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克勤+張瑞青
摘要:
“天人合一”是道家很重要的一個哲學命題,它對我國的園林藝術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是中國園林最高的藝術追求,深刻的人們關于園林藝術的創作和園林藝術的欣賞。中國園林在整體的布局上,在動植物的配置上,都以和自然的和諧為追求。這種和諧并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和諧,我們有時候會打破形式上的和諧,追求精神實質的和諧。
關鍵詞:“天人合一”;園林;藝術;分析
所謂的“天人合一”簡單的來說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天人合一”是人、自然、社會和諧的一種愿望和方法,它既是一個目標,同時也是一種方法論。
一、“天人合一”的哲學闡釋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條根本觀念,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根基。這里所說的“天”其實是指“大自然”,而不是西方人所謂的上帝。中國人認為人的內心是一個小的天地,而宇宙則是一個大的天地,二兩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人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生生不息。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種理念影響了后來的許多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實際上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成,所以我們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
中國傳統文化不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絕對對立關系,相反,傳統文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儒家認為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生來就會有一個道德的準繩。而禪宗認為,人性中本來就有佛性,只不過在后天的世俗誘惑得迷失了,找不到了自己本來就有的佛性。如果人有一定的慧根,就會認識到自己所執念的欲望只是一場虛空,它就會回到本真的狀態,重新追求自己本來就有的佛性。而道家的觀念則更接近于“天人合一”的本質思想。道家認為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世間本沒就不該有那么多的規章制定。正是人有了太多的束縛和規則,所以人們才喪失了本性,和大自然對立起來。
二、“天人合一”理念在園林中的體現
意大利有臺地園,法國有平地園、英國有牧園、日本有水石庭,這些都不同于中國的古典園林,中國的園林是師法自然式的園林。“中國園林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是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獲得人之精英,生成藝術生命,從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諦、宇宙隱語,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為容量極大、輻射力極廣的審美意象”。由此可見,中國的園林高度的親近山水,這也是我國的古典園林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園林最根本之處。
“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是中國園林最高的藝術追求,深刻的人們關于園林藝術的創作和園林藝術的欣賞。中國園林在整體的布局上,在動植物的配置上,都以和自然的和諧為追求。這種和諧并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和諧,我們有時候會打破形式上的和諧,追求精神實質的和諧。“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山和水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地理風貌,它是中國的士大夫寄情的所在,也是比德的所在。中國園林的建造,往往會營造出和周圍山水環境高度和諧的樣式,建筑物隨形高下,融進大自然之中,富有詩情畫意和中國式審美情調的園林主人在這里感到了“內適外和”。
白居易的廬山草堂,以原木為庭柱,不對原木進行過多的加工和處理,不上漆,不上色,不刷白。我們現代人把這種木頭叫做“天然木”,很多人在家具的選擇時也會選擇這樣的天然木,不進行太多的加工和處理,似乎也是這種審美格調對當代人的影響。“垂柳高槐,柯蔭滿院,亂石臥塘岸,土墻生苔,葦侵庭除,荒荒如山齋”是一種園林主人回歸大自然的愜意和灑脫。這種獨特的審美追求不僅僅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園林中有所體現,在寺觀園林同樣也有所體現。青城山的亭橋,以木為柱,以樹皮當瓦,峨眉山的“木皮殿”等,均是取材于大自然,不做過多的雕刻和琢磨,一切師法自然,讓這些寺觀園林顯得超凡脫俗,別有一番仙風道骨。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當代園林建筑的延伸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種寶貴的理念,在我們的當代園林建設甚至在整個城市建筑中,都應該繼續的發揮著它的作用。西方的建筑界已經成為商品社會影響下不可逃避的一環,西方的研究者發現中國智慧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實是很好的一種解決方案,它可以解決人與自然相處時的很多問題。所以,前幾年我們的國家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提出21世界將是東方哲學彰顯魅力的一個世界。
盡管我們的當代園林甚至是當代建筑出現了很多沒有藝術特點的作品,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國人對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的追求,從來沒有消失過。在一些有品質的住宅小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園林的一些景致,這也讓人們感到一絲絲的欣喜。那些綠色的草坪、蜿蜒的路徑、纏繞的藤蔓、堆砌的假山、休憩的小亭會讓生活在這個住宅小區的人們感覺到一些詩意,他們從鋼筋水泥的環繞中有了一些機會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在一些商業區和寫字樓中間,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其實呼吁“天人合一”的環境的。那些在寫字樓里感到壓抑的白領們,可以在工作之余來到寫字樓前的草地上小坐一會兒,看看遠方的天空,給緊張的情緒帶來一些慰藉。
“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和園林建筑理論是我們的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我們在城市化進程當中,不能丟下這個瑰寶一樣的理念和經驗,而是要主動的去吸取其中的營養。我國的建筑哲學思想,一定要建立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之上,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合適人詩意的棲居的城市建筑。
【參考文獻】
[1]唐君毅.如何了解中國哲學上天人合一之根本觀念[C].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灣:臺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全集校訂版
[2]趙瀟.中國傳統園林對現代人園林的啟示[J].科技資訊,2006(07)
[3]陳永生.園林藝術的現代性與民族性——對中國現代園林藝術創作走向的思考[J].中國園林,2005(06)
【作者單位:河南裕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