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泓霈
11月17日多家媒體報道,《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探索不分文理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工作的專家組成員孫綿濤教授表示,“文理不分科就是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教育,除科研領域等專門人才以外,絕大多數人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所謂“全營養式教育”是說,當下的孩子,僅僅成為專業技能是不夠的,還應有濃厚的社會人文意識、哲學辯證思維和公共情懷;僅僅注重形象思維發展是不夠的,還應該具備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僅僅注重物欲發展是不夠的,還應該多一些生活情趣等。不分文理科,讓理科提供生存工具,文科提供了和諧使用工具的技能、素養,文理兼容,縱橫開闔,得到更為和諧、均衡、融洽、全面的發展。
比如搞科研的理科生需要邏輯思維能力,過分沉溺,邏輯思維也有僵化、活力不足的局限性。這時,如果換用一種形象思維,比如科研之余聽聽音樂、拉拉小提琴等,活躍了枯燥的科研生活,也讓茅塞頓開的思路得到“科技靈感”。諸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多有深厚的音樂和人文素養,如,愛因斯坦、錢學森、李四光等。
在基礎教育階段,文理交融就是一種能力互補、取長補短。打下了牢固的綜合素養,等到大學階段,其強勢智慧更能得到遠景發展。所以,早在1917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就提出文科生必須修一門理科課。2001年季羨林也提出“文理科不應該只是互相補充,還應該互相滲透”的說法。
知識也是一種“營養”,對于人的成長而言,也要全面、均衡,否則,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看看那些“單打一”的偏科孩子,專業發展倒是好了,有些理科生連論文都不會寫,成了“專業化的機器”。可見,過早的文理分科,就是一種短視、急功近利,會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知識面。
再說了,文理分科的做法本是對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借鑒,是為了彌補當時的人才匱乏,多出一些專業化人才。而今,我們的人才標準早就擺脫了“專業化”的唯一標準,要求人才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情商和樂商等,如果我們仍固守上個世紀的標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怎么不是一種觀念落伍呢?
不妨看看美國的做法,據報道,“出自美國的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遠比其他國家多。至今已有約二百多個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其中有80%是屬于科學方面的。”“美國大學文科廣泛開設理工課程:如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學生必須學習一門自然科學和計算機課程;同時每個理工科學生也要學習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哲學等文科課程。”再來看美國中學的考試制度:“畢業水平考試分為語言文學、數學和科學三種科目,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考察了,他們不存在文理科的問題,學生進入高校之后才逐漸向不同專業發展。”美國人才的創造能力,明顯超過我們,與這種文理科滲透不無關系。還有英國,也是文理不分科。
教育的終極發展不是為了成為賺錢的工具,而是為了提升快樂和幸福工作的能力;不是為了生存需要,而是為了得到更為完善的創造。學生不僅是“工具人”,更是“社會人”和“創造人”,所以,不分文理科,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才發展的需要,要打造出更多“全營養式教育”。