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2013年1月21日,大同縣扶貧辦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文件,文件明確,大同縣享受“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樣待遇。這意味著,在成為“小康縣”16年后,大同縣開始享受“貧困”待遇,獲此稱號后該縣已得到千萬元資金資助。
對于正常人來說,出門戴帽子,當然會首選最漂亮的那頂。然而,明明有頂“小康帽”,非但避之唯恐不及,反而更受用“貧帽子”,的確不合常理。當一座縣城在“小康”16年之后重返“貧困縣”,盡管并未高調放炮以示慶祝,但卻仍難掩背后的欣慰與喜悅。那么,兩頂帽子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差異,何以“小康縣”返貧這樣的“倒退”,反而成了重大利好,的確耐人尋味。
事實上,假如只是一頂“貧帽子”,當然不至于如此這般的皆大歡喜,更不至于連“小康”這頂靚麗帽子,都急著用“貧帽子”來取而代之。之所以“貧帽子”不僅沒遭人嫌棄,反而還被爭之唯恐不及,其實在于這不僅僅是一頂“帽子”,而意味著將得到更多實質性的財政支持與幫扶。
相形之下,“小康帽子”雖然看似靚麗,但一旦有了“小康”美名,待遇卻大為不同,不僅面臨求助難,甚至還被相關部門反問“小康縣哪會缺這么點錢?”,假如“小康縣”的名聲卻又其實難副的話,這頂靚麗帽子戴得并不舒坦,“小康帽子”被自我戲謔為“窮人戴著地主的帽子”,也就絕非刻意哭窮。
平心而論,經濟社會的發展,的確不是單邊向上,而是存在起伏的,地區之間也同樣未必領先者始終領先,落后者就不能實現超越。既然如此,16年的“小康縣”,假如缺乏發展的后勁,被其他具備后發優勢者超出,重新戴起“貧帽子”,也并非全無可能。不過,相比“小康縣返貧”本身,地方政府的“帽子”情結,以及對于頭上究竟戴哪頂“帽子”的糾結,或許更值得玩味。
不可否認,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當然會存在差異,但是,簡單地以整體經濟水準或平均收入來分配“小康”抑或“貧困”帽子,顯然忽略了同一地區的內部差異。而現實的情形是,“小康縣”其實也有貧困人口和貧困區,而“貧帽子”下面同樣也有“富方丈”。于是,一刀切式的以“帽子”的成色來區分扶持政策與資助力度,也就注定了難以一碗水端平,更難免形成事實上的不公。
可以設想,假如扶貧政策與扶貧資金的撥付,不是只看“帽子”的顏色與款式,而是就事論事,看具體的投入與對象,扶貧政策無疑有望更加到位,扶貧資金也才更有望被用于刀刃上,而“小康帽子”還是“貧帽子”,才不會令地方政府如此糾結。這或許才是“小康縣返貧”背后的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