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崢嶸
摘要:
景觀設計中的場所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空間有了與人的互動而形成。場所=空間+空間中人的行為,它集社會性、時間性、空間性以及使用性于一體。人性化的功能定位和實施在場所營造中就顯得極為關鍵。
關鍵詞:人性化;場所;功能定位;途徑
景觀設計學中的場所可以認為是一個空間有了與人的互動而形成的。場所=空間+空間中人的行為,它集社會性、時間性、空間性及使用性于一體。路易斯. 史泰博認為“為了營造成功的公共空間,人必須與空間產生聯系:‘擁有它。一旦人們成為空間的使用者,并開始認同空間,‘空間就慢慢變成了‘場所。” 功能是以“人”作為標準的。當一個空間有人出現時,他的目標通常會很明確,隨之就需要一個基本要素:使用功能。場所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基于使用性,景觀中場所人性化的功能定位就極為關鍵。一個場所是否人性化,不在于規模大小或復雜程度,而主要體現在是否滿足人的身心需求,是否具有明顯的讓人識別和記憶,并調動誘發人的情感的特征。
一、 場所中功能定位的影響因素
(一) 場所特征
場所實質上是由建筑表面、鋪地、節點、樹及街道設施等圍合產生的信息場,限定空間的同時也散發各種信息,這些信息與人交互作用就產生了空間體驗。塑造一個場所時,目標要求有:可達性、實用性、安全性、可見性、全局性、系統性、持續性、靈活性。而突出某個場所的特征,首先應建立該場所使用者行為的系統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空間形態和功能,注重小環境的相對獨立性與整體環境的協調性。場所的特征決定了空間的屬性和優劣,是整體環境塑造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 人的行為活動
人作為場所的主體,其行為活動對場所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人與場所之間又存在著復雜的雙向關系,一方面人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綜合各種環境信息并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場所作出判斷和評價,進而作出反應。人的行為心理是相互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場所功能是依據人的需求而來的,并非設計師能完全決定,它還會在發展中受到使用者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為活動的再塑。
(三) 時間因子
時間是篩選場所的利器,時間因子是鑒定一個空間功能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景觀各系統在同一空間中處于一種持續流動、互換、轉化的狀態,從場所形成起,就開始經歷著日升月落,雨雪風霜,洪澇干旱的考驗。同一場所在一天、一周或者一年之內不同時段,所具備的效用和提供服務的對象都是多變的,空間要素需要不斷調整。
(四) 技術條件
技術條件是一個可變性極大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工藝和景觀材料。創意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創意中不可避免的要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一方面被制約在當代的技術條件以及因技術含量所帶來的成本限制之中;而另一方面若當前技術不能滿足設計創意實現,新的需求則會反作用推動社會技術的革新。
三、 公共空間多功能整合的實現途徑
(一)尊重場地,合理運用景觀手段實現場所的功能集合
在發現和保持場所特征的基礎上,選用適宜的景觀手段改善功能結構。景觀手段要具有規范性、系統性、實效性和創新性。例如利用“化零為整”:對場地中可有可無的要素進行篩選。“求同存異”:在滿足最主要功能需求的同時,保留或增加少量具有發展價值的功能區域或設施。
(二)利用人的行為活動與場所間的互動性,優化功能結構
人的社會性特征決定了人與外界交流的必要。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更通過人的行為活動和心理感知與場所產生互動,不同背景的人在場所中完成復雜的信息交換。人的日常行為習慣奠定了場所的特性,而場所反過來又為人的行為活動提供空間依據,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共同體。
(三) 正視和協調場所中不同個體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場所中各要素配置方式和比例與整體環境的關系,就如同化學元素的組成一般。雖然基本元素相同,但由于數量和構成方式的差異,最終“化學性質”也相異。要素的改變可以更新系統,相同要素重新排序所得到的效果不同。場所中的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體,二是使用的人。
(四) 尊重時間演化所造就的景觀生長
時間作用于景觀環境所產生的變化,通常是使用者通過感性認識所獲得的。場所的使用功能不是永恒固定的,按晝夜、星期、季節、時間長短發生著變化,在使用過程中景觀要素會隨著時間發生改變,自然狀態下的植物會優勝劣汰,硬質景觀日漸磨損。面對這不可避免的情況,設計師在開始階段就應樹立一種延續的時間觀。
(五) 充分借助和發展高技術措施
城市設計相關的高技術成果,例如高科技集成設施,交通系統、安全系統、視聽系統等,都可在景觀設計中借鑒和實施。高技術的水平和高科技含量材料會極大促進場所功能的效果,借助高技術帶來設計的創新和價值是發展的趨勢。
三、結語
使用者對于場所功能的要求有很多,從沒有計劃的、完全自發到即興的、臨時的,再到反復思考所成的,各有不同。場所主要使用、附加使用與特殊活動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同的。在功能定位時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制約和促進,營造出人性化的場所,這是景觀設計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徐磊青,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行為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英]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K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