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路晴
摘 要: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表現為董事會需要向股東會負責,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股東會為主的模式的弊端已經凸顯,因此,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主要存在主導模式不合理,董事和監事的產生程序不健全,小股東權益保護不足,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當健全公司產權制度,明晰公司股東、董事的權責和分工,完善公司董事和監事的產生程序,確立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等。
關鍵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股東制度;董事制度;監督機制
隨著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公司也應時而生,并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組織形式。公司的發展也要求相應治理結構的變化。
一、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法理基礎
針對公司制度而產生的相應法人治理結構,在二十世紀30年代初,就有經濟學家提出了著名的“伯利一米恩斯假說”。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伴隨著公司制度的興,會產生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這是一個重要的特征;基于此,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也多以股東利益為中心,旨在追求盡量少的代理成本,要求公司的董事能夠忠實、勤勉地為股東的利益行事。而所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的管理機構和組織機制的統稱,以出資者與經營者的分離和整合為基礎,包含了董事會、股東會以及監事會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包含了資產所有人、職工、債權人之間的權責關系,規定了公司的相關管理和監督機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如下的特點:
1.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是公司股東的所有權。股東作為公司資產的所有權人,是公司賴以存在的根本,也是公司權威的源泉。公司股東可以憑借其擁有的股權實現對公司的一種控制,而這種控制權的實現方式主要指股東大會、股東會,公司股東可以更換對公司事務進行管理的董事會成員和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另外也可以決定公司的重要事項,這就深刻的反映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本質,就是以股東的資產所有權為核心,公司的管理和運作要以股東的最大利益實現為目標。當然,公司并不僅僅包含物質資本,還包含科技和勞力資本,公司的運作自然也不能忽視這些資產所代表的利益主體,另外公司作為一種組織需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因此,在股東主導之下,同時滿足其他資產利益主體和社會責任要求的前提,才能保證最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2.公司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運營理念。公司內每個組織機構之間都是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他們之間的權力和權利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彼此之間勢必有著矛盾和沖突,公司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原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并且實現公司內部權利與權力的合理配置。
3.公司制中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和制約。在公司內部,其物質資產所有權歸股東,管理權歸董事,監督權歸監事,這三個主體相互分離和制約,這構成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其中,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利機關,可以選任公司的董事,決定公司的合并分立、股東對外擔保等重要事項;董事會是公司的管理機關,需要執行股東會的決議,同時也需要針對公司制定行之有效的經營方案,管理公司的發展和經營狀況;監事會則是公司的監督機構,代表的是股東的利益,代替股東管理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行為。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1.公司的股權過于集中,小股東權益保障不力
我國的公司萌芽于計劃經濟,發展于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對公司的影響一直存在著。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公司內部股權過于集中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會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在這樣的公司中很難吸收小的股東進行投資,形成多元化的管理體制,更無法產生有效的監督機制。即使在這種體制之下,公司里的小股東,其權益也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這種現象在我國的國有企業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國的國有企業董事長是政府,企業的總經理是政府決定的,整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決策權都完全掌握于我國的政府手中,這樣被管理的過死的國有企業很難在市場經濟下有大作為。這樣國有企業中股東的權利形同虛設或者流于形式,這種局面下,小股東的權益自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整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完全由政府掌控了,總經理權力顯然過大。
2.股東持有的股分散導致股東會的決策效率低下,無法適應市場的競爭
在公司的股東中除了極少部分以企業為畢生事業的股東以外,大部分股東都只是為了牟利而投資,,這一部分股東只是將公司的股份視為一種牟利的工具,尤其是在他們持有較少份額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一種投機心理,這些股東可能數量不在少數,但是他們通常漠視集體的利益,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不夠用心,甚至為了避免損失會選擇退出公司,出賣股份。這些股東的存在分散了公司的股份,并且這些股份流通性往往比較高,而公司的經營決策有賴于股東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公司的經營決策,但是這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在實踐中,公司股東會的經營決策自然呈現出效率低下的一面。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雖然股東都享有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但是由于公司都實行所有權與管理權、監督權的分離,股東一般不參與公司具體事務的經營和管理,這樣股東會的經營決策也很難得到高效的執行。
3.公司的監事會監督不力,形同虛設
公司設立董事會的意義在于其自成一個獨立的機構,與股東會和董事會并存,監督股東會和董事會不合理的經營決策,保證公司合理、高效的經營決策。在實際生活中,大股東代表的利益主體與獨立董事代表的利益主體不同,大股東因為具有物質資產所有權決定的優勢地位排斥董事,限制董事發揮作用。作為監督機關的監事會,其監督職能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得到有效發揮。一方面,在公司,股東會在過分強勢的情況下,公司的監事會往往也隸屬于公司股東會,和股東會形成實質上的上下級關系,聽命于股東會。這樣的機制之下,公司的監事會不敢充分行使監督權,導致監督無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監事會的監督手段不甚高明,監督技術拙劣。雖然我國的《公司法》規定了監事會的資料查閱權、財務檢查權、股東會的提議權等等法定權利,但是在實踐中,監事會應當如何有效履行這些權利卻沒有完善的規定,因此,監事會這些權利在實現的過程中往往受到大股東的阻撓,使得其監督職權形同虛設。endprint
