可以模仿的經驗。
關鍵詞:海爾;本土化;中國跨國公司
一、海爾集團背景剖析
海爾集團創立于1984年,三十余年的奮斗,使海爾從一個處于崩潰邊緣的小企業發展到一個在全球擁有超過70000名員工,29個制造基地,8個研發中心和1357億人民幣營業額的巨人集團。根據歐瑞國際2010年發布的家電市場調查顯示,海爾的白色家電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為6.1%,蟬聯全球第一家電品牌。其中,海爾冰箱、洗衣機、冷柜所占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10.8%,9.1%,14.8%,均列世界第一。因此,海爾被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創新公司”之一。 海爾試水美國家電市場始于20世紀初,經過10年的探索和成長,如今,海爾在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本土化的知名品牌。
二、海爾在美國的營銷戰略
1.研發本土化:迎合消費者
為了更迅速地應對美國市場變化,海爾在洛杉磯建立了研發中心。為打開市場,海爾慎重選擇出它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即迷你冰箱。海爾堅信質量是維系企業生存的唯一源泉,始終專注于產品的研發和質量,因此海爾很快通過迷你冰箱贏得了美國市場。
2.產銷本土化:利用當地資源,創造本土形象
1999年,海爾投資3000萬美元于南卡羅來納州興建30萬平方英尺的生產中心,海爾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生產產品的中國公司,也由此走向“美國制造”之路。對海爾而言,消除“外人”的形象至關重要,加上產品質量是海爾一直強調的重點。在當地消費者優先考慮品牌和價格時,這一點使海爾變得更具競爭力。海爾在紐約成立了“海爾銷售中心”,它招募本土員工,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員工在與客戶溝通上會更加順暢。海爾在喬丹的宣傳片中插入DVD的廣告,于美國收視黃金時間段播出,融合美利堅精神,這樣就向美國人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海爾形象。
同時,海爾注重與當地政府和零售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建立生產中心投資時,海爾對當地做出的貢獻使南卡羅來納州政府將緊挨著海爾工業園的“協作大道”重命名為“海爾路”,這是在美國唯一以中國品牌命名的道路。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也被授予了“坎姆迪頓榮譽市民”稱號。
3.快速反應:以行動培養核心競爭力
“快”始終是海爾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自1999年在美國建立工廠以來,海爾到目前已經實現了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海爾在美國從只生產一種類型的產品,到現在已經全面打入白色、灰色和黑色家電市場;從只能在小商店出售,到現在全美十大超市全面上架。海爾就這樣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海爾能夠對市場需求的轉變做出快速響應。在海爾,當經銷商提出一個需求,海爾要做的是比其他跨國公司更好更快地滿足他們。
三、對其他中國跨國公司的影響
由于中國的跨國公司與國外的巨頭相比,往往在國外市場夾縫中求生,并不具備太大的優勢。海爾這一案例表明,適應市場,實現產品的“本土化”,才是打破窘境的生存之道。
1.走近市場
由于文化的差異和對環境的陌生,盡管中國的產品具有價格上的優勢,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誤解往往會導致企業運營上的虧損,因此需要收集第一手資料。最重要的是,市場的需求狀況風云變幻,只有當企業離市場越近,采取的措施才會更迅速。
2.打造品牌知名度
在國際市場,即使非名牌的價格一降再降,也少有人問津。因為它們缺乏知名度,也無法爭奪國際市場。張瑞敏不僅深諳品牌的重要性,也清楚中國品牌落后于世界知名企業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海爾在美國營銷的首選是保證產品質量,發展品牌形象,并與當地政府和廣告媒體保持密切關系。由于“中國制造”總意味著低端產品,大多數中國跨國公司都在努力轉變這種傳統形象,在打造品牌知名度上,海爾的做法值得借鑒。
3.建立公共友好關系,
海爾的成功與其注重公共關系策略是分不開的,友好的公共關系意味著雙贏。海爾創造了勞動力需求,為當地政府帶來了巨大貢獻,“海爾路”的出現標志著當地消費者對中國公司印象的轉變。國際競爭環境比國內市場要復雜得多,當中國的跨國公司業務擴展到海外,往往容易孤立地方政府和競爭對手,訴訟和驗證帶來的市場摩擦,使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國際戰略自然難以成功。當中國企業進入外國市場,應從當地政府和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尋求合作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海爾集團網站 www.haier.com.cn.
[2]崔新建. 國際市場營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