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銀和
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節奏,更是影響著人們細微的生活細節。從“革命”婚禮到“豪華”婚禮,從“鍋碗瓢盆”的隨禮到數額翻番的禮金,這其中的變化無疑是社會“進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琳瑯滿目的生活用品、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柏油馬路等等無疑是現在社會的標志。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僅僅提高了人們衣、食、住、行的質量,就連婚禮的形式與以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從簡樸到奢華,從單一到個性,喜事新辦、中洋結合,更不用說婚禮中禮金數目的變化了。
早在漢朝就已經有了親朋好友參加婚禮贈送禮品的習慣。隨著歷史的變遷,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物資匱乏,因而當時并不時興贈送禮金,而是贈送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繡有鴛鴦的床單、熱水瓶、碗和筷子等,在南方還有贈送臘肉等食品的習慣。如今,由于經濟日益發達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們也逐漸拋棄用物品代替禮金的方式,轉而用金錢來表達自己對新人的祝福。禮金數額的大小一般都是根據送禮人與新人之間的遠近親疏來定,最低兩三百,最高可達上千元甚至上萬元。更有不少的賓客認為結婚是喜事,所以禮金的數額也要吉利,通常以雙數為標準,其中2、6、8等數最受歡迎,無非取“好事成雙”、“六六大順”等含義。賓客大多數都是將禮金包在紅包中,這樣既不顯得失禮,又能凸顯大氣。
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節奏,更是影響著人們細微的生活細節。從“革命”婚禮到“豪華”婚禮,從“鍋碗瓢盆”的隨禮到數額翻番的禮金,這其中的變化無疑是社會“進化”的重要標志。
60年代:“革命”的婚禮 湊錢“隨禮”
有人說,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思想是革命的,物質是匱乏的,生活是簡樸的。也許正是因為是這樣的背景,所以那個年代的婚禮也被賦予了“革命”氣息。
最近,家住佳鑫小區72歲的劉紅瑛老人在小區院內散步時,向記者講述了她當年結婚的情景。她說,60年代的婚禮比不上現在婚禮的隆重與精致。那時的婚禮很小部分仍然保留著古代婚禮的形式,會在房間貼喜字,并且將房子裝扮的很喜慶。婚禮一般都會選擇在家中舉行,請來的賓客也大多數是和自己關系較親近的,等點燃了鞭炮婚禮也就開始了。
“現在結婚隨禮只要關系好,就會多送點錢,我們那個時候是湊份子。”劉紅瑛說,那時候參加婚禮的單位同事會“湊份子”,一般都是每人出1—2元,作為大家參加婚禮的“隨禮”。湊的錢買的東西都是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比如鏡子、床單、枕巾、被面、暖壺、臉盆等。除此以外,還會贈送新人《毛主席語錄》、毛主席紀念冊或者毛主席像章。相比較現在的禮金,那時候的“隨禮”顯得更加樸實,更能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新人所收到的那一本本作為“隨禮”的《毛主席語錄》也再一次證明了60年代的婚禮的確是“革命”的婚禮。
70年代:“時代”的婚禮 禮金“現身”
70年代是一個進步的年代。政策的改變、思想的解放、生活的富裕無一不是70年代的象征。不僅如此,70年代所孕育出的是伴隨著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創新、改變、突破成了這一代人的形象代名詞。就從70年代婚禮的形式來看,之所以說70年代的婚禮是“時代”的婚禮,不僅僅是因為在婚禮中所出現的各種新奇的生活用品,更是因為70年代的婚禮形式不僅繼承了上一輩婚禮的傳統,更加入了不少的“新新元素”,逐漸形成了中西婚禮結合的雛形。不光如此,就連禮金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70年代初期,那時候結婚是不需要什么錢的。但隨著改革開放,到了70年代末,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三大件成為當時家境較好人家結婚的必需品。不僅如此,那時的婚禮大多數是在飯館中舉行的,不像以前只在家里擺幾桌那么簡單了,人們開始送五六十元左右的禮金。”在商貿城做服裝生意,58歲的周婧老人告訴記者。
70年代是日新月異的年代,不同于60年代的嚴謹,展現更多的是自身獨有的魅力。人們逐漸的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改變了上一輩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獨立自主的想法,而婚禮形式和禮金數額的變化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80年代:“單純”的婚禮 禮金看漲
80年代的人們運用著上一輩留下的珍貴知識,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就像老“四大件”再也不會被人們趨之若鶩,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誕生——電冰箱、黑白電視、石英手表、洗衣機,電子產品充斥在人們生活的周圍。所以,新“四大件”的出現也不出意外地成了當時結婚的“重要角色”。
今年45歲的張女士告訴記者,80年代的婚禮已經具備了現在婚禮的雛形,那時候一般是由男方準備房子。經濟條件不好的,一般都會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經濟條件還算不錯的,當女方見男方父母時,是會收到像金戒指或鐲子之類的見面禮。不僅如此,那會的婚禮一般都在比較大型的飯店舉行,吃的是真正的傳統盛宴。同時,賓客所送的禮金也隨之上漲。
80年代的經濟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畫上了亮麗色彩,就連婚禮也被“感染”,禮金上漲的現象則恰恰說明了80年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90年代:“多元”的婚禮 禮金微漲
90年代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且,那時的年輕人更加崇尚個性,婚禮也隨之越來越多元化。婚紗影樓、婚慶公司開始遍布大街小巷,而婚紗照、花車、禮服、酒宴,逐漸成為婚禮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那時的婚禮形式可以說讓人眼花繚亂,不再是以前那種中規中矩的中式婚禮了,效仿西方模式婚禮似乎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90年代已經有了婚紗影樓,結婚照都是在那里的假景中拍攝的,好像一套婚紗照的價格差不多在400元左右。婚宴也有了專業的司儀主持,賓客的禮金也有了變化,不過相比起如今的禮金數額,還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家住金夢小區,今年38歲的李女士說起參加同窗好友婚禮時,臉上還帶著對90年代的回憶。
90年代各種科技的出現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激起了人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探索與創新,從而出現了各種各樣新穎的婚禮形式,對婚禮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相比以前,禮金數目也發生了小幅度的增長。
21世紀:“豪華”的婚禮 禮金翻番
21世紀的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電腦、手機、電視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就連婚禮,也是以“隆重豪華”為第一標準,從結婚現場的布置到婚禮需要的酒水都是經過精心的選擇。不僅如此,禮金也相比以前翻番上漲,少則四五百,多則高達上千甚至上萬。
家住辰興小區今年26歲的李彬說:“感覺現在結不起婚了,房子車子哪樣能少。就連去參加個婚禮也需要金額不小的禮金,如果是熟人的話,禮金最少也要500元到700元之間。”
記者詢問多位市民了解到,現如今的婚禮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禮金上漲幅度也較大,這讓部分市民也有了從最開始不習慣到現在習慣的經歷。“以前禮金才需要五六十,現在都漲到了五六百,真是天差地別。”李彬的母親李女士告訴記者。
專業人士認為,不管是用什么物品來隨禮,都不能脫離民俗本身用來表示美好祝福、情感的本質意義,隨禮如果沾染了不良的社會風氣,就不能用民俗來解釋了,也不值得提倡,要是演變成經濟負擔就更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