4.董事和監事的產生程序不合理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我國公司董事和監事都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會的董事長和副董事長則由董事選舉產生。但是這些董事和監事的來源法律卻沒有相關規定,現實生活中這些董事和監事的候選人名單有些是政府提名的,有些是換屆的董事會或者監事會提名的,這些候選人并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提出,因此,也不能保證選舉出來的董事或者監事較高水準。但是,公司的董事、監事如何產生,將直接決定著他們將來是否能發揮到相應的作用,顯然,現實生活中董事、監事的產生方式完全不符合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權分立的初衷,更無法杜絕公司法人治理過程中的專斷,保證不了公司健康的運營管理。
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
1.強調董事會的地位,保障董事會的經營管理權
曾經的公司法人治理過程中,公司股東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雖然提出了保護小股東的利益,但是仍然強調公司股東的中心地位。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的經營管理越發強調董事會的重要性,公司股東會和董事會的職責分工隨著公司管理專業化越來越傾向于授權于董事會。“董事會中心主義”的管理模式日趨盛行,因為它更能滿足由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公司規模擴大所帶來的一系列專業化和效率化的需求。過去過度強調股東在公司法人治理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已經大大限制了公司的發展,現在將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決策權更多的授予董事會是非常有利于公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順應市場專業化的需求,也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雖然,還有一些觀點認為,股東會和董事會的嚴格分化,將會導致股東中心地位的喪失,不利于維護股東的利益。但是,本文強調公司管理和經營權讓渡,并非否認股東對公司重要事項的決策權,也不是要股東完全放棄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僅僅是要求股東對公司的管理決策不再全面干預,保證公司董事會充分發揮其職能。
2.建立累積投票制度和限制表決權制度保障小股東的權益
累計投票制度是指股東大會需要選舉兩名以上的董事時,每一個股東手中每一股所代表的投票權與董事候選人的總人數與相等,股東在投票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投票權分散于不同的人,也可以集中于一個人身上,最后,按照得票數的多少來確定董事會的成員。這個過程中,董事會董事所得票數是股東手中票數與董事人數的乘積,這樣有利于防止大股東專權,保障了小股東的投票權,即實質上保障了小股東的利益。
限制表決權制度是指規定股東特定的持有股份比例,這一部分的股份,每一股代表一個表決權,股東超出這部分的股份每一股不能代表一個表決權,換而言之,股東超出限額部分的股份所代表的表決權比例下降,這樣做有利于限制大股東的表決權,保障小股東在表決過程中相對平等的地位。
綜上,這兩種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保障實踐過程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證公司在法人治理過程中更公正、合理。
3.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監督制約機制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有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權分立與制衡”的制度,這不僅保證了公司的所有權核心地位,還保證了高效的管理,但是,實踐中,“三權分立”制度形同虛設,尤其是具有保障力的監事會根本就無法發揮相應的監管、糾正職能。因此,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監督制約機制就顯得迫在眉睫。
(1) 規范監事制度,明確明確獨立監事的任職資格。獨立的監事是公司內部權力機制的監督者,應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既不淪為大股東代言人,也不是董事會的同盟者。這樣就要求獨立的監事應當具有較強的監督控制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需要具有豐富的管理、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知識與經驗。
(2)明確監事會的職權,使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監事會的監督重點應當放在公司經營決策的正當性之上,尤其從董事制定決策的程序上入手,考慮決策是否合理,同時,衡量決策的結果會否損害股東的利益,確保公司董事的決策正確性。另一方面,監事會應當享有特別的救濟權,也就是說當監事發現公司董事或者經理的行為損害股東或公司利益時,公司的董事又不愿出面解決的情形下,公司的監事可以直接采取措施,例如直接起訴,制止不利后果的發生。
(3)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吸收債權人和公司職工等相關的利益主體,與監事會一起監督大股東和懂事的行使權力。在我國,資本市場并不發達,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商業銀行的貸款,因此商業銀行自然成為公司較大的債權人,在對公司進行監管的過程中,將商業銀行等債權人納入監督人的范圍,有利于商業銀行等債權人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監督公司經營行為的正當性。而職工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將職工納入監督者的范圍,有利于發揮職工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緩和勞資糾紛,發揚公司的民主管理體制,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1]葉敏,周俊鵬.從股東會中心主義到董事會中心主義——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發展變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
[2]于東輝.完善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幾個問題[D].山東社會科學,2007(1).
[3]范健.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杜軍燕,張偉,朱伯玉.國有企業改革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J].商業研究,2009(8) .
[5]劉宗勝,張永志.公司法比較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6]梅慎實.現代公司機關權力構造論[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7]葉敏,周俊鵬.從股東會中心主義到董事會中心主義——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發展變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
[8]陳萌萌.論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J].商業研究,2005(2).
[9]于東輝.完善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幾個問題[D].山東社會科學,2007(1).
[10]楊震.論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D].中國法學,2003(1).
[11]滕佃軍.論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缺陷及完善[D].河北法學,2001(19).
[12]張文婷.論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商務(下半月),2010(11).
作者簡介:陳麗君(1989.3- ),寧波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路晴(1989.6- ),寧波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